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远去的端午 精选

已有 5271 次阅读 2011-6-6 08:5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端午节, 粽子

大大的铁锅里,妈妈和我们一起亲手制作的粽子,已经码放整齐,上面放上盘子、碗了什么的,压实,盖上锅盖,放在煤球炉子上开始看起来有些漫长的煮制过程。于是,那一夜,梦乡中,我们就有了散发着棕叶清香的美味陪伴。经不住棕香的诱惑,端午节的那一天早上,通常我们这些孩子会起得很早,一大家子上围坐在一起,吃煮了一整夜,粘粘的粽子。尽管只是简单的米棕,除了豆子和枣子,吃不到其他内容,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好吃的东西了。毕竟,一年只能端午节才能吃到粽子呀。


远去的端午,远去的童年,温馨的回忆,还有远在天国的妈妈呀。

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妈妈那终日忙碌的身影。那个年代,不管日子过得多么苦,逢节都要过的。而端午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家一起动手,包粽子,全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粽香。


为了每年的粽子,妈妈提前一两天就要做许多准备呢,比如,要把各种包粽子需要的原料,像红小豆,云豆,小枣,江米什么的,用几个大盆泡上,似乎泡得时间越长,包出来的粽子越好吃。再有就是把去年用过清洗后凉干保存的棕叶,掺上些新的棕叶,也要提前泡上,这样才好用,棕叶不会开裂。

其实,包棕子,很重要的工作是每年提前准备棕叶,还有捆棕子的马莲。记得我们也曾去郊外的水塘边拔过芦苇叶,也可以用的,但不如专门买的棕叶包出的棕子好吃。每年快到端午的时候,天天还没有大亮,就会有人走街串巷卖棕叶(箬叶竹),马莲,记得大概也就几毛钱一把吧。


端午节的头一天中午开始,只要我们这些孩子不上学,就会围坐在一起,给妈妈打下手,印象中粽子包得好看不好看,棕叶搭的水平很有关系,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妈妈多么耐心手把手地教,包出的粽子总是不如妈妈包的好看。


吃过粽子之后,整齐一点的棕叶不会被丢掉,要清洗干净,缕整齐,晾干,留到来年再用。所以,那个年代,走近普通百姓家中,经常可以看到悬挂在屋脊下的一捆捆的棕叶。


结婚以后,从未自己包过粽子,不过,有了小时候的基础,现在谁要请我指导包粽子,相信还是能应付一番的。可惜,现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点早就不在这些上,很少有人会自己包粽子吃了。


再过一会儿就到端午,粽子还没有着落。跟LG商量明早或到超市买两个粽子,或到楼下的餐馆直接吃个一个半个的,意思一下而已。因为现在的端午,除了吃粽子,真不知道还能干啥,如果再不张嘴意思一下,也太。。。好歹童年的端午还有包粽子的快乐,吃粽子的解馋。


对于端午节,除了童年跟着妈妈包粽子的甜美回忆,还有并未远去的温馨记忆。

上世纪
90年代,搬到长安街边的住所,与邻居曹师傅一家渐渐熟悉起来,经常互通有无,过年过节单位发些油米什么的,也会分享一下。当然,这淳朴的一家人,对我们也是照顾有加。快到端午了,我真的很盼望那熟悉的敲门声,因为我知道,曹师傅或者他老伴一定会给我们送来他们自己包的粽子,有豆沙的,还有肉棕,真的比外边买的好吃多呢。就这样,至少十年的时间,我们的端午节就是吃着曹师傅的棕子度过的。虽然两年多前,搬离了长安街,这一份温馨已离我们而去。但这一份邻里情,叫我怎么能忘记呢。很多东西,是不能用金钱的价值去衡量的。

 

关于端午节的意义,它的叫法,它的来历,此时已不想追究那么多,只想伴着那浓浓的、充满温馨的回忆,迎接端午小长假的最后一天。

 

超市买的散装棕子,一块四毛九一个,小时候包的粽子,大致就是如此吧。不过

真的不觉得好吃。时代不同了。

 

 

终于又想起一个可以玩的——快来试试立鸡蛋吧,据说在端午节立鸡蛋,容易立起来,

这其中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记得几年前头一次尝试,一下子立起来两个,可今天无

论怎么试,只立起来一个。

 

端午节立鸡蛋,据说也是一种民俗,如果能顺利立起来,一年都会顺的哦。


(本文初写就于端午来临前的数分钟,无奈科学网又遭“无端”攻击,无法登录,只好现在补发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452153.html

上一篇:樱桃熟了
下一篇:亲历30多年前的两次高考
收藏 IP: 125.33.200.*| 热度|

24 刘用生 刘立 孙学军 李学宽 余昕 王中任 黄锦芳 王鹰 罗帆 许培扬 杨秀海 周海华 逄焕东 王丙杰 王号 李泳 吕泰省 杨月琴 张天翼 侯成亚 吕新华 王桂颖 曹建军 shihuashishu

发表评论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