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来不再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unge 一座山孤耸,一泓水跌宕,一种人颠沛……清风徐来,江山多娇!

博文

滔滔金沙江,巍巍乌东德——记三峡集团金沙江乌东德电站项目参观 精选

已有 8008 次阅读 2017-12-11 23:2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滔滔金沙江,巍巍乌东德

——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金沙江乌东德电站项目参观(一)

图/文 陈仁全

篇首语:虽说自己工作后从未真正涉足过水利水电工程(仅2016年接触过一次湖北能源集团江坪河电站淹没区某边坡调查),但生在世界水电之都——湖北宜昌,也在家乡前后生活了近20年,多次经过长江三峡工程、长江葛洲坝电站、清江隔河岩电站、高坝洲电站和水布垭电站等项目,父亲早年也曾在葛洲坝水电站工程后期打过工。却并未真正了解过、见证过这些特大型工程的方方面面,也从未真正近距离接触过世界级工程。直到2016年8月在云南大理时,老同学(研究生同学+中学校友)说回家时可以绕道昆明到他们金沙江乌东德项目上看看,是世界级水电工程,值得一看。只是当时时间紧张,行路匆匆,从云南昭通进入四川宜宾连夜回家了。今年下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某项目合作朋友叫我去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参加一个会,12月上旬开了两天会见识了不少先进的工程技术,大开眼界。而后想到同学也在昆明附近,要不去他们项目上参观下,刚好初中同学也有联系,同在这个项目上。于此,便促成了人生重要的工程“开眼界”之旅,这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排名第三(?)的水电工程,觉得记录一点东西还是有意义的。需说明的是,出于项目技术保密的惯例和特殊项目管理要求,本文仅作一些概略游记和网络摘抄,不作具体技术参数详细介绍,如有需要可查阅相关文献。

一、彝族高山,浓浓乡音

乌东德电站地处云南昆明市禄劝县和四川凉山州会东县金沙江交界,去的时候和当地居民一样,在禄劝县坐了班车,到乌东德建设营地走当地的一条县道,途径撒营盘、大松树等地,道路曲曲折折,破损也比较严重,在撒营盘附近遇到过修路、塌方等,途径最高海拔超过2900米,车辆穿行在茫茫大雾中,一侧就是悬崖陡坡,远处就是茫茫高山。路上几次错车惊险,车轮就压在路堤挡墙上,生怕司机把我们搞悬崖下面去了。水电站建基面高程在700多米,与营地背后高山最大高差达到了1500米,从山顶下到营地时,数不清绕了多少个急转弯,黑夜里还颠颠簸簸。沿路两侧偶尔能见到一些民居,看着条件十分落后,很多房子都还是土坯房或者木结构,这里可能还是高地震区,自然条件恶劣,村民生活可能十分艰难。路途上遇到很多人皮肤偏棕色,但也并非与世隔绝,很多年轻人都拿着手机看着视频哈哈笑,有的还拖着箱子外出打工回来,在村口就有亲人骑着摩托接。虽说茫茫高山,走到哪里,人都想着外面世界的美好与繁华。
  走到大松树时,车上就下了一些乘客,最后剩六七个人,慢慢发现说话的口音都像湖北的,一问都是宜昌老乡,几个人干脆连普通话也不说了。有来自宜昌长阳县的,有枝江市的,有夷陵区的,还有我这个宜都市的。大家不远千里,甚至花费两三天时间,从海南工地上,从湖北的老家来到这里,差不多都是一个目的:建设和参观世界级水电工程。这大概是因为宜昌拥有两大世界级水电企业的缘故吧(三峡集团和葛洲坝集团),带动了下面各县市的水电行业劳务产业。大家相谈甚欢,其中一位包工头告诉我,陈老弟,你哥哥我就上海是隧道没有打过了,西藏、海南、东北的我都带工人干过,相比我行色匆匆蜻蜓点水走江湖,打心眼里佩服他们,流血流汗地实干。


二、大江东去,阳光营地

来自天通河的雪山之水,水流湍急,穿过金沙江峡谷、三峡、江汉平原……入东海。金沙江在乌东德这个地方,刚好有个急转弯,水势跌落也较快,十分有利于修建水电站。但不得不说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山高路陡,植被覆盖少,紫外线也强烈。当地彝族同胞们还保留着相对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不论建筑材料还是生活资料,都难以满足营地运转需要。除去物资匮乏、交通闭塞之外,营地建设用地都十分紧张,整个乌东德工程新村坐落在巨大斜坡上,高差达到1500米左右,其中营地东区块金坪子还是一个巨型滑坡,整个滑坡体达到6.2亿方,高差超过1000米,为此在营地后方都可以见到许多加固格构梁和监测墩。
  面对恶劣的建设环境,工程人克服重重困难,在营地盖房子、修道路、修运动场……听同学说比起白鹤滩的营地差了不少,但亲眼见到营地的角角落落时,发现智慧的力量无穷,树木繁多,小花小草很是漂亮。周围茫茫山野,绿色甚少,但营地却是别有一番风景。当然,也有环境欠缺的一面,在金坪子一侧相对差一点,不过每天早晨差不多都可以听到羊群路过的嘤嘤叫,也别有一番情趣,起码是动物世界的欢乐。周边当地村民也为建设营地作出了不少牺牲,撤离了原来自己家,又住进临时的“新房”。在房子周围养起了土鸡,偶尔飞来飞去不甚“烦扰”,但同学说这里土鸡都是纯的,鸡的脚都是黑的,工作辛苦了上来打牙祭不错,起码吃的放心。
  尽管大家休息时间很少,甚至不少人是白天进洞,晚上出洞(开挖硐室),并不一定每天都能见到外面的阳光,我也问过他们在这里能感受到世界级的自豪不,同学说“刚开始很有激情,干久了只觉得想家多一点,只不过每次离开了都挺怀念”。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有风有雨,还看今朝。


三、超高边坡,超大硐室

从专业上讲,乌东德留给我最大的震撼是那坝体两岸的超高边坡和山体里的超大硐室,都是我人生目前为止见过最大规模的单项工程。越野车从金坪子一侧进入隧道后,走了很是一会儿洞,才到一个平台,整个坝体混凝土浇筑就在平台下方,两侧山体已被挖开的整整齐齐,20多层(?)分级开挖,每层都修整的非常整齐,上面锚杆锚索不计其数。同行的人说这种水电站施工前期难度最大的就是坝体两侧的边坡施工,超大方量的修坡和超大面积的喷锚以及超长硐室的多工作面掘进,不论人工投入巨大,而且协调工作非常复杂。

具体来说,右岸边坡喷锚垂直高度超过了500米,在建筑工程领域超过30米的岩质边坡支护就已经超出规范要求了,需要作专家论证,而乌东德电站的边坡大概是建筑常规高边坡的20倍,可想而知规模巨大,施工难度也巨大。在如此高,如此陡(大于60°)的边坡上实施喷锚作业,非常不容易,站在坡脚向上看,非常震撼。部分区域难以实施机械化吊装,就工人十多人一组,将一根一根长锚索(最长的有50米)扛上山腰,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头顶是悬崖峭壁,数千个日日夜夜的如此劳动完成了两岸巨大的边坡支护,这就是我们中国工人的魅力。

而当越野车驶入山体里时,看着一个个隧洞,我问同学你们到底挖了多少洞啊?如果不熟悉的人贸然进入,岂不是要迷路?他说迷路很正常啊,整座山体里面有数以百计的硐室,无数的工作面需要靠隧洞联通,还有数不清的管线硐室。当然这还不是最震撼的地方,特别进入到水轮机安装的硐室,超大断面超大跨度,多台阶开挖形成,别有洞天,非常震撼。乌东德拥有多个世界第一,其中有一项就是尾水调压室,超高断面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高的硐室。一部大型吊车在里面伸长臂作业,难以想象山体内部有如此大的空间,像一艘大型军舰遨游在江河中,庞大而又高耸。世界第一名不虚传,安全顺利施工很难得。


四、一流施工,先进监测

说了很多乌东德的“最”字,背后是无数工程人的用心和尽责——一流施工。首先是前期勘查设计工作,不仅要在滔滔金沙江中实施钻探,还要对附近多个高陡边坡和滑坡进行勘查,其中在金坪子滑坡勘查过中,面对松散堆积物,采用了植物胶+双管双动取芯技术,保证了取芯率的要求。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如三维地质建模和稳定性计算,也有坝体选型的物理模型试验等,都在当时算世界一流的水准。在施工过程中,尽管也有许多常规工艺,作业环境还能做的更完美,但在关键部位和永久性工程部分实施非常严格。在白鹤滩的一位包工头跟我曾经吃宵夜聊天,说陈工我们在金沙江亏五百多万,不怨别的,就佩服他们要求严格,截流洞(?)浇筑底板时,我们都是用抹布润湿了趴在地上擦基岩开挖面,不允许留灰尘,不允许积水……无数人工就这样被消耗了,进退两难,做的我们哭。或许这就是特大型工程关键环节的一流要求,百年工程,百年大计,一丝不苟,我想乌东德也是如此。
   留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尾水调压室硐室二次衬砌,主筋是双层双向,所有直螺纹接头整整齐齐,严格错开布置,钢筋都笔直整齐,特别在作业环境恶劣的隧洞里,又是世界最大断面,如此高的台车上进行作业,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另外就是坝体浇筑,虽然没有来得及爬上去观看他们浇筑作业,但在坝体下方同仁介绍了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如何控制水化热,坝体浇筑成败在于此,一旦因为放热造成坝体开裂,就有灾难性的后果。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在这里不仅在源头上采用了智能控制,计算出仓到运输浇筑中的温度损失,在浇筑过程中也采用国内一流科研机构——清华大学的某项温控技术,在养护阶段也采用了全覆盖的某种材料。
   除此之外,坝体建基面开挖成型后,两侧边坡和附近山体滑坡都有应力调整,甚至会遭遇灾难性的山体变形和破坏,此时就要需要进行监测。在山坡上,就可以见到许许多多的监测墩,还有防护网上的光线传感器,不少锚头也作了应力、应变监测。这些常规措施之外,也在坝体附近布置了许多超远距离无线传输的数字化监测设备,有激光夜视监测仪,有协同工作的应急疏散扩音器……在金坪子滑坡体上还有多个监测深钻孔,包含了位移变形、压力等多项监测内容。


抛开大型工程建设所带来环境影响的历史辩论杂音,乌东德电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国家工程”案例,也见证了中国工程师们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奋。不得不说的是,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建设过程中积劳成疾,甚至有人在建设一线遭遇意外失去了生命,还有无数人默默承受家庭分开的痛苦,枯燥、孤独、危险都没能阻挡他们奉献的脚步,在工程建设漫漫征途上长期坚持不懈,数十年如一日地奉献,我想“国家工程”先进工程技术背后的赞美,也要多留一些特写镜头给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工程人和水电人。

万千汗水,遂汇聚成江;人定胜天,造万家灯火。此处乌东德,今生不虚行。

今天写这么一点吧,后面有时间和精力收集点资料再写一点。


致谢:

从读大学算起,自己在多个领域有过短暂的涉足,虽说至今也没有取得什么成绩,更没有挣到什么钱,但好在走到哪里都有同学、朋友们的招待和照顾,可以说自己人际关系完全依赖在“校园”上。校园给了我许多回忆,也给了一些宝贵的锻炼,甚至是工作后难以提供的平台,所以走到哪里首先想到的是老同学。多年来大家真诚交往,同学遇到了什么麻烦,都会尽力想办法帮忙。这一次参观世界级工程,完全得益于同学和朋友的接待和安排。因为工区实在太大,山体内更有无数硐室,没有同学安排和朋友相助,几乎毫无可能如此近距离了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0671-1089211.html

上一篇:钻地如神龙,挖洞小盾构(二)——记国内电力电缆隧道盾构施工
下一篇:钻地如神龙,挖洞小盾构(三)——记城市管网小直径盾构施工进展
收藏 IP: 171.115.150.*| 热度|

5 苏德辰 赵建民 杨顺楷 宋建潮 吕洪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