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zc009 我本布衣,躬耕在希望的原野上。

博文

榜样的力量与榜样的反动力

已有 3657 次阅读 2012-2-27 11:14 |个人分类:躬省力行|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力量, 榜样, 反动力

    榜样是一种动力,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一般是指向这个动力而言的,比如榜样作为追求与向往的目标,则是励志成才的动力。然而榜样总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总表现为动力,也可以是反动力。就好像有压力就有动力一样,压力也可以是反动力。比如,老王家孩子读了个好大学,老李家有人做了大官,老张家发了大财,很容易成为了周边人追捧的榜样。至于这榜样到底是不是力量还真不好说,榜样本身其实就是标榜的样板,说得不好听些就是古板——尽管未必都是古代的版本,就算是最新的也是过去了的,古板是极好的称谓。
    如果榜样是好的,也可能会极端化,美化甚至被神化,人总是有个共性,总是把标榜的极端化了、美化了才能去瞻仰与向往。不然作为榜样是不够格的,如果老王家的孩子读书很用功却没考中大学则是很可惜的,而老张家只是在田间勤俭劳作有点节余而没发大财的话则不被称道。榜样不仅要好,而且要大,触手可及的话多不屑于为之,更是不值得一提的。有时候真的有人提起,即使不是以榜样来提的,很快就会有人说,“那个不是小儿科嘛”,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意思就是说我也可以,说不定做得更好哩。大学前面得有个好字的,当大官发大财本来就是好的,加上好字就多此一举了。
    看来作为一个榜样是不那么容易的,而真的能够成为一个榜样应该不是谈笑间的工夫。就好像读个大学很容易,读个好大学就不一般了。而作为勉励人的话,你可以随处听到,还拿老王家孩子考上个好大学来说吧:东家邻居听到了会跟自己孩子说,“你看老王家儿子有出息了,好好干,孩子你也要考个这么好的大学”;西家邻居听到了说,“你给老子也考上,给咱争争光。”至于这东家的孩子与西家的孩子是否都读了大学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东家的孩子辍学去创业了,发了财成了新的榜样或者被他老子骂做一辈子没出息连孙子都抬不起头来;而西家的孩子可能被他老子逼疯了,倒是还没拿刀子去捅人,也或者读了个好大学,只是没看出有出息的样子,他老子也感叹还不如不读大学的,也不早发了,他到死也不知道孩子在大学干了些什么。
    好的榜样也不总是那么好的,就好像有个农夫在地里面忙活,有一个兔子撞到了他地里面的树桩上死掉了,他就丢掉了手里的活计,期待着天天有兔子肉吃,自己的田地却颗粒无收。这是几千年守株待兔的故事,虽说是个不好的榜样,但确实很多现代人的榜样,尽管很多人一边学着这个农夫一边耻笑这个农夫是何等的傻帽。事实上只是换了不同的兔子与木桩,不同的人在守而已,看看这个故事的现代版就知道这个故事已经演绎到了何种程度:很多人听说可以有不劳而获这等好事,就各自在自己田地里栽了一些树桩,有的人栽的多些,有的人栽的少些,就等着兔子来撞。比如美国就有个巴菲特,被世界人民成为股神的,其他的则不怎么听说,至于多少家破人亡的更不得而知了,“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将”的名字被载入了史册,但并太不多,“万具枯骨”是没得说话的份,更谈不得做榜样了。喊自己的孩子读书,功成名就,也只是换了一个手法而已,并不算太高明。现代人聪明达到聪明的不那么显然的程度,而愚蠢更是不那么显然,很多人很难达到。充分体现了现代人学习的高层次与高境界性,真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榜样的反动力确是存在的,哪怕是好的榜样。不好的当然不会被人拿出来当众膜拜,也不会标榜出来,可能会被不断的声讨,从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的声讨声来判断,不好的榜样也确乎是存在的。比如开着车子撞人的甚至杀人的,一个比一个牛气,确乎也是榜样的力量。如果这个例子不算很好的佐证,到各地的拆迁现场用心观摩一番,你就会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是这力量是反动力,甚至是反动的。这里的反动是物理学上的说法,至于历史上或政治上的反动,指的是开历史的倒车,与无产阶级思想行为不符的反动派。不可也不要混为一谈。
    我们不能批判榜样,尽管存在榜样的诸多不好处,也有很多不好的榜样,那些都是不足以效法的。惟一好的榜样与榜样的好并存的榜样是以自己为榜样,既可以做自己又可以做好的自己,也不需要标榜出来,更可以每天有一个新的且好的榜样,也省却了诸多诸多的麻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0882-541772.html

上一篇:温室花朵井底蛙
下一篇:学术不端,谁之责任?
收藏 IP: 123.84.32.*| 热度|

1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