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4年前研究生院组织的一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讨论会上,一位资深博导说过一句话:“刚评上博导的导师,为了过把瘾,初招博士生,切忌饥不择食。”当时,我不以为然。现在想来,这话真的是过来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何为“博士”,我的理解是,相比硕士在某个专业领域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造诣。毕业后大都会选择从事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和技术研究有关的工作等。
我以为,博士在读期间,应表现出与硕士不一样的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可以协助导师指导硕士生,在实验室中具有较高学术威望,能树立榜样。然而,事情却与我所憧憬的、所想象的相去甚远,甚至经常因为个别博士的一贯表现,怀疑自己的指导能力、管理能力。为此而经常相当苦恼,一筹莫展。
我以为,博士的眼界、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等应该在硕士之上。事实却不是这样,甚至远不如硕士生。但没关系,我找理由安慰自己,博士也是硕士来的,基础不一样,经历不一样,努力了就行。至少,可以为硕士树立一面旗帜和标杆。你可以不做课题,不潜心学术,不树立榜样,但至少你应为自己的毕业而为之,也不能起反作用。然而…
我以为,博士一般年长,总会不自觉的引导那些年轻小硕如何做人,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如何生存,如何辨别是是非非。然而,却不注意场合的公开表明,自己读博士并不是为了科研和学术(为啥不藏在心里,非要说出来)...
我以为,博士带头遵守纪律,协助导师维护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然而,适得其反…
我以为,博士可以协助导师指导硕士,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成为硕士们的副导师,然而…
我以为,博士在每次的学术交流会上,大放异彩,博得众多小硕们的青睐和赞许。然而,却在会上大放厥词,宣扬论文靠“忽悠”,让我不得不从尴尬的笑声中解围。每次的汇报,几乎是上月的重复,也让我不得不做出决定,取消了以往每月进行的进展汇报和集中交流。
我以为,博士每次提交的月报(电子档),可以作为范本,让小硕们效仿。结果是,博士月报的表格中,主要工作及进展一栏往往只填写一句话:“3月:×××论文第一次修改”、“4月:×××论文第二次修改”、“5月:×××论文第三次修改。”3个月的汇报就改一个数字来搪塞导师。我猜想,下月的月报一定是:“6月:×××论文第4次修改”。然而,到底写的啥论文,我一次也还没看见。我又在犹豫,是不是也改取消每月的电子档月报表填写了。
我以为,博士能勇挑科研重担。然而,“博士”却主动选择回避科研...
最近,少数“博士”的表现已经让我一筹莫展,平添很多烦恼,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实验室正常管理;或多或少也影响了少数硕士生的上进心、进取心和参与科研的兴趣。
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气,我不欠谁的啊。我好心好意,招你进来,做一件好事,为啥是这样的结局。到毕业还有这么长时间,我等如何维系这份本该纯真的师生感情。
不做科研,不热衷学术,不遵守纪律,不听话(怎么批评都不顶嘴,实际是当着耳边风),不求上进。多次劝告离开实验室,却不乐意。这样的博士招进来,我不是活受罪嘛。
如今,读博士确实不容易,耽误了成家立业,耽误了养家糊口,真不忍心靠逗硬解决问题,不让其毕业更不行(倒希望TA能早点毕业,我也能早点解脱)。这些纠结和烦恼,到底是我的能力问题,是我哪里没做好(想知道),还是博士本人的问题。
百思不得其解——我老人家招的不是博士,是个“神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