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um popp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rly 一直善良,就会幸福。

博文

为什么我们编不出好的科学教材? 精选

已有 11273 次阅读 2018-5-1 00:0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为什么我们编不出好的科学教材?

   这个科学教育界的“钱学森之问”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最近,有所感悟。

   总结起来,就是缺乏“专业服务”,包括“专业”和“服务”两个方面。

   

   先说专业。

   教育界的人都知道,前两年的大事就是教育部拨了很大一笔钱,组织了很多专家研究教育改革。在这里我只说教育改革之后的课程体系,不涉及其他方面。我以为,从内容的角度来讲,还是有许多高质量的产出的,比如《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就是很不错的东西,不愧是很多教育学家和关心教育的科学家一起打磨出来的东西。

   课标出来之后,就是编写教材了。编写教材的工作却不是教育部直接组织专家编,而是教育部同时委托几家单位同步进行编写,谁家编得好就用谁家的。这些委托单位包括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学教育研究部门、著名教育出版社等,虽然每一个委托单位的资质都无话可说,但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不可能像编课标的时候,投入巨大的热情和人力物力资源去做。而且,有的专家也会认甲方,给教育部干活总归是要比给别的一般单位干活认真得多的。当然,最可怕的情况也不能排除,比如其实压根就是某研究生或某编辑写的。。。


   再说服务。

   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都是在站着跟孩子交流,而不是蹲下来。

   第一点,内容设计脱离不了传统知识灌输的方式。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所有我周围的人,包括一些校外科学机构,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都有一个基本要求,每节课一定要讲清楚一个知识点。在这种要求之下,课程设计就会进入死胡同。虽然课标并没有把具体的知识点列出来,但课程设计的老师会去找,而找出来的知识点全部都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内容,毕竟之前小学没有开过物理化学生物课啊。尽管都在努力配最有趣的实验,想用最通俗的语言,但要给一个小学生讲清楚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是有多难啊!而这一点表现在科研界的科学教育专家身上就更有意思了,他们会要求每节课都要拓展到科技前沿。我滴个乖乖隆地咚,一节45分钟的课,要灌输这么多的东西,这节课真的适合小学生吗,他们会喜欢吗?

   第二点,教材中体现的授课思路仍然僵化,没有改革。尽管课标中反复强调探究式学习,提出做中学学中思,但目前能真正体现这个思路的教材几乎没有。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老套路,现象引出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引出实验,实验结束之后总结讲解知识点。知识点记住了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总是以一个教师的姿态,以要学习多少知识为首要目标,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氛围下,几乎没有人会去真正地研究一年级的小孩他们对于科学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服务就是要让顾客满意。如果我们连顾客的需求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就给他一套东西,并且还拿这套东西来框定他考核他,就不是顾客心中的好服务。


   综上,笔者认为,我们编不出好的科学教材,就是因为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没有服务精神。我们编教材,是在为教育部服务,在为家长服务,在为急功近利的社会服务,唯独没有切身为孩子服务。  


   当然,我更希望我是多虑了,更希望即将面世的几套科学教材都是精品,拭目以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6385-1111740.html

上一篇:科学、政治、公众是如何慢慢走向相爱相杀的?
下一篇:基于课标,小学教师如何上好科学课?
收藏 IP: 123.125.1.*| 热度|

24 史晓雷 武夷山 王兴民 牛凤岐 徐耀 晏成和 陈敬朴 王德华 吕洪波 信忠保 王庆浩 邝宏达 杨正瓴 黄永义 吴仁智 郭战胜 刘浔江 王安良 朱云云 刘俊华 张鹰 chenhuansheng liyou1983 Garfield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