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帆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教授

博文

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已有 10847 次阅读 2016-4-22 19:45 |个人分类:教学花絮|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材,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据零点公司调查,人力资源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目前最常面临的风险之一。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表现为薪酬风险、绩效风险、培训风险、招聘风险、劳动风险和员工离职风险等多种形态。这些风险既可能来自于“人”本身的特性,也可能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属性,以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鉴于人力资源风险的客观和普遍存在,有必要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进行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控制,防范风险发生,或者对已经发生的人力资源风险进行补救以减少损失。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首先是一种组织的自查机制,通过指标监测,让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自我发现问题、查找问题,在人力资源隐患尚未浮出水面时就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其次,通过预先识别人员行为风险的征兆,针对行为异常的员工对症下药,积极疏导、改善管理、打开心结,可以缓解其与组织的矛盾冲突,提升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此外,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针对组织的潜在危机进行管理,这些潜在危机往往就是管理的薄弱之处,管理者瞄准靶心来做决策,则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属于组织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组织风险管理发轫于20 世纪60 年代,当时美国学者率先提出对企业遭遇经营危机进行事后紧急应对管理,进而转变成对企业经营风险开展预防性管理。截止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在如何预测、避防和减少人力资源风险的研究上,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研究成果主要局限于人事风险和人力资源组织问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深入的实证调查。现阶段,国内外均无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教材出版。然而,与学术研究滞后相比,管理实践中却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的“人才流失”、“激励无效”、“劳资冲突”等风险。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研究如何构建组织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系统,如何对人力资源危机征兆进行识别和诊断,如何开展有效的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已经迫在眉睫。



怀揣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本《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付梓出版。它作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主要成果,依托于湖北省精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结合作者主持、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事业单位管理咨询项目之研究成果,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教改经验和实践支撑。本书的特色如下:

1)前沿性强。涉及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学术前沿,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2)系统性强。体系科学合理,理论层面系统全面,技术和方法层面具体可行。

3)可操作性强。结合科研课题,提供大量的实践素材,启迪学习者针对不同情境、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风险评估、预警和管控的操作。

本书由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罗帆教授拟定大纲并组织撰写,各章的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罗帆、盛艳;第二章赵荔、刘莉;第三章罗帆、盛艳;第四章罗帆、曹婉莹;第五章彭倩、梅军飞;第六章朱新艳;第七章胡雅琪、石康;第八章石康、刘曼;第九章刘曼、石康;第十章朱新艳;第十一章刘小平、黄冰倩;第十二章郭剑、黄冰倩、汪绪普;第十三章姚官丽、曹婉莹、Gary Mclean。罗帆负责全书的统稿,朱新艳负责校对和修改。在试用的过程中,尚欧洋、肖琴、杨霄、詹蓓、李健韬、杨鑫等研究生对教材进行了校对,并修改了部分案例。作为主讲教师,罗帆、朱新艳拍摄了部分关键知识点的录像,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学习。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对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教材,既可用作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用作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参考教材,还可用于企业管理者的参考用书。

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借鉴和吸收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罗帆、朱新艳

2016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18-971992.html

上一篇:挑战“世界级难题”——绩效管理
下一篇:湖北省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讨会在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召开
收藏 IP: 119.98.239.*| 热度|

10 朱晓刚 钟炳 彭真明 吉宗祥 李学宽 王启云 陈湘明 罗春元 张云扬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