|||
2010年全国高考明天开始了,晒晒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次考试。
第一次考试是中考,时间在1982年6月。
当时我在泰县克祥中学(在现江苏泰州姜堰市)读初三,当时初三共3个班,一班全部是初三复读生,二班和三班基本上以英语成绩分班的,二班英语成绩比三班要好一些,我在二班。当年初二升初三和现在的中考一样,也是大考,记得100分的数学卷子仅考了24。50分的英语卷子考了20分,但仍然名列当时我就读的泰县顾高俞庄小学(没错,我在小学读到初二)第一,第二名俞金来英语好像是14分,和我同时分在二班,可见当时我们的英语多差了。
在初三时,虽然学习比较用功,但由于基础太差,成绩基本在中等偏上,拖后腿的主要是英语,大考最好的一次班级第四,不过是以考英语时抄袭了别人的试卷作为前提条件的。其他所有的大考基本在班级10-20名之间。学校到家4公里左右,但由于必经的一座桥被船撞坏了,绕路要多走2公里,因此初三第一学期还住校了一学期,当时在学校生活比较艰苦,每天三顿吃的菜就是从家里带的咸菜,开始有米饭吃了,在学校蒸饭,可以吃饱,但实在说不上有什么营养。睡觉和同学及好友ZYX同睡一张1.2米的床,冬天天冷,我们互相用毛衣裹住对方的脚入睡。第二学期开始走读了,中午在学校吃饭,还是米饭咸菜,但是早晚在家生活是有所改善的,但基本没有荤菜。由于这段经历,害得我工作后有10年时间唯一挑食不吃的菜就是咸菜,这就是我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中考在泰县顾高芦庄中学(已经撤销好几年了),离我父亲工作的农机修配厂仅200米,中午就和其他两个同学在父亲厂食堂吃饭,当时买了茄子、红烧肉等菜,由于家里种的地产茄子还没有上市,平时也没有肉吃,所以我们吃得十分香甜,加上父亲告诉我如果高中考不上可以在芦庄中学复读一年,因此没有心理负担。我认为这是两个对我考试正常发挥最重要的因素。
中考结束后,感觉结果一般,已经做好复读的打算,暑假在家几乎没有出门,做饭、烧猪食(我们老家的风俗猪食也要烧熟喂,据说猪这样长得快),洗衣服,整个一宅男。后来班主任蒋康兰老师碰到我妈妈,告知中考成绩,说相当好,妈妈便让我到学校查成绩去。试卷满分500分,我考了407,考试成绩和卷面满分分别是:物理67.5/70、化学69.5/70、英语31/60、政治87/100、数学84/100、语文68/100,是初三(二)班的第一名,考上了省重点中学江苏省姜堰中学,当时一班还有6个同时考上,我是二班唯一考上的,三班一个也没有。当年克祥中学考上7个姜堰中学,历史上至今是最多的。我的成绩在姜堰中学高一(5)班是班级第37名,当年姜堰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是总分403,英语30。
由于这次超水平发挥的考试,得以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老家流行一句话:考上姜堰中学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跨入了大学的大门。
第二次重要考试是2004年的博士考试,已经是22年后的事情了。
工作以后我先在扬州经济干部学校工作了9年,期间除了上课,还在学校校办电脑公司兼职,从事软件开发,另外代理先锋CP800财务软件。后来单位不行了,于1998年调入现单位扬州职业大学,业余时间还从事一些软件开发的小项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正是WINDOWS平台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渐渐力不从心,就面临人生的转型问题,经过了几年思考和折腾,准备转型做学问。
由于学习丢下很多年了,上大学也没有好好上课,尤其是大三大四的专业课,几乎旷课90%以上,因此下决心考博士3年,如果3年都考不上就彻底放弃。2004年大年初一开始复习,手机静音,应酬尽量不参加,把自己封闭起来,阳历3月底考试,差不多复习了2个多月时间。
考试住在南京农业大学附近的物探研究所招待所,师弟帮我订的。可能由于压力较大,每天晚上11:00上床,但是直到靠近凌晨1:00才模模糊糊睡去,早上5点多又醒了,中午睡午觉根本睡不着,只能躺着闭上眼睛休息片刻,考英语时间也没有把握好,写作文只用了5分钟。这和22年前的考试大不相同,那时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博士考试结束后,在接近成绩公布的那几天,每天都上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10趟以上。记不清是哪一天了,应该是2004年5月上旬,上午、中午、下午3点都没有查到成绩,后来下午5点多成绩网上公布了,英语60分,西方经济学77,专业课56,总分193分,赶紧电话周曙东老师,他笑着说这个成绩应该没有问题,可以进入面试了,这样心里的石头才稍微放下。后来面试顺利过关了,为这5年我从事科研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由于1985年江苏省在文革后首次恢复大学保送,我以高三几次大考年级排名第10名的成绩保送到华中工学院,因此没有参加高考,庆幸之余又有点小小的遗憾,毕竟高考是人生的重要经历。
今年师傅WAM儿子、朋友TLS儿子、朋友YTY女儿,还有几个同事的孩子也要高考,预祝他们及全国的学子们取得理想的成绩。
2010.6.6 俞立平 于邗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