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一次意外的颐和园之游

已有 2868 次阅读 2014-5-3 18:0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次意外的颐和园之游

一次意外的颐和园之游

 

推荐王之伦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53发布

 

  老友王之伦是清华大学50年代老大学生,也是文革前老研究生,近日发来一篇颐和园之游的散文,联系到当年的学习生活,令人难忘,推荐如下,照片几张是从中选载的。

 

我们(我和杨琳)在412意外地游了一次颐和园。

这天我们本来没有去颐和园的打算,12日早上8点多,我正在电脑上,杨琳则在看电视,按惯例,我们会在9点多去东高地买点菜,可是突然电视和我的电脑一下子都熄灭了,原来是停电了。

这一停电就要停到下午5点。由于事先没有准备,这样的突然停电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于是就琢磨怎么打发这停电的9小时?想来想去,想到杨琳几次提过想到香山的植物园去看看。那就今天去吧!说走就走,于是收拾一下东西就出门,准备搭乘608公交车到颐和园北宫门去换车前往植物园。

等车过了北大西门,过了西苑,我还在回忆当年在清华上学时,我是怎样出清华西校门,经过西苑,走到颐和园的,可突然发现608路走的路线和我当年走的路线不一样,再仔细一看,原来608路在过了西苑站后不到颐和园东门(即正门),而是直接北拐到颐和园北宫门;只是在从北宫门回前门时才绕经颐和园东门。

也许是因为今天是周六,一路上车多人多,免不了堵车延时,等到了北宫门下车,已经是11点半都过了。下车以后,杨琳找是否有去植物园的车,居然还真有,是从这里发车,路经8站可到植物园。于是我们就准备在这里吃了肯德基快餐,再去植物园。等吃完快餐,杨琳说,现在已是12点多,估计到植物园大概已是下午1点多了,这样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进园游览,就得往回赶。看来今天是没法去植物园了,还是游览一下颐和园算了。其实我早已有这个想法,只是怕说了会扫杨琳的兴,所以就没说,现在杨琳也这么想,那是“正中下怀”,于是就决定放弃植物园,改游颐和园。

我对颐和园原本没多大兴趣,这是因为我对颐和园实在是太熟悉了:那几年在清华上学,几乎每星期都会到颐和园;特别是在学校度暑假时(那几年无论寒暑假我都从不回家),每天下午都会到颐和园游泳,之后再到后山休息,然后回学校吃晚饭,颐和园简直就像是我自家的后花园一样;而更主要的,是现在的颐和园是全国、甚至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每天都会挤满熙熙攘攘来自各地的游客,现在进了颐和园,早已感受不到原先那种安详宁静的气氛,所以我对游颐和园已经没有什么兴趣,可是今天事已至此,也只能进颐和园消磨时间了。

游颐和园可以有3条游览路线。一条是走万寿山南侧山脚下的长廊:那是进东门以后,先到昆明湖的知春亭,然后从与此相连的长廊东端进长廊,一路向西,经过中间的排云殿,再向西到长廊西端的石舫。走这条路线的优点,是一直沿着昆明湖走,向南可以观看昆明湖全景,包括湖中心的龙王庙和与之相连的十七孔桥,向北可以看万寿山正面的景色,包括在排云殿可以向上仰视高耸在万寿山顶的佛香阁。总之,走这条路线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景。第二条,是进园以后就沿山路向上攀登,一路攀到山顶的佛香阁,到了佛香阁,可以向下鸟瞰昆明湖,这时湖色全景尽收眼底,自是另一番景象;只是要上佛香阁,就要攀登像登天梯那样的多级阶梯,颇为吃力,穿过佛香阁再向西就走下山路,也是到西端的石舫为止。而现在进佛香阁还必须另买门票,所以走这条路的游人不多。第三条路线就是走后山的小路,这是在万寿山北侧沿山脚的一条路。这条路从东端的谐趣园开始一路向西,走过中间的北宫门,再向西也是走到西端的石舫为止。走这条路看不到什么景色,所以游人稀少;正因游人稀少,所以漫步在这条路上就特别感到安详、宁静。颐和园实在太大,可游的景点也多,在一天内要游遍全园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一次只能走一条路线。一般外来游客只有一次来颐和园的机会,而且时间有限,所以一般都是走长廊以便可以走马看花般看颐和园的全景,故而现在长廊每天都挤满了外地来的游客,熙熙攘攘,走长廊就像是大游行,早已失去了漫步欣赏景色的那种闲情逸致。我们来颐和园并不是为了看景,而是为了休闲,所以自然选择了走后山这条路。

这时是下午近1点左右,我们正处于北宫门外。如果我们就从北宫门进,走后山到东宫门出,再去搭乘608公交车回前门,由于东门是正门,进出的游人多,加上那里也不是发车站,估计在那里上公交车肯定不会有座位。但如果从北宫门进,再原路返回从北宫门出来搭车回前门,交通倒是方便,可这样原路往返就太没意思,正在犹豫间,杨琳提议倒不如在这里搭乘608公交车,坐一站到东门,再从东门进,走后山到北宫门出,这样最合适,我认为这是好主意,于是就这样定了。

到了东门,进园不远,就看到了盛开的牡丹。49我们在中山公园看到的牡丹还都是待放的花蕾,只有很少几株开放,可是今天在这里却看到牡丹已经盛开,花色鲜艳诱人,已有不少人在这里驻足拍摄,杨琳见了这盛开的牡丹也很高兴,于是一连拍摄了好几张盛开牡丹的特写。本来我还有点担心杨琳是不是会为没能去植物园而不高兴,但看到她见了盛开的牡丹后,如此兴高采烈、聚精会神地拍摄牡丹的特写照片,我就知道了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颐和园盛开的牡丹。

看过盛开的牡丹,再走后山向西行,就来到了提名为“紫气东来”的一座城楼样的建筑。我每到这里,就会联想起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饮酒抚琴的情景。

穿过“紫气东来”,就来到了谐趣园。这谐趣园是我以前最爱来,也最常来的地方。进了谐趣园,就面临一个小湖,沿湖边错落有致地建了一系列亭阁,有的亭阁就建在水上;亭阁之间有曲折的小廊连接,其布局颇有点江南苏州拙政园的意思。到了夏天,这里的湖面上会布满盛开的荷花和睡莲,那时一进园内,会顿觉暑气全消,从心里感到凉爽,所以那时每到暑假前临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从不在学校复习,而是早上吃了早点后,就带上馒头咸菜,再灌上一军用水壶的水,带上复习用的资料,来到谐趣园,找个清静的角落坐下复习功课,直到临晚饭时才回学校。那时来这里的人很少,一进谐趣园就感到安详宁静,空气也特别好,心情也特别轻松愉悦,头脑也特别清醒,从而复习的效率也特别高。我想我在大学上学这几年,每年的期末考试都能获得满分的好成绩,大概也和我能找到这样好的学习环境有关。回顾那时我面对考试从来没有感到临考的压力和紧张,相反,倒是有“辛苦努力了半年,现在是收获的时候了”那种兴奋和期待。后来几次到颐和园,记得这里好像还要另买票才能进,于是都是过而不入(据杨琳说,这里从来都是开放的,从没有还要另买票这一说,那大概是我记错了),今天到这里看到谐趣园是开放的,不必另买票,于是就高兴地进园游览。

进了谐趣园,见这里虽然也有不少游客,但毕竟比长廊那边少的多得多,相对来说还算比较清静。来到此地,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回想起当年在这里复习功课的情景,内心愉悦之情不禁油然升起,于是在这里拍了几张照片,记录下了今天在此的愉悦心情。

在谐趣园拍摄的照片

游罢谐趣园,我们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离开谐趣园,继续走后山的路漫步向西,一路上边走边坐下歇歇,看到不少红艳艳盛开的碧桃花和小朵蓝色的二月兰,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树,对这些花树和二月兰,杨琳是兴高采烈、聚精会神地一路拿相机拍摄。看到她这样,我也很高兴。

沿路边拍摄的花树    

和二月兰

 

 

我们沿着后山的小路逐渐走近了北宫门,在这里向上仰视山顶,可以看到在山顶和佛香阁塔顶等高的“智慧海”,向下可以看到沿着后山小路、曲曲弯弯的小河,这条小河也是我以前常常划着双桨的小船来的,所以也很熟悉。小河的西端和昆明湖相连,东端就流入谐趣园。沿小河的南、北两岸是苏州街。相传当年在建成颐和园时,这里模仿苏州观前街的模样,在小河两岸设立了许多小店铺,由宫中的太监扮成店铺的伙计和行人,以供皇上在这里游乐。在清王朝垮台以后,这里当然也就破落消失,只留下了“苏       智慧海之一                   智慧海之二

州街”这个名称。自颐和园成为有名的旅游景点以后,现在这里又模仿当年的式样,开设起了各种各样的小店铺,让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当年皇上在这里游乐的情趣,只是这里现在要另买票才能走进苏州街。我们当然不花这种冤钱去干这种傻事,只在通往北宫门的桥上拍了几张照片。

苏州街之一            苏州街之二            苏州街洁之三

拍完了苏州街的照片后,我们就从这里走出北宫门,约下午2点半左右搭上公交车回家,一路顺利,到家是4点半,不久就来电了,于是我们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这天由意外的停电导致的颐和园之游,就这样以很欢愉的心情结束了。

在这天的游览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我和杨琳在肯德基吃完快餐,走向608 公交车发车站的时候,有一男一女两个年轻的老外过来,那个女的老外突然把一张颐和园的旅游图塞到我手里,我一时还以为是有人在发小广告,可一看是个年轻老外,就知道这不是发小广告,但一时不知她是什么意思,就用英语问她:“这是怎么回事?(What do youmean, please?)”可她只是不做声地瞪着我看,我一想,大概她是问我进园的门在那里,于是又问她:“你是在找公园入口吗?(Are youlooking for the entrance?)”她还是不吱声,其实这时我也不确切知道公园门在那里,只是凭去年来的印象,记得好像还要在向前(西)走一点,于是就用手向前一指,说:“再向那里走一点(Over there.”又加了一句:“已经不远了(No far away)。”她这时好像明白了,就把塞给我的那张旅游图拿了回去。这时我一看杨琳,她已经径直向前走了一段路,大概是发现我没跟在她后面,正转过身来在那里等着。这时在这发车站附近人很杂乱,我怕和杨琳走散了,就顾不得再招呼那两个老外,赶紧快步赶上杨琳。等赶上杨琳,再回头看那两个老外,早已不见踪影了,到最后我也不知道这两个老外是否找到了入园的门。我想这两个老外既不会中文,又不会英语,就这样没有人陪伴地出来游览,也不怕迷路,真是够楞的。

也许是由于欢愉的心情所致,这天长达8个多小时的折腾,回家后我竟丝毫不感到累。问杨琳,她说在回来的车上,她打了一个小盹,所以也一点不累。

 

之伦记于2014413

 

1,



2,

3,

4,

5,

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90955.html

上一篇:4月17日向当当网汇款转账,迄今既未收到书,也未收到退款,是何道理
下一篇:位于华盛顿的朝鲜战争退伍军人纪念碑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2 钟炳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