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社区科技传播的出路,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

已有 3920 次阅读 2014-1-8 13:3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社区科技传播的出路,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100081

  1. 社区与社区建设

  1. 社区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他们就合群而居,而人类群体的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区域,因而“社区”实践的历史远远超越了“社区”概念的历史。只不过此时的社区非彼时的社区。学者们普遍承认,社区这个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他因此而被誉为社区理论的创建者。1887年,他出版了社会学名著G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此书被译成英文时,成为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文将其译为“社区与社会”[i]。其英文为“community”,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而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费孝通先生在谈到社区这个术语的翻译时指出: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综合,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社会,而社会却不是社区,“这个词实际是指在一个地方共同生活的人,……是指一群聚集在一个地方分工合作的人,它是具体的,这群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构成社会。[ii]

而对于社区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分别提出了自己领域视角下的概念。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收集了有关社区的94个定义而做出结论:除了人包含于社区这一概念内之外,有关社区的性质,没有完全相同的解释[iii]。但是研究者还是就社区的定义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社区的定义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特征,即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共同关系,也就是说社区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例如,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而本文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按地域划分社区是最常见、最通用的划分法。它主要是根据地域条件和特征去比较、划分社区的类型。据此,可将社区划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三大类型。[iv]”同时,民政部在2000年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从政府角度对社区进行了界定: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本文将主要集中探讨城市社区。

  1. 社区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人口流动性加强,致使城市社会管理出现新的特点;同时企业剥离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大部分需要社区来承担[v]。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万能市场“失灵”以及社会资本的丧失与下降的多重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是传统“单位制”趋于解体后出现的[vi]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城市失业、贫困和社会秩序的恶化,提出用社区规划、社区建设的思路去应对问题,社区建设的概念即出现于政府和社会工作的文献中[vii]。在我国大陆,民政部于19915月首次提出社区建设这一概念,按照民政部负责人的解释,社区建设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的[viii]。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ix]。它也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个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处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x],即适应城市企业、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保证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社会发展[xi],因而,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基础上开始的。而我国的社区发展主要在社区建设中体现出来。联合国社会局1955年出版的《社会进步经由社区发展》报告指出:“社区发展可以说是一种经由社区人民积极参与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进步情况的过程。[xii]”联合国1960年出版的《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一文指出:“社区发展为一种过程,即由人民以自己的努力与政府当局的配合,一致去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统一各社区,纳入国家生活之中,为促进国家进步作出最大的贡献。[xiii]”社区发展“包括确定社区发展目标、制定社区发展计划、组建社区发展的组织、挑选和培养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区动员、整合社区资源等一系列活动。[xiv]

  1. 社区科技传播综述

  1. 社区科普

关于社区科普的概念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视角给出了社区科普的定义。“具体而言,社区科普是指由区(县)、街道(乡镇)和居委会等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科协、科普协会这些组织机构,依托社区科普设施和经费支持,借助科普管理者队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内针对居民开展的科普综合活动、培训活动、展示活动和媒体传播活动。[xv]2002年中央文明办等10部门在全国组织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科教进社区”是“四进社区”活动之首,“从本质上来看,“科教进社区”活动实际上就是社区科普活动的同义词。[xvi]

本文所探讨的社区科普是指在社区开展的科学普及活动,即在社区范围内为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传播科学精神和树立科学方法而进行的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

  1. 社区科普的政策

鉴于社区科普没有统一的定义,因而在社区科普政策的认定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倾向于从广义的视角来理解社区科普政策。凡是在中央层面上涉及到社区科学传播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通知和规定等都可以看作是社区科普政策,而不仅仅局限于专门的规定。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社区科普是一个有城市向社区转变的过程,因而关于城市科普的政策也可从广义上归到社区科普范围之内。

199212月,科技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的《2000-2005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中指出,“在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县乡建立常设科普活动中心,形成延伸到城市社区和乡村、覆盖全国的社会化科普教育网络。[xvii]19941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地应把科普设施、特别是场馆建设纳入各地的市政、文化建设规划,作为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xviii]20009月中央文明办在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座谈会,经中央批准,印发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在城市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会上和意见中都明确地把科普工作纳入了城市文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居民素质的范畴,并强调要“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社区内形成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歪理邪说的良好氛围。[xix]”同年11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各地贯彻执行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地把科普纳入了社区文化建设的范畴,并强调“要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xx]”。《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中也要求“加快青少年社区科技活动基地、社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开展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技活动的模式研究。[xxi]2001年,中国科协制定并下发的《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工作标准》对科普示范城区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标准进行了规定。

2002129日,中央文明办等10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开始在全国组织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同年的6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是世界上第一个就科学普及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也是开展社区科普的一个纲领性文件。《科普法》高屋建瓴地把科普提高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来予以加强,并从总体上对社区科普进行了规定,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社区应当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资源,结合居民的生活、学习、健康娱乐等需要开展科普活动。[xxii]”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国环境保护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要“加强城市社区的环境科普工作。[xxiii]

2003年,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印发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要求“继续围绕“讲科学生活、建文明社区”这一主题,深入社区举办科普展览、科普培训、科普咨询、科普影视展映活动,发动社区居民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科普文艺表演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实现社区科普活动经常化、群众化、社会化。[xxiv]417日,中国科协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国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街道、社区、村镇的科普机构要吸收在科技、教育方面有一定专长的居民”[xxv]527日,中国科协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建设示范项目的通知》,对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进行评审。同年86日,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广泛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xxvi]

综上有关社区科普的政策不一而足,不过关于社区科普政策散落在各类法律,法规,部门规章,通知和规定等当中,目前还没有一部上位法就社区科普相关政策进行规范。

  1. 社区科普研究

    2006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社区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基于,针对社区科普的研究也呈现出不断进展的趋势。相关学者也从各个视角运用相关理论对社区科普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中国科普研究进展报告(2002-2007)》单列一篇探讨了2002-2007年中国城市社区科普。该文中对“科教进社区”、社区科普大学、高校与社区科普对接、社区相关科普模式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中国科普研究所自2002年出版《中国科普报告》以来,都就上一年度的社区科普状况进行总结回顾。另外,每年一度的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也设立都设立“农村和城市社区科普”分论坛,为社区科普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交流意见相互学习的平台,成为社区科普研究成果发布的一个重要场所。

而从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素来看,“以2002-2007年作为检索时间段,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社区科普”为题名与关键词共检索到41篇文章,以“城市科普”为题名和关键词共检索到8篇文章,以“科教进社区”为提名检索到4篇文章,以“社区科技传播”为题名检索到2篇文章。[xxvii]”共计55篇,其分布状况如下:

 

 

1 2002-2007年城市社区科普文章分布状况(单位:篇)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文章数

10

10

13

5

7

10

来源:任福君等,《中国科普研究进展报告(2002-2007)》,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P35

从上述分析来看,社区科普在整个科技传播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社区科普的研究尚显不足。正如《2002-2007年中国城市社区科普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到的那样:“社区科普理论研究相对滞后。[xxviii]”这需要我们从社区本身出发,对社区科普的对象、内容、方法、形式,以及工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1. 社会资本理论

货币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先后被视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社会资本的概念开始走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一般认为,当代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第一个系统表述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xxix]。随着社会资本概念的走红,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一系列交叉学科纷纷开始探讨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相关理论问题。鉴于分析目的的不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资本进行了不同的探讨,这些探讨包括: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关系网络、詹姆斯·科尔曼的社会结构资源、罗伯特·帕特南的网络、规范以及信任、亚力杭德罗·波特斯的成员资格、弗朗西斯·福山的社会规范及普遍信任和林南的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而根据世界银行社会资本协会(the world bank's social capitalinitiative)的界定,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该组织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xxx]。无论如何定义社会资本,都离不开社会资本的特征问题,“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的网络关系结构中,体现为一定的社会组织的特征,是社会信任与规范的来源。”[xxxi]而黎珍则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以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以(个人和)一定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以社会信任为核心,通过组织成员自由地、长期地横向交往合作而形成的有利于增进(个人和)组织的收益的一系列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xxxii]

社会资本建立在社会信任[xxxiii]基础之上,同时社会资本能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国外研究经验证明,社会资本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鼓励专业化,增加在人力资本,物资资本和观念创新上的投资。社会资本决定了与生产(制造)和掠夺(拿走)之间的权衡。在一个社会资本存量比较高的社会,通过社会资本来获取经济资源比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经济资源更便利。[xxxiv]燕继荣在其所著的《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中对社会资本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探讨。他认为,“社会资本被认为是公民社会的粘合剂。社会资本研究向我们揭示,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仅仅凭借个人力量无法得到解决,通过遥远的国家调节或间接的民主程序也不容易得到改善。相反,社群和社区的自我调节,再配合国家和政府权威的调控倒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无疑,社会资本分析有助于确立中国公民社会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长远战略。”[xxxv]

  1. 社会资本理论与社区科技传播

  1. 社会资本与社区科技传播的关系

“知识的获取依赖于动机、社会网络等等。[xxxvi]”作为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社会网络、规范和信任与社区科技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的网络关系结构中,体现为一定的社会组织的特征,是社会信任与规范的来源[xxxvii]”。而科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赖于网络关系开展的。在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中,科普的效果也是最佳的。同时社会资本中的信任是开展社区科普的一个基础,只有人们相信科普工作对其有意义,他们才会无障碍地接受社区科普,而规范则是社区科普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规章。只有在构建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更好地利用社区科普的网络,规范和信任才能增加社会资本存量,这也是由社会资本的可再生性这个特点决定的。同时,通过社区科普的发展,社区居民之间增加了彼此的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科普的效果。由于社会资本具有可扩散性,因而某个居民在一定的方面具有更多的科学知识,那么他就可以通过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使得他所具有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益。

2. 在社区科技传播中构建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构建需要社区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xxxviii]。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则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xxxix]本人认为这些都是我们推动社会资本建设和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处在今天逐渐复杂纷乱的世界,每个人以及所有的社区,都必须能够持续发展与使用各种不同的知识架构,价值体系,智力结构和技能。对于终身学习需要透过较为广泛的观点,赋予新的意义。”[xl]而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为了让科学知识更加普及化,更加大众化,让更多的公众了解科普工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科学的大众化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够通过构建社会资本的途径来实现。使每个居民的政治、知识、经济和人脉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共同地通过社会网络,规范和信任来实现社会资本的不断累积,也实现社区科普效果的最大化。


[1]本文受中国科普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2]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科研办公室学术秘书,研究实习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当前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与普及,社区科普,社会资本与科学传播,新媒体发展研究等。邮箱:bigbirdwangmiao@yahoo.com.cn


[i]夏建中,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1

[i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J.1997,(4.

[iii]G. A. Hllery, DefinitionsofCommunity ”,RuralSociology199520

[iv]翟立原,社区科普与公民素质建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P2

[v]科学技术普及概论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200212月,P346

[vi]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

[vii]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 [J].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5-14

[viii]李宝库,关于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 [J]. 城市街居通讯,199912),P3

[ix]中国网http://www.china.com/zh_cn/ 2003.07.16

[x]李宝库,夯实城市基层基础积极发展社区建设 [J]. 城市街居通讯, 19996),P2

[xi]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 [J].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5-14

[xii] [2]United Nations, Social Progress through CommunityDevelopment,1995,ibid.P.17

[xiii] United Nations,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ankok,1960

[xiv]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P17

[xv]任福君陈玲等,《中国科普研究进展报告(2002-2007)》,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P35-36

[xvi]翟立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P59

[xvii]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www.most.gov.cn/ztzl/jqzzcx/zzcxcxzzo/zzcxcxzz/zzcxgncxzz/t20051230_27353.htm1999-12

[xviii]中国法律大全,http://www.chnlaw.net/chinalaw/HTML/chinalaw_4250_2.htm2001-07-29

[xix]中国文明网,http://www.godpp.gov.cn/zl07/2007-07/03/content_10462961.htm2007-07-03

[xx] 雨花民政信息网,http://www.njyhmz.gov.cn/s/11131909/t/223/10/6e/info4206.htm2005-11-10

[xxi]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01/200512/t20051214_55049.htm2001-11-21

[xxii]《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P31

[xxiii]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02/200512/t20051214_54980.htm2002-12-09

[xxiv]中国文明网,http://www.godpp.gov.cn/misc/2007-11/16/content_11686548.htm2007-11-16

[xxv]淮安老科协,http://www.halkx.com/article_view.asp?id=372005-02-04

[xxvi]科技工作者之家,http://www.ycast.cq.cn/kpfg/kpxcgz.htm2003-08-08

[xxvii]任福君陈玲等,《中国科普研究进展报告(2002-2007)》,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P35

[xxviii]同上

[xxix] PortesAlejandro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Modern Sociology.”in Annual Review ofSociology 24, (eds.) by John Hagan & Karen S. Cook, CA: Annual ReviewInc.

[xxx] http://baike.baidu.com/view/128093.htm

[xxxi]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95

[xxxii]黎珍:《正义与和谐政治哲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人民出版社,2008P81

[xxxiii]福山认为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这里所指的规范可能是深层的价值观,也可能包含世俗的规范。见[]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婉容译,远方出版社,1998P34

[xxxiv]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P17

[xxxv]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2

[xxxvi]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主编,田松等译:《在理解与信赖之间公众科学与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P148.

[xxxvii][xxxvii]

[xxxviii]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20071024

[xxxix]《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8月,P67

[xl] UNESCO,1990

注:原文发于2011年第三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57122.html

上一篇:2013年科普事件
下一篇:做报告的十条建议
收藏 IP: 223.72.177.*|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