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男性健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杜江平 讨论男性健康问题

博文

追忆童年多趣事

已有 2797 次阅读 2022-4-7 16:52 |个人分类:国内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追忆童年多趣事 

        随着时光流逝,岁月悄然而去,我如人们一样,越来越愿意追忆童年趣事。我童年是在老家度过的,老家西申底村地处冀中平原,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小时候在老家,最值得回味的当然是玩耍。每个人的孩童时期,都会有自己难忘的愉快的幸福玩耍场面。

一、滑沟玩土面

        那时还在老宅子住着,记不清跟谁一块儿玩了。就在我家现在宅院位置对面,那时还是个土墙坡边,大约有一米的落差。记得在高坡地里还有棵不低的槐树。干燥的黄土地在曾经水流的冲击下,形成一条瀑布痕迹一样的滑沟,有一些稀松的细软土颗粒,顺着蜿蜒的小道滑落着。我们几个小伙伴,感到十分有趣,就在那里玩了起来。把一些大的松软颗粒,用手揉搓和脚蹬跺成细细的黄土面面儿,然后用手捧着放到沟的上面,看着这些土面面儿急速的向下冲,大家就都开心的不得了。就这样好像也玩了半天多。

二、吃过晚饭后的事

        村子大,孩子多,尤其是秋天的夜晚,朗朗明月悬挂在夜空。毫无尘霾的夜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吃过晚饭后,大人们去生产队饲养牲口的地方开会记工分等,留在家里的男孩子们就陆续出来在邻家的家门口聚集。大家叽叽喳喳瞎说半天,然后开始玩游戏,有藏老母和斗拐等。记得玩的最多的就是藏老母(一种躲藏游戏),有的藏到月影下的墙根,有的跑到别人家的门洞下。斗拐就是单腿直立,另一腿蜷着自己手端着,蹦着给其他伙伴撞,直到谁坚持不住认输结束。我们有的时候,还玩比赛讲故事,有的是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有的干脆就是自己杜撰瞎编的,还有的编些鬼故事吓得都不敢一个人回家。记得有个小孩说的是,一只白色飞鸟很大,落在街边邻家尖尖的屋顶上,还手指着旁边房子屋檐说,就类似那样的,那只鸟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做出很多吓人的动作。

三、传说中的幽人

        印象最深的是在村西十字路口以西的那个地方。早已把荒废的土地,变成村里的公墓,之后又迁走坟墓,改造成宅基地。那也是个秋天的明月晚上,我们也有十几个男孩子在那里玩藏老母。那里除了可以在新建的还没有安上门窗的房架子藏,还可以在一堆堆玉米秆丛里藏。记得有一次我们两三个小伙伴,当时是躲藏在这些玉米杆堆丛一个中,抓我们的小孩子还没有发现我们,可是我们却发现有个十分高大的暗黑色阴影状东西,从预留的观察夹缝前匆匆远去,很吓人的。停了一会儿也没有听到别的动静,我们几个就赶紧出来找到大伙儿,讲了这个事后,大家都很害怕。于是一哄而散各回各家了。后来想,那个阴影是不是传说中的幽人(捉鬼的钟馗),也很难讲的清楚。

四、捉肉牛

        捉知了(蝉)幼虫肉牛是十分有意思的事。夏天多雨,尤其是下午下过雨后,傍晚时,一般会约上几个小伙伴去沟的路或村西树林子,抓肉牛。稍湿的地上有个圆孔深洞,就知道肉牛爬出来了。顺着周围树干找,天黑手电筒一照,就看见了还没有爬的很高的肉牛。抓着它的背,不会被爪子挠着,然后放到玻璃瓶子里,盖上盖。回去家之后放着,不用怎么管,第二天就能看见脱去蝉衣的蝉,多数时候肉牛蜕皮不完全,还需要我们往外拉拽。结果蜕皮完全的和不完全的,都不能飞,只好最后喂了等在一旁的家里养的鸡。他们别人有的烤着吃,反正我们家不烤吃这个。可是现在到餐馆吃饭,偶尔还愿意品尝一下有这东西的那道菜。

五、面筋粘知了

        抓知了还有一种特别趣事。那时夏日中午,大人们开始睡午觉了。我好像记得是和现林叔一起,从家里的面缸中搞了点白面,加了点水,弄成面筋。然后拿着长棍子,去沟的路边柳树上沾知了。悄悄接近,然后猛地一堆,面筋就能粘住知了翅膀,就给抓住了。多数的时候是,知了飞走了。现在想起来,这不是个十分靠谱的办法。

六、高粱地有黑猫

        过了村西口的十字路口,西北角,那时很早的时候,曾种着高粱。我和伙伴们去玩,高粱秆对于小不点的我来说,实在太高了。高粱叶子已经泛黄,叶子还有些发硬。我走在里面,躲着那些叶子和根、杂草等。突然觉得头顶上,哧溜一个黑影划过,擦着高粱叶子,很快不见了踪迹。后来给家里说了,分析也是山里猫可能性大,这种动物当时也是很少见的。那个时候就这,还真是吓我一大跳!

七、梦见飞翔

        小时候可能是看电影太多的缘故,或是身体成长的缘故,时不时就梦到,天上飞机很多,都在低空飞行,我还能抓住飞机,拉着飞机翅膀一块儿飞。梦到的飞机都是那种电影里看到的样子。有时候还梦见,是自己就那么张开双臂,一蹬地就可以在大街上飞行,还可以够着街边上本地椿树上泛黄的夹子,还沿着我家房子后面墙飞,抚摸着墙上大大的白底红字“实现四个现代化”标语等。醒来觉得真是十分有趣!

八、两颗大榆树

        我家两颗大榆树间隔也就两米多一些,长得比较粗壮且较直,在院子的中间,从村子西边地里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初夏时节榆树会结出很多榆钱,上树上采摘一些,和些白面做成苦累饭,也是不错的。平时秋收时,在这紧邻的两颗榆树间架个杆子,挂上带皮的玉米棒子,晾晒到冬天,有空了才手工剥出籽,碾成玉黍面。用新的玉黍面熬粥是很好喝的。当然那个时候家里人会给做窝头,贴成饼子,金灿灿的很诱人。还可以做成花卷子馒头。记得那一年发大水,洪水进了院子有齐腰深,就在两树之间,帮两根木棍,形成一个简易的床,看守进水的院子。后来想如果洪水较大,继续涨水,其实也挺危险的。后来长的很粗了,盖新房时,刨了做成中间竖梁,也算发挥了大用处。

十、小白绵羊

        那时西边房子好像也盖起来了,我家在东边这个院子里养的小白绵羊,毛色很纯正的白色,很好看的。记得是个冬天,挺冷的,晚上睡觉前小绵羊还好好的,夜晚我反正也没有听到有什么动静,可是清晨起来就看见小绵羊在鸡窝与旁边的小树间卡着,给卡死了。现在看来,可能是晚上黄鼠狼追赶时,小绵羊跳的时候,从鸡窝高处滑落,卡在这里内脏受伤死了。特别是记得,小绵羊的白白的羊毛很好看,摸起来很舒服。

十一、铁工厂电视

        村子里标志性建筑,一个是铁工厂天线,另一个就是村子中间的砖结构的水塔了。天线架子成四角尖顶状,全是三角铁电焊成的,当时觉得特别的高。铁工厂电视是附近村子里第一台,挺大个的,印象中好像是黑白的。在铁工厂外围墙上的小屋里放着,每到晚上有专职人员推开侧窗,向外放电视。根据大多数人要求,播放电视节目。有时候想播放的节目信号不好,还要派人爬到高高的天线上,调整天线位置。天线顶上还有避雷针,天线是横叉子那样,有专门的一根排线连到电视机上。路这边是空地,那时大人和小孩,会提前放很多小板凳和砖块占好座位。吃过晚饭,早早就过来坐好等着看电视。印象中,电视曾播放过《加里森敢死队》和《大西洋底下来的人》等。主要是播放《新闻联播》等节目。村里有电视,确实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非常好的事。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放电影和唱戏、说书等不是经常地有。电视机个人家都买不起,所以这里放电视也是很能聚集人的地方。

十二、月食在大队

        那是在大队南边的院子里,看电视,记得是彩色电视。那天晚上秋天的月色很好,云彩不多,就看到不全的月食。本来明亮夜空,很快就暗淡下来,周围云彩几乎看不到了,还不是十五的偏园月亮也逐渐少去了多半个。那个时候也有些科学知识了,但是对这个天象都还是很有兴趣的。大家都不看电视了,转过身开始观察月亮的变化。没多久,月食结束,天空就像洗过一样,又透亮了很多,月色似乎也比之前更加皎洁了。天象结束,电视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谈论月食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又继续观看电视。月食时间大概是八点多,看电视到十点就都回家了。那晚的月食给平淡的人们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十三、日食在家

        那是初夏上午大概十点多的时候,树叶子都已经很多。我家西边的院子里,槐树都已经有了荫凉。印象中那次是不全日食,本来少云的天空,有些热劲的阳光,并没有增加多少人的烦恼。正在干家务的大人们感觉天逐渐阴了下来,看到明亮的天空逐渐暗淡,正圆的太阳出现了黑色缺边,越来越大,但是并没有完全遮住太阳,也就遮去多半边,天色并没有那么黑。因为这时阳光依然是耀眼的,还是需要端着水盆,利用反光那样才能看到日食的。有的人用黑纸片做的眼镜,但是效果还是不如在水盆里看太阳的倒影好。日食过程持续并不长,大约半个时辰,黑影逐渐褪去,天空逐渐恢复了以往的明亮,太阳继续耀眼的照射着大地。忙碌的人们获得瞬间的休整后,继续干着辛苦的农活。我也继续孩提时期的有趣的玩耍。在老家时有传说,日食说是天狗吞噬了爷灯儿(太阳),有的人到街上,咣啷咣啷敲盆子等,以恐吓天狗,吐出爷灯儿。那次观察日偏食,我在家用了三种方法,抬头直接看太阳、低头看水缸和水盆里太阳倒影,也找了黑色纸片,抠了个小缝,眯着眼直接看太阳。大街上也有人再做敲盆子等事,我没有参与那样的事。

十四、烧砖瓦窑

        那时候村里的烧砖窑很多,基本上每个生产队都会有一个。记得村西不远处是十二队的烧砖窑,高高的窑堆,足有丈余高。顶上土围着,转圈有水,整个窑顶都弥漫着湿气,透着煤硫磺味。顺着斜坡下来,就到了地上。旁边就是煤堆和煤渣堆。又旁边是斜道通向窑底下的火炉处,很宽的,足有两米多。通道尽头的火炉墙很厚实,有一个铁锹宽的炉眼,底下是炉膛灰渣存放的地方,也有个宽宽的门,多数是关着的。烧窑的人都很有经验,知道什么时候加煤,什么时候浇水。这个炉的通道很暖和,冬天很多人没事,都会来这里聚聚聊聊。记得有一次,闲下来没事的人们,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狗肉,在炉膛里烤着吃,我也赶上了,记得吃了一小块,倒是记不清什么味道了。那时候烧砖可能也是生产队收入之一。不仅是烧砖,还有烧瓦。瓦就是在旁边的专门场子里制作的,晾晒的场子很大;但是制作坑房也不小,上面盖着高粱秆席子遮阳。制作瓦基本上都是在夏天。先是用胶泥土和水盘泥成堆,然后瓦工制作泥砖,再削成片状,围到制作瓦的坯子模具上,转动模具,用双手沾水先打磨,之后再用专门瓜片打磨。成型后提着筒子到场地上晾晒,模具中间一松,就脱下来模具只剩下瓦坯子了。记得好像是等到基本成型,再用专门工具划线成瓦坯子,但是暂不割断,等到晾晒干了收起来时才掰开叠放。这真是技术活。制作砖坯子也是在不忙的时候,先是和泥成堆,之后将放在长条板凳上的兜子填满,到沙地上扣下来,等晾晒成型后,垒成齐腰高的砖坯子墙,接着晾晒。一窑可以烧制很多砖和瓦。村西快到一道堰那里,还有王街的烧砖瓦窑。我们队里的烧砖窑在牛市街。制作的这些砖瓦一方面供应村子里使用,另方面也会卖给别的村子。再后来也有自己建地窑烧红砖的。再后来就是专门有机器制作砖坯的,应用新式转盘窑烧红砖了,有的生意做得很大。村里的烧砖窑渐渐就废弃了。

十五、房顶睡觉

        这是夏天的时候,家里没有电风扇,只有蒲扇等。在屋里和室外睡觉,有时候会热的睡不着。我和哥哥两个人,就到东边的做饭屋(厨房)房顶去睡觉。那里是平顶水泥面,平时是用来晾晒麦子等粮食的,还有一个孔接着塑料袋,通往厨房的大缸。晾晒后粮食,就从这个地方直接流到大缸,很省力气的。晚上我和哥哥,就带着被子到房顶去睡,大约是九点多,太阳直晒房顶一天了,水泥顶子被晒得特别的烫,赤脚在上面走,脚都受不了。铺上被子,就舒服多了。等到早晨,水泥顶子没了热劲,还是凉的很。不过这样已经很是不错的了。夏天像这样睡觉的印象也是很深刻的。


        节选自己编著的《老家西申底村的记忆》,此书完成于援助尼泊尔期间,很多内容需要补充和更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404-1332911.html

上一篇:清明祭祖
下一篇:尖锐湿疣新进展
收藏 IP: 183.198.8.*| 热度|

7 徐长庆 武夷山 孙颉 张晓良 尤明庆 康建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