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走了,却带不走我的迷茫
昨日刚刚立冬,校园里一片金黄,还是秋天的模样。我走在宁静的校园里, 湖里的芦苇,随风轻轻的摇曳,我忍不住驻足,有多久没有欣赏过这寂寞而绝色的芦花了?
上周,工程认证专家刚刚审查完毕离校。一切都消停了。仿佛是刚刚结束一场烽烟四起,炮火纷飞的战争。战后的战场,如此的平静。
我的心也暂时踏了下来。为了专家进校的这三天,全院的教师整整准备了一年半,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案,一次一次的改进;近三年的试卷,实验报告,课程设计,一次一次的自查;试卷管理文件,实验室记录文件,一次一次的补正。尤其是这学期开学以来,教师们就像打了鸡血,枕戈待旦,厉兵秣马,随时待命。
这段时间的我像是一只惊弓之鸟,每一天,每一时刻都有可能收到同事的微信,催交各种材料:大纲,讲义,教案……
上课课间休息的间隙,看一看手机,又来微信了,催交课程评价了,那颗因讲课而激情澎湃的心,忽地乱了;下班回家的路上,正开着车,手机又响了,趁等红灯的时候,匆匆看一眼,催交实验讲义,明天必须交,回家的路,车开的心猿意马。回家做饭,正切着菜,手机又响了,女儿给我念到:妈妈,让你改试卷分析。这顿饭吃的囫囵吞枣。
专家来之前,学院特地组织全院的代课老师听了一节教学示范课,要求教师在每堂课上,必须明确指出这堂课的课堂目标,并且强调该课堂目标与大纲中的课程目标和工程教育认证所提出的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做示范课的老师当场放映了一张ppt,上面一张大表,赫然列出了本堂课的课堂目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我听了不敢苟同。我认为教师应该把课堂目标和课程目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当中去,通过课堂授课,传达给学生。如果只是在每堂课上,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放在ppt上,刻意的念给学生听,也可能流于一种形式,况且,学生真正能理解多少?就像一篇文学作品,正文的开头就写: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应该明白什么道理。不知读者看了这样的开头,还会不会有兴趣看下去。我们学了多少寓言故事,哪一个不是我们自己去悟其中的道理?我们的工科课程,固然不是文学,我想也大可不必开门见山,也要讲究一点授课的技巧。
上课是一门艺术,是靠老师扎实的业务水平和精湛的讲授技艺去向学生传达知识的,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还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平铺直叙,直截了当,没有任何悬念的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你精心设计一堂课,把课堂目标融入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各个知识点的逻辑关系,通过经典案例的解析,一切柳暗花明, 水到渠成。当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悟,与你的眼神默契对视的那一刻,你不幸福,不满足吗?
我想起了杜甫的那句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为何不做“知时节的好雨”呢?
上学期放假时,学院发了教案的模板,让老师们暑假里照着写,其中包括:每个授课单元必须写教学设计:所谓的PDCA,plan,do,cleck, act。 刚拿到模板后,一头雾水,光这个新有名词,就理解了半天。
这么多年来,我习惯了手写教案,几乎每年一版,写一写,印象更加深刻,和前几年的对照,看看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有哪些改进,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是否可以优化,再添加一些生活实例和工程案例。现在忽然被要求用冷冰冰的印刷体通过键盘敲击出来,而且还要套统一的模板,不知为什么,我有些失落,我的那些钢笔一笔一笔写就的有温度的手写教案,何处安放?一门课程的教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是否还有鲜活的生命力?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却成了一条统一的生产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还有创新和创造力?
专家来了,走访了实验室,听了几堂课,查阅了我们改了一遍又一遍的文件资料,走了。可以消停一阵了。估计暂时不会再收到催交材料的微信了,我终于可以安安心心的教学了,可是我还是感到迷茫,我们认证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次认证,我们真正获得了什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