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清明随感:我们该传承什么文化?(附红螺寺高山杜鹃照片) 精选

已有 4501 次阅读 2014-4-7 23:3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高山杜鹃

清明小长假即将结束,持续的蓝天总算给我们带来些好心情。原本写好的相关回忆文章不想发了。年纪大了,越发不想凑什么热闹,只想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管是闲来还是燥来,就喜欢出去走走,看看花草,观观美景。有时也会呆呆地想些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传统节日,又让我们想起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然总感觉传统节日还在,而传统文化搞不懂是什么东东了。固然传统的不一定是好的,重要的是想清楚我们该传承什么?

清明节暴露出来的许多与祭奠逝者相关的陋习让我们反感。一方面这个社会的文化注定是多元化的,另一方面,人们又竭力在多元的文化中找寻让多数人都能认可的,能代表我们这个中华大家庭的共同的、值得传承的文化。而这个找寻过程是多么的漫长,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

现在有人提出文化强国的口号,一方面大家都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科技实力在一些方面与世界整体水平的越来越小,人们能享受到的现代科技改变着的生活与发达国家甚至没有太大的不同。然而,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文化的发展却显得那么滞后,人们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因为科技、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好日子往好的方向改变,相反,科技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却似乎世风日下,人心涣散。科技能强国,也能误国,文化也是如此。

人们竭力想找回失去的基于某种文化基础的精神世界,甚至想回到过去,但我们真的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回我们需要的吗?我们都有什么我们认为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基础?目前几乎所有的能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东西都广遭诟病。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学习他们的先进文化,包括价值观。但我们又绝对不能提那个PUSHI价值观,这也是令我费解的地方。

一个没有明确信仰的国家的国民,难免生出很多困惑,而“被思想”的所谓文化灌输,又让人们越来越觉得可笑。我们提倡的文化创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无疑必须建立在人们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而在我看来,多元化的文化基础除了设置一个以不危害社会和他人生存为基础的底线之外,最需要的是广泛的包容,而不是无端的争执。

清明时节,又一次想到了生死智慧,生死文化,前些天发过类似的文章,没有引起讨论,理解是为什么。换个话题,相信许多人都不惧怕自然死亡,但却不愿意意外早逝。但为了死的“重于泰山”而放弃自然死亡机会的人也大有人在。那些战争中为了理想献身的战士们,那些为了挽救别人生命而失去自己生命的见义勇为的普通人,那些为了自己的科研理想献身的科学家们,清明时节都得到了特别的祭奠。而在我看来,他们之所以可以称之为英雄,因为他们有勇气把自己的价值观付诸实施,他们是有鲜明个性的人,这些鲜明个性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照亮别人的。这些人是值得纪念的人。我们没有资格在他们死后说三道四。你尽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决定自己的生死,但前提上是不能随意干扰甚至是剥夺别人的生命。

每个人都该有理想,有自己心中的价值观,理想能让自己活着更有力量;每个人价值观带来的价值取向,原则上应该与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取向能够融合。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应该构成我们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崭新的世界,我们应以崭新的思维审视我们现有的文化,我们传承与世界先进文化相融合的理性的价值观;我们传承能给我们带来公平快乐幸福的文化内容。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植根于百姓,植根于社会各个层面的以实物及非实物为载体的东西,它是互相之间能够包容的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我们也需要传承的是对各种有益无害的文化之理性包容态度。

只要一坐在这里写博,好像就有许多话可说。

还是就此打住,看看我今天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景点——北京怀柔区的红螺寺拍的高山杜鹃花吧。

漫山的高山杜鹃几近凋零,在风中,在残花中,我找到了它们,还在坚守的它们。拍下了形态各异的它们,从它们的身影中,你看到了什么文化信息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782904.html

上一篇:京城赏春:绿叶陪衬的晚樱更显美丽
下一篇:飞“雪”伴落花:有些令人不快的美景
收藏 IP: 114.253.133.*| 热度|

6 郑永军 王春艳 尤明庆 刘旭霞 刘忠波 xuexiyanji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