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水观音(原名海芋或姑婆芋),学名:Alocasia macrorrhizos,天南星科海芋属,又名佛手莲等,台湾地区称姑婆芋,原产南美洲,为热带和亚热带常见观赏植物,俗称痕芋头、狼毒(广东)、野芋头、山芋头、大根芋、大虫芋、天芋、天蒙等,作为观赏植物时则称其为滴水观音。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在空气温暖潮湿、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便会从叶尖端或叶边缘向下滴水,而且开的花像观音,因此称之为滴水观音。在传统风水学上,滴水观音的叶片宽大,被认为有很好的“生旺”效果。它的叶子形状类似口袋,能够聚集财气,有聚财的作用。此外,滴水观音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室内空气,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滴水观音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风水作用。在家中适当的位置摆放滴水观音,可以起到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以及招财进宝的作用。滴水观音有药用价值,球茎和叶可以药用,其叶汁入口会中毒,根茎有毒。滴水观音可以作为一种中草药,能够治病。古有文献记载,滴水观音可以治疗痔疮、脓包、毒肿等疾病。滴水观音的根茎部分被用作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滴水观音被用来治疗一些皮肤病和炎症,如湿疹、皮肤溃疡等。滴水观音的茎内的白色汁液有毒,误碰或误食其汁液,就会引起咽部和口部的不适,严重的还会窒息,导致心脏麻痹死亡。皮肤接触它的汁液会发生瘙痒或强烈刺激,眼睛接触汁液可引起严重的结膜炎,甚至失明,故应尽量减少接触滴水观音,有小孩的家庭最好不要种植。滴水观音的根茎均可入药,以“海芋”的名字被收录进《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中医药权威工具书中。
《中药大辞典》:海芋
【拼音注音】Hǎi Yù
【别名】天荷(《本草拾遗》),羞天草(《庚辛玉册》),隔河仙、观音莲(《纲目》),尖尾野芋头、狼毒头(《生草药性备要》),独脚莲(《分类草药性》),野芋、木芋头(《岭南采药录》),广东万年青(《中国植物图鉴》),老虎芋(《贵州民间方药集》),大虫芋、毒芋头、天蒙(《广西中兽医药植》),老虎蒙、痕芋头(《南宁市药物志》),大叶野芋头(《中国药植图鉴》),野芋头、奚芋头(《岭南草药志》),土塘、天河芋(《湖南药物志》),广东狼毒(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朴薯头(《广西中草药》)。
【出处】出自《纲目》。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根茎。全年可采。加工时以布或纸垫手,以免中毒,用刀削去外皮,切片,以清水浸漂6~7天,多次换水,取出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生长山野间。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湖南、四川、贵州等地。主产于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米。茎粗壮,粗达90厘米。叶互生;阔卵形,极大,长30~90厘米,宽20~60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广心状箭头形,2裂,裂片先端浑圆,近叶柄处合生,裂口狭,全缘或微呈波状,侧脉约9~12对,粗而明显,绿色;叶柄粗壮,长60~90厘米,下部粗大,抱茎。花单性,同株;花序柄粗壮,每一叶腋内约有2个,长15~20厘米;佛焰苞的管长3~4厘米,粉绿色,苞片舟状,长10~14厘米,宽4~5厘米,绿黄色,先端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长2~2.5厘米,位于下部;中性花序长2.5~9.5厘米,位于雌花序之上;雄花序长3厘米,位于中性花序之上;附属体长约8厘米,有网状槽纹;子房3~4室。浆果红色。花期:春末夏初。
【性状】干燥的根茎,呈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不一,长者可达90厘米,直径3~6厘米或更粗。有时可见未除尽的栓皮及环状的节和圆形的根痕。质坚实,横断面白色粉质,维管束呈淡黄色点状散在,内皮层环清晰。气微,味淡,嚼之发麻。
【化学成分】球茎含水分17.4%,粗蛋白4.11%,粗脂肪0.84%,粗纤维4.99%,灰分3.76%,无氮抽出物68.9%。另含山芋碱,有毒。
【性味】辛,温,有毒。①《纲目》:"辛,有大毒。"②《广西中药志》:"味淡,性寒,有大毒。"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毒。"
【注意】不宜生食。否则中毒而致口舌肿胀,甚至窒息而死。体虚者慎服。姚可成《食物本草》:"误食之令人闷绝。"
【功能主治】治瘴疟,急剧吐泻,肠伤寒,风湿痛,疝气,赤白带下,痈疽肿毒,萎缩性鼻炎,瘰疬,疔疮,疥癣,蛇、犬咬伤。①《纲目》:"治疟瘴,毒肿,风癞。"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恶疮肿毒,末,酒涂。"③《天宝本草》:"敷疔疮、疥癣。"④《广西中药志》:"治肺结核,痧症,热病等。"⑤《四川中药志》:"治内外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须久煎),1~3钱(鲜者0.5~1两,切片与大米同炒至米焦后加水煮至米烂,去渣)。外用:焙贴、煨热擦或捣敷。
【复方】1.治感冒暑气,头痛身倦:野芋根用湿纸封,煨热之,擦头额及腰脊、前后心、手弯脚弯,可令人遍身顺适。(《岭南采药录》)2.治风热头痛:野芋头苗(切片),贴患部。(《广西中草药》)3.治绞肠痧腹痛:野芋头四两(炒黄),扫管叶(岗松)二两(炒黄)。先将野芋煎好,再将扫管叶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温服。忌饮米汤。(《岭南草药志》)4.治肠伤寒:野芋头(切片)四两,加米一两及生锈铁钉二枚炒黄,加水适量煎服。(《广西中草药》)5.治妇人赤白带下:野芋切细和米炒,加糖煮食。(《岭南采药录》)6.治风湿骨痛:野芋头一厚片。先将樟脑少许置于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脑,趁火未熄,速敷患处。(《广西中草药》)7.治痔疮便血:痕芋头二斤煮鸡,煮十二小时,取汤饮之,亦可将鸡共服下。(《岭南草药志》)8.治痈疽肿毒大疮:尖尾野芋头切片,火焙热贴,冷又换热者。(《生草药性备要》)9.治背痈:痕芋头和酒糟捣烂敷患处(已溃者勿用)。(《岭南草药志》)10.治慢性萎缩性鼻炎:独角莲100公分,蟾酥1.5公分,麝香1公分,冰片2公分,香油适量。先将蟾酥用黄酒化开,后将独角莲根捣碎,周香油熬枯去渣,冷凉后,再加上麝香、蟾酥、冰片和原有的香油混合,便成油剂。用时装入滴管滴鼻。另外,膏剂配法:依上述处方中的药用量,蟾酥酒化,独角莲捣碎,挤出汁,去渣,再加上蟾酥、麝香、冰片和适量的甘油,混合成泥膏状,便成。(《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116,1957)。11.治坐板疮:痕芋头、猪油,捣烂敷患处。12.治毒蛇娱蚣咬伤:痕芋头二两,生油柑木皮一两。用盐水和药捣烂,以湿纸或树叶包裹煨热敷患处。13.治狂犬病:痕芋头四两,煎水坎。亦有加入猪肉同煮,连服半个月。亦有兼用痕芋头捶烂敷伤处。(注:第11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备注】本植物的果实(野芋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此外,本品在广东地区,习惯作狼毒使用。参见"狼毒"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海芋
【拼音注音】Hǎi Yù
【别名】天荷、羞天草、隔河仙、观音莲、尖尾野芋头、狼毒头、独脚莲、野芋、木芋头、广东万年青、老虎芋、大虫芋、毒芋头、天蒙、老虎蒙、痕芋头、大叶野芋头、野芋头、奚芋头、土塘、天河芋、广东狼毒、朴薯头、大狼毒、朴薯头、大狼毒、本狼毒、姑婆芋、大麻芋、大附子、猪不拱、猪管豆、化骨丹、蛇芋、狗神芋。
【英文名】Alocasia Rhizome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本草拾遗》:天荷与野芋相似而大也。2.《纲目》:海芋生蜀中,今亦处处有之。春生苗,高四、五尺,有叶如芋叶而有干。夏秋间抽茎开花,如一瓣莲花,碧色,花中有蕊,长作穗。其根似芋魁,大者如升碗,长六、七寸,盖野芋之类也。《庚辛玉册》云,羞天草,阴草也。生江、广深谷涧边,其叶极大,可以御雨,叶背紫色,花如莲花,根叶皆有大毒,可煅粉霜、朱砂,小者名野芋。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根茎或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Arummacrorrhizum L.;Alocasia odor(Roxb.)Koc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用刀削去外皮,切片,清水浸漂5-7天,并多次换水,取出鲜用或晒干。加工时以布或纸垫手,以免中毒。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野间。2.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南等地。
【原形态】海芋,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m。茎粗壮,粗达30cm。叶互生;叶柄粗壮,长60-90cm,下部粗大,抱茎;叶片阔卵形,长30-90cm,宽20-60cm,先端短尖,基部广心状箭头形,侧脉9-12对,粗而明显,绿色。花雌雄同株;花序柄粗状,长15-20cm;佛焰苞的管长3-4cm,粉绿色,苞片舟状,长10-14cm,宽4-5cm,绿黄色,先端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长2-2.5cm,位于下部;中性花序长2.5-3.5cm,位于雌花序之早;雄花序长3cm,位于中性花序之上;附属器长约3cm,有网状槽纹;子房3-4室。浆果红色。种子1-2颗。花期春季至秋季。
【性状】1.性状鉴别,商品多横切成片,类圆形或长椭圆形,常卷成各种形态,直径6-10cm,厚2-3c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质轻,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显颗粒性。气微,味淡,嚼之麻舌而刺喉。2.显微鉴别,粉末特征:①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28-51μm,棱角较平截或稍尖。②草酸钙针晶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或散在,针晶长28-97μm。③环纹导管直径23-72μm。④淀粉粒单粒长卵形、肾形或类圆形,直径4-17μ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另可见木栓细胞、棕色块。
【化学成分】本品含维生素B1(thiamin),维生素B2(riboflavin),烟酸(nicotinic acid),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去氢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胆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岩藻甾醇(fucosterol),胡萝卜素(carotene),草酸钙(calcium oxalate),三半乳糖基二甘油酯(trigalactosyl diglycerides),四半乳糖基二甘油酯(tetragalactosyl diglycerides),中性酯类(neutral lipids),糖脂(glycolipids),磷脂(phospholipids),亚油酸(lin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油酸(oleic acid)。
【归经】心;肝;胆;大肠经。
【性味】味辛;性寒;有毒。
【注意】本品有毒,不宜生食。体虚者孕妇慎服。其中毒症表面为:皮肤接触汁液发生瘙痒;眼与汗液触引致失明;误食茎、叶引起舌、喉发痒、肿胀,流涎,肠胃灼痛;恶心,呕吐,腹泻屈汗惊厥,严重者窒息,心脏麻痹而死。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行气止痛;散结消肿。主流感;感冒;腹痛;肺结核;风湿骨痛;疔疮;痈疽肿毒;瘰疬;附骨痈;班秃;疥癣;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鲜品15-30g(需节片大米同炒至米焦后加水煮至米烂,去渣用。或久煎2h后用)。外用:适量,捣敷(不可敷健康皮肤);或焙贴;或煨热擦。
【复方】1.治感冒暑气,头痛身倦:野芋根用湿纸封,煨热之,擦头额及腰脊、前后心、手弯脚弯,可令人遍身顺适。(《岭南采药录》)。2.治风热头痛:野芋头苗(切片), 贴患部。 (《广西中草药》)。3.治绞肠痧腹痛:野芋头四两(炒黄),扫管叶(岗松)二两(炒黄)。先将野芋煎好,再将扫管叶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温服。忌钦米汤。 (《岭南草药志》)。4.治肠伤寒:野芋头(切片)四两,加米一两及生绣铁钉二枚炒黄,加水适量煎服。《广西中草药》)。5.治妇人赤自带下:野芋切细和米炒,加糖煮食。 (《岭南采药录》)。6.治风湿骨痛:野芋头一厚片。先将樟脑少许置于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脑,趁火未熄,速敷患处。(《广西中草药》)。7.治痔疮便血:痕芋头二斤煮鸡,煮十二小时,取汤饮之,亦可将鸡共服下。(《岭南草药志》)。8.治痈疽肿毒大疮:尖尾野芋头切片,火焰热贴,冷又换热者。(《生草药性备要》)。9.治背痈:痕中头和酒糟捣烂敷患处(已溃者勿用)。(《岭南草药志》)。10.治慢性萎缩性鼻炎:独角莲100公分;蟾酥1.5公分,扇香 l公分,冰片2公分,香油适量。先将蟾酥用黄酒化开,后将独角莲根捣碎,同香油熬枯去渣,冷凉后,再加上麝香、蟾酥、冰片和原有的香油混合,便成油剂。用时装入滴管滴鼻。另外,膏剂配法:依上述处方中的药用量,蟾酥酒化,独角莲捣碎,挤出汁,去渣,再加上蟾酥、麝香、冰片和适量的甘油,混合成泥膏状,便成〔《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116,1957〕。11.治坐板疮:痕芋头、猪油,捣烂敷患处。12.治毒蛇蜈蚣咬伤:痕芋头二两,生油柑木皮一两。用盐水和药捣烂,以湿纸或树叶包裹煨热敷患处。13.治狂犬病:痕芋头四两,煎水饺。亦有加入猪肉同煮,连服半个月。亦有兼用痕芋头捶烂敷伤处。(第10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各家论述】1.《纲目》:治疟瘴,毒肿,风癞。2.《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恶疮肿毒,末,酒涂。3.《天宝本草》:敷疔疮、疥癣。4.《广西中药志》:治肺结核,痧症,热病等。5.《四川中药志》:治内外痔疮。
——摘录《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芋
【拼音注音】Hǎi Yù
【别名】痕芋头、狼毒[广东]、野芋头、山芋头、大虫芋、天芋、天蒙。
【来源】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海芋Alocasia odora (Roxb.) K. Koch的根状茎。全年可采,去外层粗皮,鲜用或切片晒干。
【性味】微辛、涩,寒。有毒。
【注意】久煎后方能内服;不能敷正常皮肤。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用于感冒,肺结核,肠伤寒;外用治虫、蛇咬伤,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干品3~5钱,鲜品1~2两,久煎后方能内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不能敷正常皮肤。
【备注】本品有毒。必须用大米共炒至焦黄,久煎(2小时以上)去毒,方可内服。生用或煎煮时间过短,会引起舌肿麻木,甚者有中枢神经中毒症状。轻症可饮米醋或生姜解毒。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野芋实
【拼音注音】Yě Yù Shí
【别名】痕芋头花仁(《生草药手册》)。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果实。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海芋"条。
【性味】《生草药手册》:"有小毒。"
【功能主治】《岭南采药录》:"治小肠气证,每服六、七粒。"
【复方】治小肠疝气:痕芋头花仁五钱,焦猪小肚,饮汤,食猪小肚,其药不用食(《生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野芋实
【拼音注音】Yě Yù Shí
【别名】痕芋头花仁。
【英文名】fruit of Common Alocasia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二、三月,野芋有花,花后结实如米,取其实晒干。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野间。2.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南等地。
【原形态】海芋,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m。茎粗壮,粗达30cm。叶互生;叶柄粗壮,长60-90cm,下部粗大,抱茎;叶片阔卵形,长30-90cm,宽20-60cm,先端短尖,基部广心状箭头形,侧脉9-12对,粗而明显,绿色。花雌雄同株;花序柄粗状,长15-20cm;佛焰苞的管长3-4cm,粉绿色,苞片舟状,长10-14cm,宽4-5cm,绿黄色,先端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长2-2.5cm,位于下部;中性花序长2.5-3.5cm,位于雌花序之早;雄花序长3cm,位于中性花序之上;附属器长约3cm,有网状槽纹;子房3-4室。浆果红色。种子1-2颗。花期春季至秋季。
【性味】味辛;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主小肠疝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岭南采药录》:治小肠气证,每服六、七粒。
——摘录《中华本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