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0年3月成为科学网的实名注册用户,迄今已6个年头。我的第一篇博文“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模式”是在2011年4月24日发出的,屈指算来,写博已整整5个年头,博文数已达170余篇,其中精选博文超过100余篇。
初写博时,也抱着一丝宣泄不满、一吐为快心情下笔的时候相对较多。有些议题,是不满情绪的发泄,特别是针对少数学生的问题,周围社会负面问题等。后来发现,这些除了能增加一些博文点击量外,都是无济于事和徒劳的,而且还会引来不少的因无法解释清楚而造成的无端争议,甚至被网友们拍批得一塌糊涂,自己的心情也因博文而此起彼伏、牵肠挂肚,影响自己一天的工作效率。
正如现实生活中人的成长一样,虚拟空间里,人同样也会成长。慢慢的自己也发现,网络空间里大打口水战,是毫无意义的。贴出去的博文,强迫别人接受,就是“强奸”民意。有些观点需要讨论,甚至需要反面的更为“恶毒”的争论。心平气和的讨论,分析问题才会全面和深入。自己的心胸也会豁达很多,不会因为一个虚拟空间里的谩骂、挖苦而伤心欲绝,无法释怀。
后来,我的博文慢慢转向了正能量的主题。少了对学生的埋怨,替代的是对学生包容、鼓励以及成长路上的满怀期盼。
毋容置疑,科学网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每天活跃在科学网上的人群主要是在校学生和一大群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和教师。当然,自己的学生甚至学生家长也会经常光顾科学网。因此,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如果不宣扬正能力,而是一味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放大社会上出现的个别负面现象,是不符合一个高校教师或科研工作者的身份的,这也是与科学网主题不相符合的。
“感悟人生,传承师魂......”,是我在科学网博客首页的签名,也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
我的博文主题分类为:为师之道、学子之声、本科教育、硕博培养、师生杂谈、科海拾零、基金话题、毕业箴言、团队精神等。写博坚守的底线是:
一、弘扬正气,杜绝放大负面的个别社会现象;
二、接地气,讲述身边的人和事;
三、不谈自己不熟悉的话题,避免乱弹琴,误导他人。
在科学网开博和写博5年来,不经意间也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可谓收获良多。
为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特点,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大高校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目前,我校已成为教育部首批网络文化建设的7所试点高校之一,学校专门成立了网络文化建设办公室。近期,还聘任了10位老师为我校首批“网络名师”(见: 学校举行网络文化建设年度表彰暨工作研讨会),其中6人为科学网博主,如周涛、周强、黄健、赵晓辉、李晓瑜等青年教师,本人也因此成为其中最老的“网络名师”之一(电子科大名师博客群)。前段时间,我也应学校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邀请,给部分青年教师进行了一场“虚拟空间的无声讲堂”的讲座。(见教学工作坊:虚拟空间里的无声讲坛)
其次,学生通过科学网这个平台,也能了解老师为学生着想的一片苦心,用心去融化普遍认为存在的所谓被“冰化”的师生关系。目前,实验室师生关系相对融洽,已逐渐形成刻苦学习、潜心科研、杜绝混文凭、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
另外,实验室的生源,相比以前也大为改观。同时,不仅认识了科研、教学方面的同行,也拥有了以学生、学生家长为代表的一大批粉丝。
最后,感谢科学网提供的这个平台,也感谢学校对新媒体和“网络”育人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感谢校网建办李玉纯老师,对我们日常工作的默默付出和帮助。
相关博文:
[1] 感谢科学网,让我成为网络“名师”
[2] 你为啥选择在科学网开博
[3] 切勿对博文议题断章取义
推荐阅读:【桃李春风】:虚拟空间里的无声讲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