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悼念暴雨中因公殉职的同行 精选

已有 5841 次阅读 2012-7-26 23:15 |个人分类:时事浅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暴雨, 因公殉职, 丁志健

心情有些抑郁,心里有些纠结。其实,实在不忍心去看去想去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那些在天灾人祸中逝去的生命。随着7.21特大暴雨的远去,人们可能不会更多关注尚未公开的伤亡数字,不会去议论那些在洪水中挣扎的恐怖画面,忘掉二环路上惨遭不测的丁志健。也许,时间是一剂良药,能医治创伤,抹去人们心头的记忆。但现实不能回避,有些历史更是不应该被人们遗忘的。也想通过博客记录一下历史,也想谈些反思。

 

7.21那天晚上睡得很晚,一直在通过微博关注雨情、灾情,大约十点多钟,看到有微博报道广渠门救援被淹司机的事情,好像还有视频链接,后来听说人车都救出来了,心稍安。再后来,到了22日早上,听说人没有救过来,有些伤心。更后来了解了更多的细节,同大家一样,心中也曾产生诸多的疑问,现在这些都不想说了。

 

一两天后,知道了在广渠门桥下因暴雨惨死的年轻生命竟然是我们出版界的同行,科学出版社下属幼儿杂志《阿阿熊》的负责人,自然又多了一份关注。了解到这同行休息日不休息,冒雨出门谈业务,才遭此不测,是实实在在的因公殉职,该算个烈士什么的。其实,我们这些做出版的,做编辑的,哪有什么休息日不休息日的,想想上周六我们办公室还有位住六里桥的女同事来单位加班,回家时正赶上大雨,开过积水,吓得够呛。周一上班说起来直后怕,还开玩笑说以后要少加点班,要不然非工作时间因工作出门,万一在路上出个闪失,算不算公伤,公死,说都说不清呢。说是那么说,如今这年月,传统出版业夕阳西下,面对残酷的竞争,巨大的生存压力,往往要靠更大的劳动强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来勉强支撑,要不然估计这年轻人也不至于周未暴雨中还要同人谈工作吧。

我们的年轻同行丁志健就这样走了,年仅34岁,留下只有3岁的女儿和柔弱的妻子。出版业也许又少了一位未来的领军人物,真的感到痛心和惋惜。希望他一路走好。希望出版业不再有同行因暴雨被淹死在大马路上。

 

其实大家活得都不容易。这两天身体不好,还有加班赶稿子,想想混得也够惨的。不过想想自己还活着,还有未来,比起那在暴雨中被活活淹死在二环路上的同行丁志健要幸运多了。


昨日,25日,同行丁志健的尸骨已化为灰烬,但围绕其惨死的各种议论并未停息。关于丁没有成功自救的原因有多种猜想,关于丁没有及时被救的说法也有不同的版本。人已去,现在谈责任,谈自救措施无异于亡羊补牢。毕竟丁的死应该是个极端的个例,今后谁知道还有多少不可预知的死法。但愿同样的历史不会重演。

但需要反思的一定要反思,需要面对的一定要勇敢面对,需要检讨的一定要认真检讨。我指的是管理者,也有被管理者。大家其实都有有错的时候。珍惜生命,首先应从自己做起。经常看到不看交通信号灯横穿马路的行人,经常遇到从你身后疾驰而过的电动车骑行者,有时就差那么一点点,本人就可能命丧他们的轮下,后怕,经常想骂人,你不要命,别人还要命呢!交通状况太乱,除了城市管理水平低,与人们不守规矩、素质差也有很大关系。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中,只有自己小心再小心,没有什么事情比留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保住安全更重要的。俺等只是个P民,只想平平安安正常在世上走一遭。谴责那些不负责任的政府部门,也鄙视那些不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的人们。同时想想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应该反思和调整。


主流媒体里看到了大量的暴雨中救人的好人好事,当然为之感动。也希望媒体能多给人些理性的思考。社会需要反思,每个人也需要深思,我们应该怎样活,怎样时刻学会保护我们自己不被伤害?也许,学会自救和保护比指望别人来救来保护更实在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596219.html

上一篇:风雨过后, 她们仍然挺立
下一篇:梁进主“淌”,武夷山等博主助“淌”,《淌过博物馆》首发大功告成
收藏 IP: 114.253.134.*| 热度|

37 许培扬 吕喆 曹聪 张玉秀 戎可 武夷山 李学宽 闵应骅 吕洪波 王军强 曹敏 鲍永利 刘旭霞 侯雄坡 徐迎晓 邸利会 逄焕东 吴云鹏 任胜利 刘军胜 温景嵩 虞左俊 苗元华 赵新超 蒋永华 陈永金 刘玉仙 吴明火 李本先 朱志敏 赵美娣 王春艳 朱晓刚 Majorite fansg nbliuxintai FloatingRos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