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六参加第二届“三农”传播高端论坛,在业界圆桌会议上听到了很多业界人士,尤其是一些官媒的无奈之处,结合自己这几年接触和从事新媒体的经验,感触很深,忍不住想在这里把这几年对于新媒体发展的一些思考一股脑儿倒出来。
先说困境和问题。
第一,信息飞速发展之下催生的新媒体严重挤占了官媒的空间。在这之前,传统媒体基本上都是官媒把控,民众获取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官方认证的消息。而新媒体之后,尤其是自媒体兴起之后,人人都能发布消息,官方认证的消息被淹没在海量的自媒体信息中不说,那些猎奇和造谣的信息总是更能勾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从而广泛传播。更要命的是,自媒体平台开始泛娱乐化之后,将大部分用户黏在了平台之上,抢占了更多的用户时间。哪些平台我就不指出了,我个人真心觉得,这真不是一个好现象。
第二,官媒娱乐化迎合平台和用户口味以抢占用户时间的思路治标不治本。首先官媒本身所传达的内容具有严肃性,很多可以活泼化但并不适合娱乐化,最多只能用正能量的故事打情感牌;其次官媒的数量较少也不可能再扩张,其内容还是会被淹没在大量的娱乐化信息中,所以官媒娱乐化去迎合平台用户的口味,这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我这里说的问题并不只是官媒自身遇到的传播困境,更大的问题是用户沉迷于大量娱乐化对成长无益的信息所可能造成的社会隐患。
第三,泛娱乐化的平台对用户时间的抢占会给青少年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有点小题大做,想一想如果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看搞怪内容,每天花很长小时甚至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平台上的搞怪内容,这跟游戏成瘾有什么区别?甚至这些小孩心里会认为不用努力学习本领,只要拍一些搞怪视频就能够火能够出名,这对三观就是一种严重的毒害。大家也可以参考最近吴亦凡刷榜事件的大V评论,二者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一样的。
第四,精准推送的方式极大地窄化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丰富程度,并不是好事。现在互联网的新说法就是,以前是人去网上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比如还是那个三年级的小朋友给几个搞怪作品点赞之后,平台会自动给他多推送同类型的作品,于是慢慢地除了搞怪内容别的内容他就看不到了,这也加剧了他对平台的沉迷。没错,平台上也有学习相关的内容,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相信极少的人会在大量娱乐信息冲击的情况下去主动寻找和沉迷于学习,反正我试过,在某平台刷视频,一开始还像模像样关注了几个学英语的账号,一周后,推送给我的就全部都是成了精的宠物视频了。其次,该平台的定位就是娱乐化,对于初始用户推送的都是娱乐化的内容,一旦开始点几个赞之后,娱乐化的喜好定位就会马上形成,之后信息找人的方式就屏蔽掉了学习的相关内容,再想看到学习的内容就很难很难了。
以上问题,已经不只是官媒所面临的困境了,其实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转型阵痛,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对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官媒,尤其是科学传播类官媒应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首先,一味地娱乐化是绝对不可取的,官媒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态度,同时拿出好产品。以往传统的内容产品只是图文形式,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流量不成问题的时代,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喜好来策划不同的有价值有能量的内容产品,各种二次元漫画,短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产品都应该做起来,而且要讲好故事做出态度做出精品。
其次,要利用好平台,一方面,根据内容特点和平台侧重,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合适平台进行投放。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好网红的力量,官媒不排斥做网红,但绝对不要做低级趣味的网红,相反应该聚集和培养网红,让更多声音为正能量打Call。
第三,掌握话语权也很重要,很多科学传播宜提前做而不是事后补篓子,两个经典的案例就是转基因科普和核科普。为此,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蒋建科老师建立了超视距新闻传播理论,对于新闻媒体掌握话语权非常有用,感兴趣的可以去向他取经学习。
最后,需要平台的支持。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国家对网络信息的管控越来越严格了。但在我看来思路有点不对,至少说不全面。管控和删除一部分垃圾内容是必须的,但网上的内容是海量的,最好的方式应该是用海量的好内容去挤压垃圾内容的空间。也就是说,网络平台要有正确的三观导向,应该去主动给好内容做广告,将更多的好内容主动送到用户面前。好内容的评判标准除了占领大量的用户时间,更应该去引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倘若企业现在没有这个觉悟去主动改革,总有一天国家会逼着改革,这时候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