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的感觉
(王德华)
上周五组会,由于突然的莫名其妙的眼睛发炎,没有计划进行一番例行的“唠叨”。原本想听听研究生们为本周举行的每年的中期考核准备的试讲,也许是学生们照顾我的眼睛,也许大家都胸有成竹,也就不想劳我费心。趁着有点时间,还是忍不住简单总结了三位研究生的成长情况,算是对研究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梳理。在总结中有一条就是“研究生对科学有了感觉,逐渐有了自己的追求”。之所以对科学有了感觉,才可能有了真正的兴趣和追求。
对科学有感觉不容易,有自己的专业追求更不容易。怎么做到有感觉?我怎么知道他们有感觉?这是我的感觉。通过研究生们的汇报、交流、书面材料等等,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发展趋势的把握,新文献的了解和追踪,重要进展的领悟,对自己实验结果的深层次解释,对科研的感悟等等,自己的理解多了,自己的观点多了,信心足了,所以我感觉他们开始对科研有了感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这是一种成长,一种成熟,一种经历磨练后的升华。我很看重这一点。很多研究生毕业了,论文也发表了,甚至参加工作了,也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没有一种自己对科学的感悟,没有树立对专业领域方向的追求。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我常说,理想状态的科研工作是不能以任务为导向的,正规的研究生培养是不能以论文为导向的。如果处于完成任务的心态,心理一定有压力,思想也会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完成任务,有各种方式,完成的质量也千差万别。作为探索大自然规律的纯科学研究,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一定不是一流的科研。一旦以任务为导向,就会有疲惫感,有负担,有压力。思想集中,难以放松和扩展,自然就谈不上新、奇,也就是当今人们追捧的创新。同样,如果研究生阶段以论文为导向(当今许多培养单位都明确规定了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需要的论文数量和档次),研究生不自觉将自己几年的奋斗目标定位在发表符合学位要求的学术论文上。目标明确了,工作开展也许会很顺利,但一旦功利化,科研将不是真正的科研,研究生理应受到的培训和磨练、熏陶,将会被淡化、忽视,甚至被抛弃。
毫无疑问,科研是必须完成一定任务的,研究生也是应该发表学术论文的。完成科研任务,发表学术论文,应该是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内容,绝对不是全部,不是唯一。如果目标单一化了,长期以往后果是很严重的。生物都有繁衍后代、养育后代的本能,人类作为生物界的一个特殊群体,文化、传统、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文化,没有了精神,没有了传统,没有了信仰,只有功利,只有物质享受,世界将会变得很灰暗,环境会变得很恶劣。尔虞尔诈、空蒙拐骗、假大空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缺少了安全感,自然就没有了阳光和温暖。科学研究是这样,研究生培养也是这样。改变环境,建设环境,维护环境,是我们每个科研人员、每个研究生的职责和义务。
科研过程需要好奇,需要激情,需要兴趣,需要爱好。
研究生学习过程,需要责任,需要灵性,需要悟性,也需要激情、好奇和兴趣。
科研不是任务驱动的,读研究生不是论文驱动的。
科研需要乐趣,读研究生需要乐趣。
生活得充实、快乐、满足,应该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目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