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篇迟来的观点陈述,有这个想法时间也不短了,但是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写,偶尔从脑海中拎出这个话题想一下,但是又放下了,因为总感觉不成熟。但是最近博客缺乏内容,于是乎死马当活马医,把暂时想到的先放上来吧。
还有几个月2014年才算过完,但是是否可以把2014年看作是科普信息化或者说网络科普元年呢?这一年科普信息化如风卷残云一般地“袭击”了各种科普话题,似乎谈到科普或者科学传播的时候不牵扯到科普信息化都感到你做的不是科普一样。这一年,科普信息化多次成为媒体开展科技报道的焦点,科普信息化也成为全国科普日的重要内容,这一年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科普信息化工作,有些地区还成立了科普信息化联盟等等,正如近日北京市科协组织的会议的主题一样,科普信息化-科学传播的新引擎。
同时也是在2014年,一个网络科普网站悄然上线,这就是果脯网。该网站刚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还在讨论这个字是念pu,还是fu。无论到底如何发音,该网站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有抄袭果壳网之嫌,因为都是果字辈的。虽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是果脯网做的再成功,也让人感觉这是果壳网的一个翻版。不过话说回来,果壳是果壳,果脯是果脯,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吧。
果脯刚刚上线的时候确实也很风风火火,我也经常浏览其中的文章内容;但是作为一名科学网死粉,我还是把科学网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基本上所有的文章都是在科学网首发的,当然受邀为其他网站或者杂志撰稿的除外。科学网成为了一个记载我个人学习感悟的仓库,我也会把其他地方首发的文章转载过来,一是为了更多的博主可以和我交流,二是对个人的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当然,由于果脯网就在俺们单位的旁边,俺和他们的编辑也有一定的交流,同时也曾受邀在果脯网上写一些东西,我当时说的是可以考虑,但是我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做科普的,只能说是半个研究科普的,还没研究清楚,只能是自说自话。但是我想如果写的话,第一篇就是说说果壳和果脯的区别。但是这件事情一直搁置了下来,我也没有为其写东西,这第一篇文章也就成为今天的主要内容了。
提起果壳网,我能想到的一句标语就是:让我们拨开科学的坚果,本人也曾写过一篇名为《让科学的坚果松软起来》的小文。如果科学是一层外壳包裹起来的坚果,那么果壳做的可能就是帮助人们去掉外壳,发现科学这枚坚果。这枚坚果不仅是可口的,而且是营养丰富的,更是原汁原味的。坚果很大程度上是干果,比如榛子,核桃,松子,开心果,夏威夷果,鲍鱼果,杏仁等等,要吃到包裹在果壳下的坚果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比如锤子或者榔头等等,破壳而出的果实往往饱满圆润,当然也有空子,脆而不腻,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因而果壳基本上保持了原汁原味。果壳网似乎也在这么做,它确保了科学的原汁原味,也努力尝试着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让科学不再遥不可及,当然其中也会有一些“毁三观”或者“无节操”的科普。
而说到果脯网,我想它也可以找一句话来为自己代言,比如精心炮制的科学蜜饯。果壳可能只需要简单的晾晒或者稍显粗糙的翻炒,而与果壳不同的是,果脯要经过加工和制作,是用新鲜水果经过去皮、取核、糖水煮制、浸泡、烘干和整理包装等主要工序制成的食品,鲜亮透明,表面干燥,稍有粘性,含水量在20%以下。这种经过加工的果脯口味会更丰富,更独到,但是也有可能会腻到一些人,毕竟这个过程中糖是不可或缺的原料。另外也正是因为有糖的原因,果脯才产生了一些粘性,如果能将这些粘性作用于用户粘度方面就多多益善了。
果壳和果脯都需要两个必要的元素,一是饱满的果实,也就是内容,在内容为王的网络时代,掌握了内容也就掌握了主动权,二者可能各有所长吧;而是风,也就是说果壳的晾晒和果脯的制作都需要适宜的风,这样才可以带走一定的水分,而对于以果壳和果脯为名的两个网站来说,适宜的风可以看作是用户数,用户多自然会扩大最终产品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因而出了内容之外保证足够的用户也是至关重要的。我想这是二者的两个共性吧。
至于区别,截止到敲击键盘的时候也没有想好,毕竟本人没有在果脯上写过一个字,在果壳上也不过发表了两篇小文,因而对二者的特性不是十分了解。但是我想一个区别就是果壳坚硬但不刻板,果脯松软但有些腻。但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死宅果壳,也会有人混果脯,就像我一样痴迷科学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