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创新研究分论坛总结

已有 2992 次阅读 2014-8-7 08: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各位同仁,受分论坛主持人钟琦老师委托,由我向各位汇报一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创新研究”分论坛的整体状况,供各位批评指正。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创新研究”分论坛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两个维度进行了上下半场的划分,各半场均安排了20分钟的主旨发言和各10分钟的报告发言,参会代表与报告人积极热烈的互动,让我们受益匪浅,特别是刘嘉麒院士全程参加分论坛研讨,让整个会场的学术性探讨更加激情和深入,使得参会代表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方面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理论探究半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何光喜副所长做了“科技工作者与新媒体科普:现状、挑战与建议”的主旨报告。何光喜副所长从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科普带来的契机和挑战着手,引出“科技工作者是否能够用好互联网新媒体开展科普?”的话题。据他介绍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008,2013)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参与传统科普活动的比例低于发达国家,并呈下降趋势,指出科学人的回归任重道远。同时何光喜副所长对传播风格多元化进行详细讲解,并对针对科技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给出合理见解,为科普工作者进行科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北京科技报社的孙凤新主编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大家分享了“微时代的大众传媒科学传播创新与实践”。微时代的“那些事”、“拍拍照”、“如何惊呆小伙伴”等等鲜活的网络语言道出了微时代的大众传媒科学传播发展的新潮流,详细分享微时代信息获取的模式、特点,指出科学传播中网络只是渠道,而内容永远是位居首位。并探讨了创新科学传播的模式,为达到传播效果的策略和要注意的问题,引发大家对大众传媒科学传播的共鸣。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的黄时进所长则从基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实证调查入手,详细探讨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科学传播受众诉求分析。他从大数据时代的科学传播特征、大数据时代的受众基本状况、大数据时代的科学传播受众诉求分析三个方面讲述,引发了参会代表对大数据的热烈探讨。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黄雯教师以美国科普影视发展经验为参考,论述中国科普影视的创新发展。根据美国科普影视的经验为中国科普影视的发展给出合理的对策和策略:建议建立科普影视的双轨制:公众化与商业化并行;建立微观性、专业化的法律法规与行业间的交流沟通;建议合理优化科普影视创作人员的结构。黄老师在报告中提到美国科学院设立了科学与娱乐交流办公室,该机构使得科学与文化的结合变得实际且可操作,对我国的科普影视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实践探索半场主要交流了新媒体手段在实践中的应用。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周荣庭主任做了“创客空间:一种推动科学普及发展的创新路径”的主旨报告。周主任的报告使我们对“创客空间”有了新的了解和发现。如何把公众变成创客、创客发展的困难及建议在周主任的报告中有了新的启示。

北京科普发展中心的严俊副主任以2013年全国科普日官方微博运维为例,讲解了微博在大型科普活动中的应用,她以具体的科普活动实例和大家分享北京科普发展中心怎样把微博运用到具体的科普活动,并给出提高活动影响力的具体设想。

浙江科技馆项泉副部长项泉以科技馆为载体,也探讨了微媒体工具在科普传播中的运用和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的陈虹宇为大家展示了室内移动数字导航技术在科技场馆的应用,并结合科技馆的现实问题给出自己见解。

最后我代表中国科普研究所网络科普研究课题组和大家分享了国外网络科普现状研究的一些初步成果,包括门户网站,媒体机构网站,科学共同体网站,科研机构网站,高校网站等相关机构网站中科普内容的比例,并从文献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国外网络科普方面的一些特点,得到了分论坛参会代表的关注。

总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创新研究分论坛取得了很好的交流效果。参会代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新媒体及传统媒体在科普中的应用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科普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结合传统媒体,发挥新媒体的积极效应,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817707.html

上一篇:对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的一些“看法”
下一篇:第45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概述
收藏 IP: 223.72.177.*| 热度|

2 蔡小宁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5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