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眼狗年春节过了快一半了,微信朋友圈拜年高峰已过,但还在不停晒各种过年的习俗,俺没文化,大多不晓得,看了也记不住。刚听说初一饺子初二面的习俗,可俺已经熬了一锅刮油的粥,管啥习俗呢,今天晚上就喝棒子渣粥,就咸菜!一个冬天长了足足五斤肉,谁也别想用“美食”诱惑俺了。中国人讲究过年大吃大喝,真不是啥好事。
俺这个年纪的人,还敢称自己是老辈子人呢,起码还受了上一辈的熏陶,稍微点过年的规矩。想想除了包饺子,去串串门,拜拜年,其实也真没啥了。
小时候也不过如此,收长辈的红包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了,拿了红纸包着的两角钱的红包,要认真地给长辈鞠躬拜年。特殊的童年,连这个也很少经历。
现在呢?初一中午与亲戚一家一起聚餐,两个孙辈的女娃正专心地包着手机玩游戏,我大声喊了一句:发红包了,然后递过去每个装了200元的红包,还真不错,她们笑着接了,还说了一大堆祝福的话,这就令我很感动了,尽管她们连窝儿都没挪,更谈不上有什么仪式感,能有回应就很不错了。
过年微信红包漫天飞,不分男女老幼,大家一通儿乱抢,看样子这个游戏的生命力还真是经久不衰。大家就是玩的开心,与传统有毛关系啊。
串门拜年呢?小时候那个年代,城市规模小多了,按说大家离得都不远,但“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你懂的,拜年也分阶层。
现在这个年纪了,长辈们大多不在了,我们成了长辈,甚至长辈的长辈,论辈分不论年龄。俺们心态还是年轻的,从内心里根本就不不在乎有没有晚辈主动来拜年,在微信上有人发个拜年表情,俺都会回一下,这点起码的礼节还是要讲的。住在高楼里的邻居大多老死不相往来,也不讲究互相串门拜年,也不用互相添麻烦了,挺好。我们这两天倒是拎着大包小包,看望了两个同辈的长者。给老师打电话拜年是不可少的。
过年少了很多传统的仪式感,感觉原本也没有啥值得保留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很少有人去费力认真地准备一顿年夜饭,包括自己动手包包饺子什么的,倒是俺这个老辈子勤劳妇女,还晓得初一早上起来认真地做一顿全手工水饺,这么多年了,过年哪拍只有一个人,也要包饺子吃,这可能是目前唯一保留的传统过年习俗吧?错过了,就有一种少了点啥的感觉。
不过,初一的饺子已是俺2018年的第三顿饺子了,“好吃不过饺子”,就是喜欢吃,没啥。
随机“采访”了几个人,过年包饺子吃了吗?都没有,哈哈,连这个都没有了,好吃的太多,饺子想啥时吃都可以。即使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多数人过年都选择在饭店亲友聚餐,只是要提前一两个月预订包房,这倒是无形中催生了过年的餐饮经济。如果不喜欢。
如果觉得是个束缚,如果觉得过于繁复,我们还需要保留那些过年的传统吗?晒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文化的回忆罢了。有多少人会真的理会?
今年京城过年城里不让放鞭炮了,真好,安静的春节。想看热闹,就看电视吧,各种晚会云集,嘿嘿。
过年,传统渐远,想咋过就咋过,开心最重要。
祝大家新春快乐,狗年万事如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