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不再卷入战祸”?

已有 3430 次阅读 2014-1-23 16:46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靖国神社, 安倍, “不再卷入战祸”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不再卷入战祸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1月23日发布

122,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座谈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发谬论辩称,参拜靖国神并不是为了颂扬被视为甲级战犯的那些人。那里没有所谓的战争英雄,只有为战争而倒下的人们的灵魂。我要向世人传递的想法是,想要创造一个让人类不再卷入战祸的世界。

美国作家约翰·思考特斯曾指出,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并不是为纪念亡灵,而是表达一种崇拜。安倍的参拜说明了他对日本发动战争的行为表示认同,他本人的思想与二战战犯为伍,是战犯的崇拜者。(《美专家:安倍是战犯崇拜者》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发表日期:2014-1-3 03:20 已有4011人浏览

http://365jia.cn/news/2014-01-03/5B3295CC264B6B8F.html

靖国神社里恭奉的亡灵不少是军国主义战争分子,是为日本侵略扩张战争死去的灵魂。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鲁迅说过“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安倍为没能在上届任首相时参拜靖国神社而极其悔恨,现在又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和警告而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已经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战争史观和为历次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翻案的主张。他的所谓“为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们双手合十,这是全球领导人的共同姿态。的说词,完全抹杀了正义和邪恶的是非观。他所说的什么参拜是为了“让人类不再卷入战祸的世界,真是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如今日自民党删除了“不战誓言”,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和决意修和平宪法,否定二战成果等一系列举动,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安倍打着“积极和平主义”的旗帜,撕破和平伪装、走向军国主义复活道路的狰狞面貌。这哪里是什么“想要创造一个让人类不再卷入战祸的世界,倒完全是个破坏世界和平与安宁的麻烦制造者。

*******************

安倍:靖国神社内无英雄 中日爆冲突系双方损失

20140123 09:10
来源:环球网作者:王欢

 

记者王欢】当地时间122,正在瑞士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加了与全球媒体人士的座谈会。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地时间1月22日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基调演讲

原标题:安倍辩解拜鬼:不把战犯当英雄只是感谢他们

【环球网报道记者王欢】当地时间122,正在瑞士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加了与全球媒体人士的座谈会。安倍在座谈会中就自己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中日关系问题进行了发言。他称,靖国神社内没有英雄,仅有为战争倒下的灵魂;中日两国若爆发军事冲突,对双方而言都是损失。

日本《朝日新闻》123报道称,在座谈会中,围绕2013年末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亚洲邻国不满的事实,安倍称:“(参拜靖国神社)并不是为了颂扬被视为甲级战犯的那些人。那里没有所谓的战争英雄,只有为战争而倒下的人们的灵魂。(我参拜靖国神社)并不到有任何憎恨和敌意,也没有任何侮辱别人的想法。

报道称,安倍是在回答中国媒体有关你认为战争罪犯是英雄吗?的质问时作出上述表态的。与此同时,安倍还称:“(参拜靖国神社)只是想慰籍死者灵魂,只是想对那些逝去的人们表达谢意。为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们双手合十,这是全球领导人的共同姿态。他补充说:我要向世人传递的想法是,想要创造一个让人类不再卷入战祸的世界。

在座谈会中,有媒体人士提及中日关系问题,并询问安倍对于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爆发军事冲突危险性的认识。对此,安倍表示,爆发军事冲突对于中日双方来说都是重大损失,最重要的是双方应避免偶发冲突,并再次呼吁中日两国尽早构建沟通渠道。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anbejingguo/content-3/detail_2014_01/23/33276180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61590.html

上一篇:日前首相村山批评安倍一意孤行
下一篇:物业管理和业主委员会在天通苑----博文目录(2007-2013)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