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犁鼠兔
(王德华)
这几天一则“伊犁鼠兔再现中国,比大熊猫稀有”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伊犁鼠兔也在突然间就火了起来。据说原因是美国国家地理刊登了2014年用红外相机拍到的已经20年没有拍到照片的伊犁鼠兔的照片。由于其外形可爱,用时髦词汇是萌,所以被迅速传播。
朋友和同学都接二连三地把相关内容通过微信这种最快的方式转给我,好像我这个曾经研究过青藏高原上的高原鼠兔生理学的人,应该知道,也必须知道这些信息。从心理上,看到鼠兔这两个字眼睛就会自然发亮的。平时在电视上看到鼠兔的身影也会兴奋起来。昨晚央视的《第三极》还出现了高原鼠兔的身影,也有狐狸猎捕鼠兔的场面。
鼠兔是兔类,体型小。兔类有两大类:一类是体型小的鼠兔,一类是体型大一点的兔子。吃草,奔跑速度快,是兔子的特点。还有繁殖能力强,分布广。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兔子的分布?没有野生的,也有引进的,如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兔子曾是狩猎动物。有些草原地区的鼠兔种类,如高原鼠兔,由于数量大,对草场造成危害,也一直被作为“害鼠”被灭杀。近年有学者认为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对于维护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关键种,灭杀不得。
据报道,鼠兔现有记录25种左右,主要分布在亚洲,在北美和欧洲东缘也有分布。其中分布于我国的鼠兔种类最多,达18种之多。
伊犁鼠兔是在1983年时为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维东在野外发现并捕获标本,他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马勇研究员经研究后定名的,论文于1986年发表在《动物学报》上。他曾在文章中这样记录道:“1983 年8 月13 日, 作者(李)在新疆天山山区从事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时, 在尼勒克县北部海拔3 320m 的吉里马拉勒山顶意外地采集到一只鼠兔标本, 其体外部形态与量度都很特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马勇研究员协助检索大量国外文献, 认为是新种的可能性极大, 但因仅有1 号标本, 无法排除个体变异。后于1985年8月13 、14 日在该山脉东侧20 km以外的切柳赛沟头, 又分别采集到两号标本, 经鉴定确认为新种。1986 年由李维东和马勇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 (Ochotona iliensis Li et Ma, 1986)”
根据学者们的野外研究和观察,伊犁鼠兔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主要栖息是新疆天山海拔2800-4100 米的裸岩区, 多在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寒垫状植被带中的各类陡峭岩壁上生活。主要避护所是那里陡峭的山势、岩缝和岩洞。主要的越冬场所是山势陡峭、冬季不易积雪的大岩缝和岩洞。伊利鼠兔栖息地内的植物很贫瘠, 多度和盖度都很低。栖息地气候恶劣, 多数季节都被积雪覆盖。伊犁鼠兔属狭栖、狭域型种类, 对栖息地有严格的选择。主要天敌有白鼬、石貂和各种猛禽。
据室内观察,伊犁鼠兔具有夜行性的特点,但也有观察发现伊犁鼠兔在夏季多在白昼和黄昏时间活动。鼠兔类一般都有鸣叫的特性,以显示领域性和通讯等。但很有趣的是,学者观察,并没有发现伊利鼠兔具有鸣叫的习性。伊犁鼠兔具有贮存食物的特点。由于其在裸岩地区分布,与草原栖息的类型在生活史特征方面有很大差异。草原上分布的鼠兔种群数量往往会较大, 多营群居生活,种内个体间关系密切。栖息在裸岩地区的伊利鼠兔,适应寒冷环境(低温环境),数量少,处于濒危状态,易灭绝。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于1996年将伊犁鼠兔列为世界濒危物种。
据李维东研究报道,截至2003年能确定的伊犁鼠兔个体数仅有29只,他在对伊犁鼠兔研究和考察过程中,采集的标本及定位观察的个体总数只有20只。他在早些时间的文章中估计伊利鼠兔的种群数量在2500只左右,近年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推测伊利鼠兔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
关于伊犁鼠兔,基本的行为学特征(如活动节律、社群结构、婚配体制)、繁殖生物学特性、种群生物学特征(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寿命等)、生理学特征(代谢、消化、体温等)等等,都没有相关研究信息。由于数量少,所以难以开展相关研究。
根据现有的报道,有些问题很有趣:
1、伊犁鼠兔的大耳朵,应该不是散热用的,用于接收声音信号的可能性大,但研究者发现,无论野外还是室内饲养,都没有鸣叫的行为。那么,在裸岩地区,鼠兔之间靠什么进行通讯呢?
2、一直不明白当初的2500只的数量是用什么方法估测出来的。研究者观察到的个体数总共只有20只。
3、活动节律没有确切答案,室内观察室夜行性,野外也观察到白天和黄昏活动的。
(注:有些文字是直接引自相关论文!)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相关阅读:
1、兔年说兔(一)
2、兔年说兔(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