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丽霞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ublx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智能交通系统(ITS)

博文

智慧高速,车路协同,莫成为“皇帝的新装”

已有 3410 次阅读 2020-3-4 12:2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一年,我被“聪明的路、车路协同、智慧高速”深深的困扰,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讨,也不断的反思。高涨的自动驾驶测试热潮,冷静的自动驾驶量产分析,宣传中的国内首条智慧高速公路,首条智慧道路,图纸上却做不出花样的设备和系统,各种车路协同、边缘计算节点,层出不穷,报价不一,功能不清,让我深陷其中,理不出头绪。

  1. 智慧高速,何为智慧高速?现有的高速公路从哪些方面提升,可以配得上称为智慧高速?

交通运输部2018年3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通知》,提出在基础设施数字化、路运一体化车路协同、北斗高精度定位综合应用、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互联网+”路网综合服务、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6个方面开展试点。2年来,杭绍甬、延崇、崇礼、绍兴快速路等都做了一轮的智慧高速规划或设计,规划设计其实很努力,对照着试点,给了新的理念,三网融合,自动驾驶等,暂且不去抠智慧高速到底智慧在哪里,能给出行者和管理者带来哪些颠覆性的体验,这是需求,按理说应从需求出发,但似乎除了更安全、更快捷之外,想不到还要哪些飞的体验。再看能够实施的系统,也主要是传统的智能交通监测、发布、事件检测、违法取证以及部里通知里提到的设施数字化、结构健康监测、智能化的养护等。也有的提到“智慧高速公路支持自动驾驶”,到底怎么样的环境才算能够支持自动驾驶,从目前的waymo、cruise路测以及其他车辆的开放道路测试来看,一般的道路,是可以走单车智能的自动驾驶车辆的,也就是说,路上不布设任何设备,单车智能的车也是可以开的,那何谓支持自动驾驶的智慧道路?时过2年了,既然是试点,我觉得部里有必要对这些已经开展了智慧公路试点方案进行总结了,当时在通知里也提到下一步的计划,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那现在要做的是需要总结哪些是成熟的,智慧高速到底应该做哪些应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也给我们这些咨询设计方提供更好的指导,以便进一步促进智慧高速的发展。

2.车路协同,协同什么?为什么要协同?如何协同?

总是被新名词绕的脑袋大。车路协同这个词翻译过来挺久了,但最近随着自动驾驶,单车智能,聪明的路,又被炒了一轮。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国内首个公交车路系统上路啦,我很惊喜,认真阅读希望发现新大陆,结果很令人失望,所谓的首个公交车路协同,就是把交通信号灯的信号灯显示接到公交车车内,通过车载终端向外部的站台发送到站信息,把到站信息发送给信号机,实现信号优先。看完真的有点郁闷,都是以前的老技术,为什么一定要冠上车路协同这样一个帽子呢?我还是喜欢实在点。

关于自动驾驶的实现路径,走单车智能,还是走车路协同?单车智能的成本很高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试图通过车路协同,在路侧布设装置提供信息以降低单车传感器成本,可不可行?这里首先就涉及到技术和经济问题,首先路侧哪些信息可以作为单一来源精准的提供给各个自动驾驶车辆,在保证完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再算经济账,单车成本多少,路侧成本多少,合起来是比单车智能要降低多少,我没看到过这样的计算,也无法判断那些极力推荐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合理理由。我前面提到的是路侧必须是作为单一来源提供信息,目前,有很多只是把路侧设备提供的信息作为冗余配置,甚至是单车传感备份之外的第三套冗余,作为测试是可以的,但未来如何组合,尚在探讨中。如果按照200米间隔的视频、激光雷达,边缘计算,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条科学的技术路线。只有路侧能真正独挡一面,能提供某些唯一来源的信息,我想这个路侧才有价值。

那么,自动驾驶车辆的哪些信息完全可以靠路侧来提供?以单车智能的封闭测试14个项目34项场景来看,原来靠单车采集的信息,是否可以转换成完全由路侧来采集和提供,比如标志标线、信号灯、障碍物、行人,前车行为、旁车行为等。假如上述的某些信息完全可以由路侧来提供,那么路侧的能力行不行?我们要计算的不是给一辆或者几辆自动驾驶车辆提供信息,而是在视野范围内所有的车辆,按照现在喊得比较响的激光雷达,以200米范围布设覆盖4车道的话,大约需要实时处理120辆运动中的车辆,交叉口,行人过街需要处理的信息更多,可能需要更多的设备,更高的性能。并且,这些本车、前后左右旁车的信息还需要实时精准的传递给本车,所有的车辆都是在移动中的,我有点担心,我们当下的定位精度、传感器能力、计算能力,是否都能达到如此高的性能和精度要求?就不说边缘计算节点了,很多在开发,但是我只想搞清楚,对于路侧的边缘计算节点,输入什么,输出又是什么。另外,路侧提供信息的所谓“云控平台”谁来运营?也许这就是“新一代交通控制网”,这是个什么网,谁来建,谁来负责运营,尚在研究中,市场化建设运营,或者由目前某一个交通行业管理机构来负责,都有可能,发送的信息,是关系到每一辆在路上行驶中的车辆,这个安全责任重大,绝不是公交到站信息晚个2分钟,出行时间预测快了3分钟那么简单,谁能来担当如此重大的安全责任呢?

智慧高速,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我听说它来了,穿着华丽的外衣,闪耀着梦寐的未来,可是我看不见,我也不愿意人云亦云,我对政策导向没有完全领悟,对实现的技术支撑没有吃透,对所谓的“智慧”还没有找到足以说服自己的智慧场景,对自动驾驶的路侧到底能用什么设备精准提供哪些信息能够替代单车传感器以降低成本尚不明了,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有一天能拨开云雾。

谨以此文记录自己对智能交通新技术发展的思考与彷徨。

2020年2月28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3486-1221723.html

上一篇:对城市大脑的再认识
收藏 IP: 116.231.145.*| 热度|

2 舒红 徐士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