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紫薇花盛开,以高考之名

已有 1617 次阅读 2024-6-8 10:24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IMG_20240606_125145.jpg

《直玉堂作》

【宋】洪咨夔

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

IMG_20240530_125443.jpg

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早晨散步经过市区一中考点,看见路边的紫薇花正在盛开,用手机随手拍了几张照片。紫薇花盛开,以高考之名。如果有评选高考之花的活动,我投紫薇花一票。理由有四:

其一,花开应时: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为千屈菜科(Lythraceae)紫薇属(Lagerstroemia)植物,又名痒痒花、百日红、紫金花等。花期可长达数月,素有“百日红”之美誉。紫薇花在六月盛开,恰逢高考季,作为“高考之花”再合适不过了。

其二,花朵艳丽漂亮:紫薇树树形优美,枝干洁净,开花时正值少花时节,花期长,花色艳丽,故有“百日红”之称,被广泛用于公园、庭院、道路绿化、街区城市绿化等,是优秀的园林观赏花木。与“高考之花”的名称非常匹配。

其三,栽培历史悠久:作为一种著名的观赏植物,紫薇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比较悠久。早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已有关于紫薇树的记载。宋代著名的花谱类著作《全芳备祖》中称:“紫薇名胜,似得花之圣” 。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中有关于紫薇树详细的栽种、观赏记录文献资料。清代《广群芳谱》评价紫薇是:“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夭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唐时省中多植此花,取其耐久,且烂漫可爱也” 。紫薇花特别适宜作为高考的“代颜人”。

其四,有文化内涵:紫薇是一种非常有文化底蕴的花卉。紫薇的名称听起来就显得很高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紫色很高贵,与“紫薇”谐音的“紫微”更高贵。“紫微”即古代天文学上“三垣”中的“紫微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又称“中宫”。古人认为,“紫微垣”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故自汉代起,常用来比喻人世间的帝王居处。而早在东晋时期,人们就将紫薇花和天上的“紫微垣”联系在一起。据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记载:“怀帝末,民间园圃皆生蒿棘,狐兔游聚。至元熙元年,太史令高堂忠奏荧惑犯紫微,若不早避,当无洛阳。及诏内外四方及京邑诸宫观林卫之内,及民间园圃,皆植紫薇,以为厌胜。至刘、石、姚、苻之末,此蒿棘不除自绝也。”文中的“荧惑”即火星,“荧惑犯紫微”就是火星接近帝星,古人认为是凶兆。因“紫薇”与“紫微”谐音,所以东晋皇帝下诏,令包括京城宫宛在内的所有地方都要种植紫薇,以“厌而胜之”。这是古代的“厌胜术”之一,是对禁忌事物的克制办法。由此可见,“紫薇”这个名称,在晋代已有了。到了唐代,“掌军国之政令”的中书省,也曾一度易名为“紫微省”。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微令。”中书省不仅改了名,在中书省的庭院内,还种植了紫薇树。故曾任中书舍人的韩偓有诗曰:“职在内廷宫阙下,厅前皆种紫薇花。”白居易也曾任中书舍人,便自称“紫微郎”、“紫微翁”。他曾写过两首《紫薇花》诗,其一曰:“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其二曰:“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浔阳官舍双树高,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唐代中书省易名为“紫微省”的时间虽不长,但后来却成为历史掌故。唐代以后,诗人们纷纷为此赋诗,因此紫薇花也就有了“官样花”的别名。如陆游有诗曰:“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

总之, 紫薇花在我国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历史赋予了它丰厚的文化品格和人格魅力,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折射出浓厚的封建"科举仕途"文化色彩,紫薇花是当之无愧的“高考之花”。网上说,紫薇花的花语寓意象征着好运。紫薇花六月盛开,恰逢2024年高考季,祝福考生们好运连连、金榜题名!

参考文献:

IMG_20240530_125447.jpg

IMG_20240530_125412.jpg

IMG_20240530_125338.jpg

IMG_20240530_125357.jpg

IMG_20240606_124937.jpg

相关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437334.html

上一篇:仿陈少梅先生山水法
下一篇:跟着芥子园画谱学画树
收藏 IP: 120.230.19.*| 热度|

25 孙南屏 宁利中 郭战胜 杨卫东 池德龙 王从彦 刘进平 高宏 刘炜 葛维亚 崔锦华 汪运山 杨正瓴 徐芳 杨学祥 史永文 钟炳 王安良 孙颉 张忆文 徐长庆 刘跃 蒋力 胡泽春 雷德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