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的论文《元分析下高技术产业不同创新路径绩效研究》收到了《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的录用通知书,该论文从2013年7月开始投稿,至今已经累计投过近30家杂志社,前后历时4年出头,差不多是我从业以来投稿到录用等待最长的一篇论文,说投稿就是长征,从时间的角度讲似乎也不过分。
这些期刊中,最短拒稿的只有不到一周,最长拒稿的似乎很长,因为有些期刊根本就没有回音,期间也没有任何其他信息,所以超过3月我会重新投稿。不过总体上,大多数期刊会在1-2个月左右退稿。在这些退稿中,只有2家期刊反馈了审稿意见,其他基本都没有审稿意见。
下面说说这篇论文,我从事多年研究工作,不少论文涉及计量研究,发现即使基于同一数据研究同一问题,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当然结果也不一致,那么真理在哪里?或者做这么一个假设,请北大、人大、南大、复旦、上海财大的顶级经济学家,研究同一个相对固定的小问题,他们的研究结论肯定不一致,因为模型应用肯定不同,那么究竟谁的研究结果可以采纳?即使给这些学者们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最终研究结论肯定也不一致。在这篇论文中,我提出应该基于元分析,对不同模型的计量结果进行综合,综合后的结论至少更加可靠。
当时写好这篇论文时,我是很满意的,感觉这篇论文可以做我的代表作,不谈对人类知识有所贡献,至少是有所创新的,可是投稿效果一直不理想,实在无语。也许我这篇论文的写作套路与以往的经济管理类论文都不一样,期刊认为风险太大。刚开始投稿到一些专业期刊,最后想到数学期刊,总算录用了。
后来,相关思想又完成了两篇论文,并且都发表了,一篇是《计量模型多样性悖论研究》,发表于《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年11期,另一篇是《群模型:未来宏观计量经济研究的一种新模式》,发表于《统计与决策》2017年4期的封二和封三,至少说明我的思想是可供讨论的,有些思路是正确的,尤其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一篇论文,如果有一定的新意,至少可以引起讨论,我认为期刊应该尽量发表。现在很多领域的一些论文,已经形成了套路,选择某类热门选题,基于某种方法,采取某种检验,得出某种结论,貌似很规范,但是这种论文发表100篇,200篇,1000篇又有什么意义?相反,一些具有冲击性的论文,尽管可能不完善,但是从思想和研究方法可能是相对较新的,因为无章可循,同类研究不多,结果将稿子退掉,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当然,我不是说我的这篇论文一定就怎么样。
我也给不少杂志审稿,看到使人眼睛一亮的好稿子,尽管存在不少瑕疵,但我也愿意给作者以机会。最后,再次感谢《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杂志社。
安得期刊千万本,大庇天下学者俱欢颜。
2017.8.21 俞立平 于邗上
PGYBLKVBGSUI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