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网今天在首页报道了湖南大学的新政,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6/278758.shtm 。报道中说:“2011年,湖南大学出台政策,规定从当年开始,不再进行新增博士、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只从年龄、科研水平、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对导师招生资格进行认定。取得招生资格方可招收博士生,未取得招生资格的将不允许招生,达到招生条件的可不受职称限制。从此,“博导”不再是“教授”的专属。博导岗位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两年来,先后有25位年轻副教授成为了博导,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8岁。同时,有34名曾担任博导的教授没有通过博导招生资格审查,不再获准招收博士生。”
报道只是笼统地说要“从年龄、科研水平、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培养质量方面进行资格认定”。究竟如何认定,不得而知。这个新政的结果是“25位”年轻副教授成了博导,“34位”不再获准招收博士。
我认为,这个新政要不得。理由如下:
⒈ 那些不再“获准”招生的博导,他们已经招来的学生怎么办?
转给新任的博导,还是由他继续带到毕业?
转导师的问题多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继续带下去,首先是名不正,不是博导怎么还能带博士?尤其是那些已经和这个导师二年以上的学生,眼见自己要毕业了,老师却不是博导了,真正是欲哭无泪啊。
磨还没有卸,就忙着杀驴了?
⒉尽管报道没有详细说明认定的方法,但从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个大概意思。科研水平和培养质量那是软指标,项目和经费才是硬指标。这也就意味着,有钱、有项目的就是大爷。
要知道,钱是一定会花完的,项目也一定要干完的。一旦这些人没有了新项目,没有搞到新的钱,他们也一定要被“不通过”,这不是又要出来一批不知道自己下场会如何的博士生?
博士生培养不能这样折腾啊。
⒊科研是要积累的。今年没项目没钱,学生不让招了,这种积累让谁去做?让这个已经不是“博导”的老师去做?他已经颜面尽失,肯定灰心丧气,他会去继续积累吗?如果继续让他痛痛快快地干几年,完成了积累,说不定就会出个大成果啊。这些人曾经是博导,表明他们是有能力的。谁能断定他们不是因为在积累,因此目前还没有拿到项目,没有足够的钱。
这个新政,把这些人打入了地狱,会断送多少大事,谁能说得清?
科研不能急功近利到如此程度啊。
⒋ 副教授当博导没有什么不可以。
但是,如果因为仅仅因为某个副教授手里有项目、有钱就可以指导博士生,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是不是也应当问一下,他究竟是如何申请到项目的?项目申请中的不正当手段太多了。
如何保证项目经费花的值、花的好,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学校也应当负起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绝对不是让他带几个博士生就完事大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