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藏在《诗经》里的药食本草:棠梨

已有 3296 次阅读 2023-11-25 16:29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20231118098_副本.jpg

《诗经.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202311256787.jpg

前几天散步,看见路边一棵大杜梨树。杜梨又名棠梨。《诗经》中的这首甘棠诗,描写的就是棠梨树。文献资料说在周公墓前栽有一颗老棠梨树,棠梨树因而有个美名叫“模树”。南宋文人孙奕在其编著的《履斋示儿编》(卷十三)中说:“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楷模”一词来源于此。棠梨树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其果实和枝叶均可入药,被《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收载,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20231125987.jpg

《中药大辞典》:棠梨

【拼音注音】拼音注音 Tánɡ Lí

【别名】杜、甘棠(《诗经》),杜梨(陆玑《诗疏》),杜棠(《尔雅》郭璞注),野梨(《纲目》),土梨(《中国树木分类学》)。

【出处】《纲目》。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棠梨的果实。

【生境分布】野生于荒郊、山脚、路边或道旁。分布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辽宁等地。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黑褐色,被绒毛,有时具刺。单叶互生;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11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锯齿尖锐,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睛绿色,初时有绒毛;叶柄长2~5厘米。花白色,直径2~3.3厘米,先叶开放,8~10朵,成伞房花序;花梗长1~2.5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有密绒毛;花瓣5,倒卵形。先端圆形,基部狭小;雄蕊多数;花柱2~3。梨果球形,直径1~1.6厘米,褐色,有白色斑点,萼脱落。花期4~5月。果期10月。本植物的枝叶(棠梨枝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果实含糖量19.62%,水分50.93%。叶含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又含多量蛋白质。

【归经】《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性味】酸甘,寒。①《救荒本草》:"味甘酸。"②《纲目》:"酸甘涩,寒,无毒。"③《玉楸药解》:"味酸,性涩微寒。"

【功能主治】敛肺,涩肠。治咳嗽,泻痢。①《纲目》:"烧食止滑痢。"②《玉楸药解》:"收肠敛肺,止泄除呕。"

——摘录 《中药大辞典》

 20231125654.jpg

《中华本草》:棠梨

【拼音注音】Tánɡ Lí

【别名】杜、甘棠、白棠、杜梨、杜棠、野梨、土梨。

【英文名】Fruit of Birchleaf Pear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陆玑《诗疏》:甘棠,今棠梨,赤棠也,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清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是也。2.《救荒本草》:棠梨树,今处处有之,生荒野中。叶似苍术叶,亦有团叶者,有三叉叶者,叶边皆有锯齿,又似女儿茶叶,其叶色颇白。开白花,结棠梨如小楝子大。3.《纲目》:赤者杜,白者棠;或云牝曰杜,牡曰棠;或云涩者杜,甘者。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杜梨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rus betulaefolia Bunge

【采收和储藏】:8-9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1800m的平原或山坡阳处。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杜梨 乔木,高达10m。枝常具刺;小枝嫩时密被灰白色绒毛,二年生枝条具稀疏绒毛或近于无毛,紫褐色。叶互生,短枝上簇生;叶柄长2-3cm,被灰白色绒毛;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叶片棱状卵形至长卵形,长4-8cm,宽2.5-3.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粗锐锯齿,幼时两面均密被灰白色绒毛,老叶上面无毛而有光泽,下面微被绒毛或近于无毛。花两性;伞形总状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和花梗均被灰白色绒毛,花梗长2-2.5cm;苞片膜质,线形,长5-8mm,两面均被绒毛,早落;花直径1.5-2cm;萼筒外密被灰白色绒毛;萼片5,三角卵形,长约3mm,先端急尖,全缘,内外两面均密被绒毛;花瓣5,宽卵形,长5-8mm,宽3-4mm,先端圆钝,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20,花药紫色,长约花瓣之半;花柱2-3,基部微具毛。果实近球形,直径5-10mm,2-3室,褐色,有淡色斑点,基部具带绒毛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性状】果实类球形,直径0.5-1.0cm。表面黑褐色,有白色斑点,质硬,果肉薄,褐色。气微,味酸,微甜。

【化学成分】果实含糖量19.62%,水分50.93%。叶含绿源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又含多量蛋白质。

【归经】肺;肝经。

【性味】酸、甘、涩;寒;无毒。

【功能主治】敛肺,涩肠,消食。主咳嗽,泻痢,食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1.《纲目》:烧食止滑痢。2.《玉揪药解》:收肠敛肺,止泄除呕。

——摘录 《中华本草》

 20231125234.jpg

《中药大辞典》:棠梨枝叶

【拼音注音】Tánɡ Lí Zhī Yè

【出处】《纲目》。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棠梨的枝叶。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棠梨"条。

【性味】①《救荒本草》:"味微苦。"②《纲目》:"酸甘涩,寒,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治霍乱吐泻不止,转筋腹痛。"

【复方】①治霍乱吐利不止,兼转筋:棠梨枝一握,木瓜二两。上药细锉和匀,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圣惠方》)。②治反胃吐食:棠梨叶,油炒去刺,为末,每旦酒服一钱。(《山居四要》)

——摘录 《中药大辞典》

 20231125876.jpg

《中华本草》:棠梨枝叶

【拼音注音】Tánɡ Lí Zhī Yè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Birchleaf Pear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杜梨的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rus betulaefolia Bunge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枝叶,将支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1800m的平原或山坡阳处。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杜梨 乔木,高达10m。枝常具刺;小枝嫩时密被灰白色绒毛,二年生枝条具稀疏绒毛或近于无毛,紫褐色。叶互生,短枝上簇生;叶柄长2-3cm,被灰白色绒毛;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叶片棱状卵形至长卵形,长4-8cm,宽2.5-3.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粗锐锯齿,幼时两面均密被灰白色绒毛,老叶上面无毛而有光泽,下面微被绒毛或近于无毛。花两性;伞形总状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和花梗均被灰白色绒毛,花梗长2-2.5cm;苞片膜质,线形,长5-8mm,两面均被绒毛,早落;花直径1.5-2cm;萼筒外密被灰白色绒毛;萼片5,三角卵形,长约3mm,先端急尖,全缘,内外两面均密被绒毛;花瓣5,宽卵形,长5-8mm,宽3-4mm,先端圆钝,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20,花药紫色,长约花瓣之半;花柱2-3,基部微具毛。果实近球形,直径5-10mm,2-3室,褐色,有淡色斑点,基部具带绒毛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化学成分】叶、幼苗含多种酚性化合物,如表儿茶精(epicatechin),熊果酚甙(arbutin)。

【归经】大肠经。

【性味】酸;甘涩;寒;无毒。

【功能主治】舒肝和胃,缓急止泻。主反胃吐食,霍乱吐泻,转筋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

【复方】①治霍乱吐利不止,兼转筋: 棠梨枝一握,木瓜二两。上药细锉和匀,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圣惠方》)②治反胃吐食: 棠梨叶,油炒去刺,为末,每旦酒服一钱(《山居四要》)。

【各家论述】《纲目》:治霍乱吐泻不止,转筋腹痛。

——摘录 《中华本草》

 

相关博文:

《诗经》里的中药材:棠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411110.html

上一篇:藏在《诗经》里的药食本草:桑叶
下一篇:一路风光
收藏 IP: 60.233.16.*| 热度|

17 朱晓刚 胡泽春 刘进平 宁利中 杨学祥 高宏 杨正瓴 农绍庄 郭战胜 葛维亚 孙颉 汪凯 王成玉 张忆文 徐长庆 许培扬 程少堂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