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新泽西学界开展美国铁路华工遗骸研究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3月26日发布
去年秋,在新泽西州埃塞克斯郡(Essex)贝尔维尔荷兰归正教会(BellevilleDutch Reformed Church)在整理地下室过程中,发现大量华工遗骸。资料显示1869年横贯美国的太平洋铁路修建完工之后,部分华工开始东迁来到东岸,其中有68名华工从美国西部来到新州贝尔维尔市。帕塞克蒸汽洗衣店(Passaic SteamLaundry)有可能成为华工东迁的最早落脚点。历史资料还详细记载了1871年2月18日,这些华工及其家人,在美东地区举办第一个中国新年的庆祝活动。之后的几年时间,贝尔维尔市的华人增加到300多人。纽约当时的大型报纸《弗兰克·莱斯利画报周刊》(Frank Leslie'sIllustrated Weekly)还刊登了几张1876年2月12日,华人在贝尔维尔燃放烟花炮竹,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画报。
进入新泽西的华人团体联合威廉帕特森大学校方商讨组织学术团队开展铁路华工走向的考察研究,这是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工程的组成部分,期望能否取得新的研究成就。
下面除中国侨网3月25日报道外,还有袁清教授自普林斯顿大学传来的PDF华人报刊报道。
1,
2,
3,
4,
5,
6,
7,
****************
美新州华工遗骸引关注 多家机构将联合发掘研究
2016-03-2511:44:27 来源:中国侨网 责任编辑:兰楚文
迈克尔·佩罗内、罗纳德·韦尔迪基奥、帕姆·韦斯罗、林洁辉、严欣铠、骆光伟、谢成杰、徐明在新州北部详细会谈。 (美国《侨报》/张立春 摄) 中国侨网3月24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去年美国新泽西州埃塞克斯郡(Essex)贝尔维尔荷兰归正教会(Belleville Dutch Reformed Church)在整理地下室过程中,发现大量华工遗骸,从而揭开一个半世纪以前华工移民历史的新闻,引起中美华工历史研究人员和华裔社团的广泛关注。 3月22日,在新州中国日主席、威廉帕特森大学文化中心荣誉主任林洁辉夫妇的协调帮助下,威廉帕特森大学副校长帕姆·韦斯罗(Pam Winslow)、人类学教授罗纳德·韦尔迪基奥(Ronald Verdicchio)、贝尔维尔历史学会(Belleville Historical Society)会长迈克尔·佩罗内(Michael Perrone)及新泽西华人社团联席会骆光伟、谢成杰、徐明等,在新州北部详细会谈,讨论对遗骸的发掘和研究的后续工作。 佩罗内首先介绍根据历史记载,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淘金热及横贯美国铁路修建完工之后,早期华工开始东迁来到东岸,根据历史记载,68名华工从美国西部来到新州贝尔维尔市。帕塞克蒸汽洗衣店(Passaic Steam Laundry)有可能成为华工东迁的最早落脚点。历史资料还详细记载了1871年2月18日,这些华工及其家人,在美东地区举办第一个中国新年的庆祝活动。之后的几年时间,贝尔维尔市的华人增加到300多人。纽约当时的大型报纸《弗兰克·莱斯利画报周刊》(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Weekly)还刊登了几张1876年2月12日,华人在贝尔维尔燃放烟花炮竹,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画报。 罗纳德·韦尔迪基奥教授表示,非常愿意受邀参与贝尔维尔对早期的华工历史及遗骸的研究,他说:根据现在的介绍情况,威廉帕特森大学人类学专业,将从历史、科学和技术的角度,积极开展工作,配合贝尔维尔荷兰归正教会地下室发掘和研究工作。 韦尔迪基奥教授还特别向林洁辉女士和佩罗内显示赠送了新近出版的学生的系列 “美国形象” (Images of America) 图书《展望公园》(《 Borough of Prospect Park》)。图书介绍了新泽西州北部多个小镇丰富的文化、教育和经济,以及移民和人口变化的历史,还包括了许多当地居民和社区组织提供的大量历史照片。 林洁辉女士说,发现华工历史在新州最早的痕迹,让每一个新泽西的居民都很兴奋,作为移民美国四十多年的华裔,能够为发掘华裔移民的历史做谢工作,非常值得,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华裔,参与到研究的后续工作中来。这次能够得到威廉帕特森大学的参与,为遗骸的研究,提供了最专业的支持和保证。 新泽西华人社团联席会会长骆光伟介绍,正计划和贝尔维尔历史学会一起,在四月举办一个中国文化活动,和部分早期在周边居住的居民,一起回顾中国移民历史的传承起点,了解这段“梦断”他乡的华工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也希望华人后代,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找到自己的祖先。(张立春) |
http://www.chinaqw.com/hqhr/2016/03-24/83354.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