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雪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gchenxue 有什么比教书更快乐

博文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精选

已有 9233 次阅读 2023-9-21 07:19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敬爱的大学恩师,也送给刚刚开启大学生活的女儿。 


                                       序

这是一篇记录我的大学恩师的文章,这是一篇我酝酿很久一直想写未写的文章,盼着有一天可以静下心完成。可是,当真的静下心来时,我却有些迟疑了,我的肤浅文字如何能承载恩师对我如山高似海深的师生情?这一份份厚重深沉的师生情,从建立的那一刻起,就陪伴我成长,滋养我的心灵,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恩师重塑了我的生命。

我从上小学第一天起至今,从未离开过学校。我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硕士毕业的那一天,我匆匆收拾行囊奔赴工作的学校,从此开始了教师生涯,不知不觉,已经21年。

这么漫长的岁月里,我做着学生们的老师,我也常常想起我的老师。我的小学和中学老师启蒙了我的心智,为我打开了一扇扇认识世界的窗,而我的大学老师则深刻地影响了我18岁以后的人生。大学毕业24年了,我与恩师也离别24年了。在这24年的时光里,我时常想起亲炙恩师的情景,那是我心中最温暖、最神圣、最纯洁、最崇敬的回忆。人到中年,回首岁月,我在想,在这为人师的21年里,在这奋斗的7000多个日子里,我的努力,几乎都源于我的大学恩师。他们像灯塔一样,为我指引人生的方向,照亮我前行的路。

 

                王 老 师

大一开学,要选高数课。同学们纷纷选了学长推荐的好老师:年纪大,经验丰富。而我天生叛逆,我选了年轻王老师的高数课。听同学们说,他们的教室座无虚席,而我们的教室却坐得零零散散。可是我从来不羡慕他们,因为我喜欢我们的王老师。

每次来到教室,王老师都穿着干净得体,两条浓黑的眉毛,横亘在双眼之上,像数学一样严谨,一丝不苟。王老师个子和身材都属中等,恰到好处,口音略带北方某地方言。他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美妙的微积分,眉飞色舞,他在黑板前推导公式,整齐干净,简洁利落,写完一块黑板,将其顺手向上一推,新的黑板就顺势下来了,王老师那推黑板的动作,真潇洒!安静的教室里响起黑板边缘在定滑轮上移动的声音,呲呲啦啦,像是空旷高远的天空中, 一只飞雁掠过。每一堂课,王老师都是满面笑容,某个时刻,他还会笑出声来。数学,难不成是老师的热恋中的情人?不然,王老师对数学的情感怎会如此热烈,像对情人一般热烈?如此纯粹,像数学本身一样纯粹?

我爱上了高数,每堂课前,我都像教徒一般虔诚地等候,每堂课上,我的思维都追随王老师探寻奇妙的微积分世界。每堂课下,我都动脑思考,以最简洁的方法完成作业。每周作业发下来,看到老师在我的作业上用红笔批的“好”,就不由得欢喜,一个简简单单的“好”,却代表了老师对我的默默的肯定和认可。

王老师有一次在课上还提及了他去法国巴黎留学的事,他说巴黎曾是世界数学中心,巴黎的地铁四通八达……,看着台上春风得意的王老师,看着黑板上整齐漂亮的公式,我越来越笃定:王老师就是我心中的数学男神。

大一的两个学期,我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高数课程。我就暂别了王老师。再次见到王老师,是大四即将毕业的春天,我在校园里,遇上了久违的王老师,我告诉他,我已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王老师高兴地与我握手,说“祝贺你!”,他依然是满面笑容,而这次,这笑容里,不仅仅是对数学的爱,还有对我,这个曾经的学生的深深祝福。

                            

      周 老 师

大二开始学习《物理化学》,周老师教我们。周老师大概五十岁左右,个子偏高,也有着与身高相匹配的身材,总是穿着一身早已洗得发白的臧蓝色中山装,领口的风纪扣系得一丝不苟,衣服笔挺,看不出丝毫褶皱。老师的口音像是京冀一带人的口音,字正腔圆。周老师讲课,有种看过繁华世界的淡定从容和波澜不惊,他语言精炼,惜字如金。周老师好像是在讲一个精彩的故事,他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洞察一切。故事情节曲折,悬念迭出,可是到了紧要处,周老师往往戛然而止,抽身而退,留给我们无限暇想。这种讲课风格也别有一番风味啊。

毫不意外,我也喜欢上了这门课——《物理化学》,我手里捧着这两本教材(南京大学傅献彩老师编著),如同至宝。教材写得真好,像小说一样美,我喜欢书中所有的公式,所有的定律。我幻想着未来我也要认认真真写一本教材,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语言精湛,娓娓道来,像小说一样美。

对于我们这群18,19岁刚刚离家,在异地求学的学生,周老师有点像是我们的父亲,不言自威,不苟言笑,还有深藏不露、不善表达的爱。而周老师似乎也把我们当作了孩子,偶尔会在课堂上意味深长的说一句人生哲理,依然简练。这样的哲理,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和物理化学知识融在了一起,我们像孩子一样聆听,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除了认真听课,我表达对物理化学的爱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认真完成作业。字字行行都有我思考的痕迹。作业发下来,周老师在每道题上都打着红红的对号,那对号,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不张扬,不鼓噪,静静地落在那里,像周老师一样内敛沉静。周老师在我写错的单位上,画上了圈圈,从来没有打一个×。这是一份我认真书写的作业,这是一份老师用心批改的作业。这是上课期间我和老师除了上课眼神交流以外的唯一的情感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一次次传递予我温暖和力量,一次次让我感到与老师更加亲近。

结课了,我偶尔在学校的操场上和校园的小路上看到周老师晨炼、散步。虽然见面机会少了很多,但是周老师早已成为我十分敬重的、值得我信赖的老师、前辈和亲人。

还是大四的春天,我拿着研究生面试通知去拜访周老师,得知我要从天津转车去大连,周老师拿出了一张天津地图,送给了我,给我一些叮嘱,就像父亲叮嘱即将远行的女儿一样。等我最终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再次拜访老师,与老师分享喜悦,周老师又拿出一支钢笔送给我,那一刻,我感激涕零,这就是老师的恩情啊,纵使我有千言万语,又怎能表达这恩情的千万分之一?我清晰地记得那支钢笔的盒子上赫然印着“博士”两个金灿灿的字。冥冥之中,这就是周老师对我的默默祝福和美好期冀吧!

                         李 老 师

大四的那个秋天,我报名了学校的政治考研辅导班。第一次课上,一位女老师走上讲台,个子较矮,一头短发,大概四十岁左右,戴一副褐色的眼镜。开场白是老师的自我介绍:“我叫李某某”,声音粗犷洪亮,说着,李老师就拿起粉笔在洁净的黑板上大笔一挥,刷刷刷,写下了“李某某”三个大字,这三个字,笔锋遒劲,铿锵有力,几乎占满了四块黑板其中的一整块。满满一教室的学生顿时都被这位女老师的声音和字震住了!啊!这是政治老师吗?这分明是战场上策马奔腾的侠女啊!太飒了!

喜欢上一个老师,就用了几秒。算不算一见钟情?

李老师一出场,就用“巾帼不让须眉” 的气魄征服了教室里几百号学生。

这么大教室,这么多人,竟然鸦雀无声!

紧接着,李老师开始正式讲课,她把提纲都列在黑板上,然后一个一个知识点展开讲解,讲得生动,讲得深刻,语速偏快,节奏紧凑,那场景真是挥斥方遒,豪情万丈,气吞山河,指点江山,让人听得心潮澎湃,听得热血沸腾。我们真不知李老师看似瘦弱矮小的身体里竟然蕴藏了如此恢弘的气势,如滚滚长江,如黄河怒吼。上了大学几年,没想到政治课还能这么讲,会这么有趣。我们真是开了眼。老师是在讲课,也是在讲单口相声。我们都聚精会神地听,如饥似渴地听,太过瘾了。

第一节课过后,我激动万分,像是在沙滩上玩耍的小孩,寻觅到了宝藏。回宿舍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了舍友,然后就拉着舍友来听,舍友听着听着,眼里就有了光芒,下课后喃喃自语:“将来,我也要当老师”。毕业后,我的这位舍友果真当了老师。

在那个秋天里,每周的一个晚上,我们都早早去阶梯教室占座,过一会儿,教室里就挤满了全校来自各个系的学生们,叽叽喳喳地等候老师来临。老师一来,就立马安静下来,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老师苍劲有力的声音一次次响彻安静的教室,响彻寂静的秋夜,我们屏息凝神,聆听,思考,记录,全神贯注地吸收着老师传递的知识的养分,幸福,满足。我们被老师彻底征服了。

老师把每一次课都安排的满满当当,课堂上内容丰富全面,两个小时的课程除了中间休息几分钟,几乎没有停顿。李老师告诉我们,那几分钟,她需要吃一颗梨,来缓解嗓子。是的,讲到最后,老师的嗓子,都变得沙哑了。

最后一节课,老师把内容全部讲完,最后的时刻,老师说,送给大家一句话:

“人生不老是精神,精神常在人常在!”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有多热烈,我们对老师就有多么不舍!

李老师话音一落,下课时间即到,一分钟不差。李老师真是女中豪杰,这么多次课都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连最后一次课,最后一句叮咛都这么豪迈飒爽。

虽然李老师只教了我几个月,甚至只是十几次课,虽然李老师讲过的知识,我早已记不起,但是李老师的音容笑貌和精神风范,以及老师送给我们的话早已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人生不老是精神,精神常在人常在,这正是李老师的真实写照。

                   邹 老 师    

大四的几门专业课,安排在了我们班的专教,邹老师教我们其中一门专业课,邹老师个子不高,宽阔明净的额头,略带南方口音。邹老师讲课,语言表达非常清晰,逻辑性也极强。老师把极其专业性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讲得通俗,透彻,我听得入神了,我现在依然记得邹老师讲的“真密度”和“堆积密度”的概念。

在拥有了过去三年的知识储备后,邹老师的课就将我的专业知识体系一点一点搭建起来了。

因为喜欢一个老师,从而喜欢老师教的课,这简直是每个学生的最真实的心路历程。我喜欢邹老师,喜欢邹老师讲的课,在心里也就把邹老师当成了我可信赖的师长。

还是大四的那个春天,我去拜访邹老师,告诉老师,我要去参加研究生面试,邹老师叮嘱了我一番,然后去了书房,一会出来后,邹老师交给我一封信,这是邹老师写给我报考学校的老师的一封信,而这位老师是邹老师曾经的学生。我拿着这封沉甸甸的信,跋涉千里,到了报考学校,转交给了邹老师的学生。

此后的三年研究生生活,我在遥远的东北,不再孤独,因为这里有我的老师的学生。

 

       后   记

     1

  我的大学四年时光,太多的老师传授我丰富的知识,给予我精神的养分,我这里仅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在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四位恩师。这四位恩师,孜孜不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这四位恩师,品格高尚,教我如何做人。人到中年,回头望,我18岁踏入大学校园以后,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在恩师们的谆谆教诲中渐渐形成了,他们教我正直,教我善良,教我进取,教我奉献。想来,我毕业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真是一件必然的事,因为大学的四年,沐浴恩师们如春风般的教诲,我的心里早已种下了未来职业的种子,那就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

大学毕业24年了,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四位恩师在我脑海里却愈发清晰。我想找到我的老师。

几经辗转,最先联系到的是周老师。要来了电话号码,我给老师发了信息:“周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在短信里简单介绍了自己,并提及了地图和钢笔。相隔24年的问候!过了两天,周老师回复了,长长的回复!那一刻,我落泪了!相隔24年,终于和恩师有了联络!很可惜,周老师已不记得我了,不记得地图和钢笔了,周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想到这里,我真的想哭!我的恩师,对我人生影响至深的恩师,这么多年,我居然没有回母校看望恩师!

在后来的微信聊天中,我和周老师从未提及《物理化学》,周老师像是多年未见的长辈,问我:丈夫是哪里人?在哪里工作?孩子多大了?读几年级?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手机上一个字一个字敲着信息,关心着当年的学生,这字,这情,早已穿越了时光,跨越了距离,抵达了我的内心。我的心永远和老师在一起。

今年的七月份,我又辗转联系到了邹老师!太不容易了,邹老师很久之前就调离了母校,去了南方的一所高校,刚刚退休几年。幸运的是,邹老师还记得我,记得那封信。可是邹老师却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可是,邹老师,您可知道您为学生做的这件事,在您看来,小事一桩,可是在我看来,是多么大的一件事,我感受到了您对我的呵护和关爱!是您让我感受到了跨越千里,绵绵不断的师生情!

敬爱的王老师和李老师,我还未联系到。努力过,但是,暂时还没有结果。我还会继续寻找,寻找我的恩师!

                             3

我曾经看过两部纪录片,一部是演员于和伟回家乡探望老师,一部是俞敏洪老师回北大探望许渊冲老先生。

车停在老师家门口,于和伟久久没有下车,他坐在车里泣不成声。当到了老师家里,他拥抱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师,老师高兴得像个老小孩,抱着比自己高出好几头的于和伟,喊着“臭小子”,喜极而泣,老泪纵横……

俞敏洪老师探望卧床的许渊冲老先生,答应给老先生所住的楼房安装电梯,老先生的夫人开心地笑了,喊着“臭小子”……

于和伟和俞敏洪老师,如今已经功成名就,可是在他们的恩师的眼里,他们还是当年的“臭小子”,这是老师给予学生多么幸福的称呼啊。无以伦比的幸福。

在屏幕之外,我看到这样的情景,热泪盈眶,我也想我的老师了。

    4

与恩师取得联系后,我下一步就会在老师们合适的时间,去看望老师。

满面春风的王老师,风度翩翩的周老师,走路带风的李老师,儒雅睿智的邹老师,快25年的光景了,您们现在还好吗?

当我们阔别近25年,终于见面,我想,老师们一定会像当年一样喊我的名字,我一定会拥抱您们,紧紧握着您们苍老的手,泪流满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6541-1403272.html

上一篇:这一次,我获得了故乡
下一篇:被困在教学困境里的大学教师
收藏 IP: 106.47.84.*| 热度|

26 刘立 张晓良 尤明庆 郁志勇 郑永军 郭战胜 崔锦华 王德华 孙颉 乔中东 杨正瓴 鲍海飞 李东风 罗娜 蔡宁 郑强 王书宗 曾荣昌 胡爱国 信忠保 胡泽春 王汉森 汪凯 张玉新 李璐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