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2日参加了“2015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该在教育部高教司、北京市教委联合指导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北京市教育学会联合主办,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独家承办,一场教育行业规模大、覆盖面广、层次高、具影响力的行业峰会。
论坛主旨报告中有新东方CEO俞敏洪关于在线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关于互联网+时代之课堂教学:解构、重组与再造的报告、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孙茂松关于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报告等。面对还没从互联网思维中走出来的人们,互联网+的新鲜出炉,更是人们应接不暇。在人们趋之若鹜地进行教育智能化的追逐中,还是有些应该冷静反思的东西,以便抓了新的,丢了旧的,追逐了新潮,忘记了传统,甚至舍本逐末。
俞敏洪的演讲使人启发。在俞敏洪看来,“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完全是两个概念。“互联网+教育”是在互联网技术比较成熟之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业教育模式的改变。“教育+互联网”则是在不改变教育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完善,也就是补短板。
俞敏洪认为,很多事情是“互联网+”做不到的。对于教育而言,人格培养以及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并不是通过“互联网+”就能一蹴而就的。这些能力培养包括理想力、专注力和控制力。因为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移动终端所产生的碎片化、分散化、娱乐化的特点,对学生理想力的塑造、专注力的培养、控制力的养成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过分强调互联网+的功效,忽视这些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终极目标就会偏理。这些素质、能力、人格等的教育则是“反互联网”的。
BTW,从互联网+联想到GIS+,GIS+好像也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营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