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来不再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unge 一座山孤耸,一泓水跌宕,一种人颠沛……清风徐来,江山多娇!

博文

回忆赶走学生的先生

已有 5536 次阅读 2011-11-26 19: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几天前贺利坚老师的《我把学生赶出了课堂》激起千层浪(点击率和推荐率很高),当大家琢磨正文正酣之时,我更多在关注下面的留言。粗略看了下,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1老师留言,多是共鸣,敬业奉献;世风日下,后生不可教也;2学生留言,多是否定,普遍趋势,大惊小怪,历史车轮依然前行;3客观留言,分析原因,列举案例,建议方法,师生沟通,教与学皆进步。写到这儿,不要认为我要来个辩证分析,或是来个左证右列,亦或是来个言之有理一边倒。我想到了几年前一位老教授赶走学生,一门只是校际选修的课却至今历历在目。【1背景】
        校际选修或是校际辅修甚至双学位修在很多高教重镇均有之,但我所修似乎更加方便物超所值。故事发生在海淀区学院路,记得叫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近几年好像扩至学院南路,北四环路等十好几所大学了。某年我以共同体某校学生身份,选修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仁璋教授的《航天概论》,当时好像在主楼中区2层阶梯教室上课,每周日早上八点开始上课(48课时?),外校和本校的一起上课。由于写本篇回忆稿不在宿舍,所以当时上课做的笔记无法翻阅参照了,仅凭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记忆来“扯”。朱教授当时好像已经退休了(用先生可能合适),但先生说北航学子最重要的通识课需要一位有丰富教研经验的老师来教,自己也是念念不忘想多为年轻人讲点有意思的航天故事。先生通晓英语、德语、俄语,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入北京语言学院修俄语赴莫斯科大学留学,再后来赴西(东)德柏林工大留学,再后来有一段时间前往美国进修学习(回忆先生所讲)。参加过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研制发射工作,与著名的航天老专家戚发轫共事多年。退休之后仍在指导教学科研,要求在读博士平时汇报除了用英语之外,尽量用俄语或其德语。先生不太会用PPT(视力、手脚不够好了),平时就叫前排学生上去帮他打开,最特别的是先生每节课都用一个买米的布袋装一个大录音机,带上几盒磁带(21世纪了)。先生除了每节课给我们将航天发展的基本情况,还有一个特别的要求,抽出一段时间用大录音机放原版英文磁带,主要是关于美国阿波罗飞船和苏联飞船的发射前后的时事报道和名人演讲。印象中很深的就是先生讲到英文单词“vehicle”(对接的飞船?摆渡车),说是从法语演变过来的。选修课结课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听力形式,全部英语作答,这是我大学“最高规格”的选修考试,听力时间很长放三遍,最后出题叫回答阿波罗8号发射的时间、地点、过程还有一些,再就是简要写出阿波罗飞船系列主要发射历史(听力中阿波罗计划十多艘飞船呢)。故事不能再啰嗦了,到此为止,赶紧写重点“赶走学生”的故事。【主人公介绍】
        由于是周日早上八点上课,加之上课又在教学区,自行车也不允许进入教学区,刚好那天下大雨(春夏学期)。所以大家都起得晚,还都是飞奔匆匆赶进教学楼,于是有一些学生迟到了,但先生已经开讲了,面对慌张溜进的学生,很是诧异和烦恼。对着其中一位学生说“过去我们北航不是这样的,现在怎么上课都不积极,你出去,不要再来了”,学生答“朱老师,非常对不起,让您失望了”,朱老师回复道“你走吧,上课都不准时,不应该是这样的,你走吧”。就这样,那位学生就又背着书包,淋着雨走了……先生叫人关上前后门,对全教室的人说“希望大家能在学校用心,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意译)。【赶走学生之事
        从那以后,我每次都是提前一刻钟到教室,还买了一本科普书提前翻一翻。先生在课堂上也从没有把外校学生当外人,还总鼓励“可能我的考试采用全英语,每年过90的人很少,但外校比例却很高”。当然这门课我考的并不好,记得好像是84分。后来做的那本笔记落在P大某部的教室,还有好心人联系我送还给我,甚至后来成了经常联系的好朋友。朋友还笑道“刚拿到手,我还以为是学造飞机的呢,说不定还是个大帅哥”,时间过得真的很快。那本笔记做的很粗糙,后面还做了一些其他选修课的笔记,但一直在身边,偶尔翻一翻,也回想那时的年少无知。倒也经常提醒自己,对待学业要认真,对待做人要负责,对待生活要豁达。上天入地之难,作为一个普通学生,同样也有很多难做之处,一切都在不言中,做好点滴一步一个脚印。【讨论结论】
       写到这里,不禁怀念求学之路上遇到的一些良师,高二时候也曾有位朱心植老师(语文),毕业那年退休返聘,穿着布鞋坚持爬到六层教高一。这位朱老师也曾烦恼过,也曾委婉批评过我们,但总是那么认真的继续下文。朱老师早年是武汉师范学院毕业,据说动乱时期留校被借走抄报纸,比起这些杂碎的记忆,朱老师的诗词品读功底和做人处事教诲更牢记心中。属于我的“必修选逃,选修必逃”时代已经过去了,也还有一些曾经一样这么做过的同学,甚至有的不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圈子里了,但心想这些故事无非就是在说明不论在何时何地,做好人和读好书并不矛盾。系统虽复杂,混沌也有律。或许老师们看不到学生在此“闲言碎语”,祝过去所遇良师身体健康!工作轻松!【展望】

附:
       其实在科学网上写东西不比在其他地方那么随意“放肆”,不会经常把生活中琐碎无聊的事情拿进来写。更多是一群读书人在这里闲暇时光之余偶尔耕耘交流或倾吐心声,可能在其他地方不写太多关于学校关于老师关于学习的故事,要是写太多偶尔还遭别人白眼,甚至对方还想“这小子净在我面前装文化人”。所以,在这里我偶尔写一点曾经我对社会生活之外纯朴充实校园生活的事情,也是如履薄冰,不敢多言热门“前卫”之事,看见有老师“出言”了,偶尔就索性分享我的小回忆,在此我也并未过多刻意找出一些故事来怎么自己,我只是一位普通学生,在此也只权当回忆的感言。【0前言】

2011年11月27日早晨修改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0671-511946.html

上一篇:关心并支持女博士们
下一篇:回首2011点滴(图说)
收藏 IP: 59.174.195.*| 热度|

2 zhangcz07 zhoulo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