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聊聊感触、搞点学术、发发牢骚

博文

谈谈野外调研与考察 精选

已有 8920 次阅读 2013-3-30 19:58 |个人分类:学术视野|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野外, 考察

今天刚出野外采样回来。我是3月26号下午出发,今天下午2点回到南京。回来后整个人快散架了,一个字“累”!导师今年刚拿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区域在江苏沿海,主要是南通和盐城。我在老师课题组里主要承担土壤盐分和养分监测与分析的工作,所以这次出去我主要是采集土壤样品,按照以往的经验每个样点我都采集了大约1kg的土壤样品,这次采集的土壤大约也有100kg,数量着实惊人,想想后面的土样处理,都睡不着觉了!!

我们基本上从22号开始准备采样要用的工具,提到工具,以前我们去采样都是用一种螺纹土壤深层采集器,通过旋转进入土体来采集剖面土壤样品。这种仪器(索性叫仪器吧,其实就是一个螺纹状的钢筋以及把手)采集土壤表层样还是可以的,但是采集土体下部的土壤就很困难,困难不在于怎么旋进土体下部,而是旋下去后拔不出来,我们几个同门都拔的腰疼(这也是我们组土壤采样后的普遍病症)。这次采样我们想到用洛阳铲去采集土壤深部样品,因为有人说那个也可以打到很深的位置(据我们院老师的经验,最深可以打到十几米)。但是想想那玩意是以前盗墓用的专业工具,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国家管制,所以搞到一把洛阳铲很不容易,我们一开始也为此伤透脑筋,后来无意间我们在淘宝上发现还有人卖这东西(不止一家,而且冠以集团称谓,价格还相当便宜,不可思议!),我们果断联系,速度挺快,几天就到货,兴奋的拿到手到校园里试了一下,和想象中的效果相去甚远,估计是卖给我们的山寨货。最后我们决定还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挖坑!其实中间还想过用汽油机钻,代理商也联系好了,老板亲自把货给送来了,但是试用效果实在不好,又退货,想想还真对不住那家公司的老板。

我们在学校租了一辆车,26号中午从学校出发,下午5点到如东住下,休息一晚,第二天早上8点出发去样点,中午不回,吃盒饭,下午继续挖土刨坑,一直到下午5点左右回去休息。每天都是这样,第一天还可以,后面就吃不消了。特别是有几个剖面样我们不想挖土还是用那个螺纹钻拔了几个,这一用力还把我的腰给整坏了,酸得我晚上都只能贴膏药趴着睡。

我们地理学专业的出野外都有这几个特点:时间长、条件艰苦、任务繁多。一、时间长;地理学领域的出野外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问题,一般周期都很长,以前老一辈的地理学家进行土壤、植被等生态调查时,周期更是以月、年计。其实我这次采样计划时间是5天,最后压缩成四天也是因为赶时间,增加工作强度的结果。目前国内外为了更全面、更精确、更科学的定量化确定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都会采用在野外建立长期观测站的手段来监测地理要素的变化(比如中科院的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这样一来,地理学的野外工作时间会更长。而其他学科出去调研一般都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更别说好多基础学科是不用出去调研的;二、条件艰苦;地理学出野外地点,要么是荒山野岭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区域,要么是环境发生急剧逆转,迅速劣变的地区,要么是全流域、大气候、植被类型区大尺度综合考察(人文地理的城市区域研究除外),地理学野外实地考察采样的样点较多、尺度大,一般出野外都会跑很多样点和区域进行调查,我们虽然这次采样主要是在如东县,但是样点分布于半个县域,也只能靠车代步!要说条件艰苦,我们院有个老师是做冰心的,野外要么是去南北极、要么是去西部高山冰川地区,那个地区连个人影都看不到,吃住什么条件没有,怎么办?去之前带好帐篷,买好蔬菜、鸡鱼肉蛋,再抓个大厨就出发了,没一个月是不好意思回来;三、任务繁多;有些野外调研,比如社会学调研,一般都是做做调查问卷,工作虽然繁琐但是也到不是很累;但是地理学的调研则不同了,现代地理学是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系统研究,以前我们通常讲的五大圈层现在看来是地球生态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互馈耦合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此地理学的野外考察和调研都不会是单个圈层、单个生态系统等单个内容的调研考察,都是什么什么综合考察等等,调研的内容多,调研考察的参与人员也很多,所以经常会看到一大堆人去哪个流域湖泊去考察,远看有时还以为是领导视察,其实是地理学领域的专业考察,其中每人看一方面,每人考察自己懂的那个领域,互不干涉!人多也会带来行李多、吃饭难,这就造成后勤调度和补给比较困难,吃盒饭、饮泉水(这是好听点的,其实现在这河湖水质,压根就是病源)是常事。如果调查区域是荒山野林,那还得跟豺狼虎豹较较劲。但是俗话说,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由于地理学者经常出野外,所以地理学者通常对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比较了解,具有较强的野外生存技巧和经验,所以地理学者都相对比较“博学”,特别的健谈,换句话说就是能吹能侃,这在大学里追MM可是一大优势,呵呵!同时,由于地理学(包括地质学)的这种注重野外的实践的学科特点,也使地理学者都会有一副好身板(相比于其他学科),长寿的不少(不信大家可以观察观察身边那些地理学、地质学的教授、研究员)。

写到这,真心的敬佩老一辈地理学者,他们为我国第一批基础地理数据的获取而进行了长久而艰辛的科学考察,他们大多数现在已经作古,但是可以想象,他们秉承艰苦朴实的学者风范、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凭一腔热血,一份热情和对科学的热爱,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也为我们新一代的地理人,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永远铭记!


提醒:以前和朋友聊天当中,有人说你们搞地理的整天天南地北的跑,游山玩水多自在啊!我笑着点点头,地理考察固然可以游山玩水,但是如果真把地理学野外调查理解成旅游那就把地理科研当成儿戏了!但如果将游山玩水当做地理科研之余的乐趣和补充,那说明你是真地理学者!

                                                 -----------送给即将入学的地理学硕士和博士


最后来几张采样之余的不务正业:


麦田


油菜地


海边泥滩


远处海堤及防护林


远处的海及盐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9327-675367.html

上一篇:我第一篇撤稿的经历
下一篇:关于禽流感H7N9的疑问
收藏 IP: 219.219.125.*| 热度|

8 朱志敏 苏德辰 张海霞 李宇斌 文克玲 孟津 窦智 戴小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