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rrest250

博文

2.2 过度捕捞

已有 10455 次阅读 2010-5-1 23:01 |个人分类:二、人类对海洋的威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海洋, 过度捕捞

    浩瀚的海洋为生物生长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人类自古就开始的渔猎生活,早已被大规模的工业化渔业生产取代了。人类在向海洋进军的过程中对海洋的索取越来越多。当人类的索取超过了海洋能够承受的限度时,海洋的渔业资源就开始逐渐萎缩,最终走向灭亡。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世界渔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很快,很多渔区出现了过度捕捞。在近海,竭泽而渔,渔具的网眼越来越小,大鱼小鱼一网打尽,破坏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渔船的数目盲目增长,“船多鱼少”现象十分明显,历史上著名的几大渔场和渔汛早已名存实亡。一些拖网渔船非法使用电拖网、电网滥捕鱼类,有的则用炸药雷管装制炸瓶炸鱼,还有的用剧毒物配制成饵料毒害鱼群,其结果是渔业资源衰竭和海产品质量的降低。
    80%的鱼类被过度捕捞、耗尽或处于衰退的阶段。这使我们不但失去食物还将失去整个生态系统。过度捕捞不仅仅影响鱼类,当经济价值高的鱼类被捕捞殆尽后,人们将把目光转向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海鸟、海洋哺乳动物、鲨鱼以及其他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以现有的捕捞强度,许多经济鱼类将在25年内从海洋中消失。


是什么造成了过度捕捞?
    捕捞能力远远超过了海洋承受的能力。世界范围内,捕捞船队的规模比实际需要的大2-3倍。要满足当前的捕捞能力,需要再找到至少4个地球。
    无选择的捕捞方式和方法给副渔获物带来灾难。副渔获物是捕到的不需要的物种。最多时,副渔获物占捕捞总量的80%。
   
过度捕捞:捕捉太多的海洋生物导致它们的数量不能维持种群延续的需要,以致数量越来越少,直到不再被捕获。
解决方法
    1 落实“伏季休渔”制度,伏季休渔保护了渔业资源,从而有利于渔民的长远经济利益。
    2 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建立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区。


阅读材料  大黄鱼 何处寻芳踪? 
    最近的一份东海生物资源调查报告显示,野生的大黄鱼正濒临灭绝,而与东海大黄鱼并列“四大渔产”的带鱼、小黄鱼和墨鱼的命运也不容乐观。此次调查捕获的鱼类种类为397种,仅达历史记录数760种的52%。东海渔场大黄鱼的年产量最高曾达19万吨,但眼下大黄鱼几乎已从渔场“失踪”;带鱼的平均条重则下降了约三分之一,小黄鱼的平均条重下降了一半左右。
    掠夺性捕捞是海产品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以大黄鱼为例,前些年对大黄鱼进行过三次持续性的大“围剿”,使得大黄鱼在劫难逃,纷纷落网。同时,随着近海渔船的剧增,特别是拖网渔船的急剧增加,传统的野生大黄鱼、带鱼的产卵渔场遭到了重创。从而使得大黄鱼断子绝孙、带鱼产量锐减。
    除此以外,产卵地环境的变化和污染也是野生大黄鱼、带鱼消失的重要原因。原本东海沿海海域的地形十分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但上世纪80年代后,沿海城市的邻近水域、河口及港湾水域被不同程度的污染;鱼类的食物链遭受的破坏,在产卵期间被过度捕捞;围海造田等海洋工程污染对水流环境的改变,使得海产品的产量急剧下降。有科学家预言,上述问题如得不到有效遏制,50年后,我国的传统渔场将不复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国家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原则,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实行捕捞限额制度。
国家为了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建立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
禁止捕捞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苗种。
禁止捕杀、伤害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

阅读材料  没有鱼的未来 
    漳卫新河是山东无棣县水沟村的母亲河,水沟村的村民一直靠捕捞漳卫新河的鱼为生。但是,盲目开发和过度捕捞使得漳卫河鱼类数目急剧下降,渔业严重萎缩。从2003年开始,近海的鱼虾已基本灭绝。随着每次出海航程越来越远,村里的船队开始分化:一部分经营惨淡者被淘汰;那些坚持下来的,则必须在远海长期驻守打捞。村民捕不到鱼,很多渔民因此破产,抛弃了渔船。渔民弃船后无事可干,又无耕地可种,除了外出打工,没有别的出路。渔业萎缩带来的经济大萧条,村里的4个加油站,有3个都倒闭了;周围的商店、饭店都纷纷破产;村里的渔船越来越少,船厂的生意也越来越差,工人也发不下来工资。

思考:以下三个图片说明了什么,使用如下三种网具有何后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9074-318656.html

上一篇:2.0第二章前言
下一篇:2.3 贸易与物种灭绝
收藏 IP: .*| 热度|

1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3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