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汉语终将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之一--从汉语成为联合国六钟

已有 15301 次阅读 2013-4-10 17:32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汉语

汉语终将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之一--从汉语成为联合国六钟工作语言说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4月10日发布

 

在我看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全球学术文化交流影响的扩大汉语终将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之一,这只是时间问题。

汉语使用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15%,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使用人口,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有影响;1973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第28届会议一致通过,将汉语列为联大会议和安理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英语使用人口4.61亿,正在学习英语的人超过10.1亿,是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语言,全球有75个国家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我曾几次参观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记得1991年第一次参观时,当时的导游解释词还没有汉语,到了新世纪初参观时,就增加了汉语解释词,并专门配备了熟悉汉语的讲解员,这无疑是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影响的扩大有关的。

 

在科学技术和某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自近代以来传统发达国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网络化的发展及学术期刊索引西方规范化,英语(含美式英语)国家的语言软实力地位有增无减,从而形成了国际化等同英语化的某些误导。

从全球思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看,多元化、多样化是大势所趋,这种多元化、多样化就是国际化,国际化不等于英语化。至少在目前是英语、汉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六种语言的国际化。相信有朝一天在科技学术交流领域不仅可以使用英语同时也可以使用汉语和西班牙语或其他更多语言进行交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固然希望科技和学术工作者能够直接掌握多种通用语言,但是这只能是很少人能够做到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技术上加快语言交流和网络期刊交流的文字同步转换功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科技和学术工作者加快了学术掌握英语、法语、西班牙、俄语以阿拉伯文的能力,总体说来,中国年轻一代学者学习运用英语的积极性和能力要多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年轻一代学者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和能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特别是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影响的扩大,在二、三十年后有可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那些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国家也将在科技和学术期刊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中文了。

 

其实,无论使用哪一国语言文字,在学术上一律平等,不因为发表使用非英语的母语就矮人一等,受到歧视,甚至规定英语为唯一交流语言。国际化应是多元化而非一种语言化。

看到申先生在《中华读书报》( 20121107   05 版)上发表的

《汉语能否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感到值得一读,并写了上面的感想。

 

 

*********************

联合国工作语言

定义

联合国的所有会议、官方文件,以及有关记录、事务中可以使用的语言称为联合国工作语言,包括: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共六种语言。

  联合国网站扉页的六大工作语言选择提示[1]

[الأممالمتحدة]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联合国[中文]

[English]UnitedNations (UN)(英语) 

[Française]Organisationdes Nations Unies (ONU/ Nations Unies)(法语)

[Русский]ОрганизацияОбъединённых Наций (ООН)(俄语)  

[Español]Organizaciónde las Naciones Unidas (ONU / Naciones Unidas)(西班牙语)

编辑本段由来

主要根据该语种的影响力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程度来决定是否确立该语种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

首先包括五大常任理事国所使用的语言:

英国美国的通用语言为英语,且有不少英联邦成员国和曾经的殖民地地区国家广泛使用;

法国的法语,在欧洲、非洲、美洲、亚洲有不少地区广泛使用;

俄罗斯的俄语,广泛使用于前苏联地区成员国和东欧地区;

中国汉语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使用人口,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有影响;

西班牙语是15、16世纪西班牙强盛时到处有殖民地,欧洲、非洲、美洲等都有不少国家用西班牙语做为官方语言。这也是联合国的前身-国联时期就开始使用直到现在。

1973年鉴于阿拉伯语中东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影响也被确立为联合国工作语言。

详情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包括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后来还加上了使用很广泛的语言: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联合国的所有会议都有这些语言的口译,以及在所有的官方文件,都打印或在网上出版这些语言的翻译版本。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通行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现为27个亚非国家及4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因分布广阔,以阿拉伯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超过二亿一千万人。

汉语

汉语使用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15%,1973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第28届会议一致通过,将汉语列为联大会议和安理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英语

英语使用人口4.61亿,但正在学习英语的人超过10.1亿,是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语言,全球有75个国家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

法语

法文是很多地区或组织的官方语言(例如联合国、欧盟),现时全世界有约0.87亿人将它作为母语,另有约1.90亿人使用它(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

俄语

俄语使用人数约2.4亿,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未获国际承认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南奥塞梯阿布哈兹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地域的官方语言。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是联合国、欧盟和非洲联盟的官方语言。主要在拉丁美洲国家地域,约有3.52亿人使用。

编辑本段官方应用

使用要求

联合国的所有会议

都有这些语言的口译,以及所有的官方文件,都打印或在网上出版这些语言的翻译版本。

联合国规定:正式语言只有六种,按英文字母顺序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六种语言具有同等效力,代表们可以选用其中任何一种。凡是联合国的正式会议,秘书处都要负责在现场把代表们的发言用阿、中、英、法、俄、西六种语言通过话筒进行“同声传译”。凡是联合国的正式文件,包括重要发言,都要用六种文字印出。各国代表都十分重视他们使用的正式语言,因此,每一次正式会议,都必须认真安排好六种语言的翻译。

口译和笔译

如在联大开会期间,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人员都还不够用,总要再聘用一些从联合国退休或离职的老翻译。在同声传译时,会场内每一个座位上都有一个可以听六种语言同声传译的耳机,代表们可按旋钮选择自己想听的语言。英、法、俄、西四种语言之间,不但结构在不同程度上相近,而且许多语汇也相近,译员边听边译并不困难。中文可就不同了,往往要听完全句才能译好,否则译出来的话就很不好懂。加上有许多代表不是用英文发言,故有些中文译员要等人家译成英文后才能再译成中文,这就更增加中文同声传译的困难。同样道理,在笔译方面,中文不但因为与欧洲语言差别大、翻译起来慢,而且外人懂得少,译员除把别的语言译成自己的语言外,还要把自己的语言译成日常通用的英文或法文,因此,中文处人数最多。

凡是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开会时,不但要有六种文字的同声传译,而且要有六种文字的逐字记录。由于同一次会议的六种文字记录内容必须一致,所以每次会后都要以一种文字的记录稿为基准,其他五种文字的逐字记录稿据之作出修正,或者是干脆据之译出。因此,逐字记录工作实际上包含了翻译工作。凡是联大和安理会的文件,按规定都要立即着手翻译,在次日晨6时前打印好,以便分发各国代表团。如不能按时发出,便算失职。其他各种文件,也都标明应完成的时间,不得拖延。在准确和流畅方面,对文件翻译有比较高的要求。联合国文件涉及范围极广,上至太空,下至海底,几乎无所不包。这就要求译员有较广的知识和较好的文字造诣

问题处理

联合国中的语言工作,是为各国代表团服务的,对各国代表团都要尊重,并且不得介入有争议的国际问题。因此,译员要熟悉国际问题,对敏感问题要非常小心。例如,联合国只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字样绝对不得出现在联合国的文件上;提到“台湾”时,必须加上“地区”。又如,提到“福克兰群岛_”时,必须括上“马尔维纳斯群岛”,否则,阿根廷和其他拉美代表团就会提出意见,这些都容不得半点疏忽。

在翻译文件的内容方面同样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十多年前,中文处翻译基本上是以政治内容为主的文件,后来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发展”、“全球化”、“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艾滋病”、“电脑病毒”、“人类基因”等等,这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世界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在很多问题上从对抗转向了合作。

中文语言日

首届联合国中文语言日活动1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联合国负责新闻事务的副秘书长赤坂清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以及联合国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出席了当天的活动。

出席当天活动的联合国负责新闻事务的副秘书长赤坂清隆表示,他非常高兴地看到在联合国系统内对于语言日活动有如此之大的兴趣。他指出,中文从一开始就被为定为联合国正式语文,它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有10亿多人在世界范围内讲中文。他表示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让人们领略中文语言的美妙、历史和其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讲话中表示,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中文语言日”具有重要意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4027160.htm

汉语能否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

姚 申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07日  05 版)

    笔者并不反对中国学者在一定的学术场合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不反对中国学者在国外SSCIA&HCIISSHP等期刊上用英语发表论文,也不反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出版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英文刊。笔者要质疑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即等于英语化的观点和对SSCIA&HCIISSHP等期刊的迷信和神话,以及以为唯有英文刊才能代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认识。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要走向世界以及如何走向世界的话题,在最近几年已一再被提及。当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之后,这一话题日益传递出一种迫切感,甚至转化成一种“大国焦虑”。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来说似乎已形成一种“共识”:要走向世界就须“国际化”,“国际化”就等于英语化(这方面自然科学界其实已先行20年,积累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表现之一,国际学术会议甚至包括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学者被要求将英语作为唯一工作语言;表现之二,不少重要的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和教师用英语发表科研成果,只要发表在国外SSCIA&HCIISSHP期刊上,无论该刊实际水准高下或不管该作者论文真正价值如何,一律给予远高于发表在国内中文学术期刊上的重奖;表现之三,不少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不惜投人力资金积极筹划创办英文学术期刊。

    那么,中国学术要走向世界,除英语外,中国学者自己使用的母语——汉语有无可能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

    众所周知,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语言;同时又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人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瑞士社会学家George Weber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相关标准,对世界语言的前十名的国际地位进行排名,曾产生一定影响。其主要指标:一、 以该语言为母语之人数;二、以该语言为第二语言之人数;三、使用该语言国家的经济、科技与军事实力;四、在外交、国际贸易、国际组织、学术交流等领域使用这种语言的频率最高者;五、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数和人口数;六、该语言在社会人文领域的声望(例如:是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有过多少世界名著);如果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另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George Weber调查与分析,在世界语言中按母语人口排序前十名分别为:一、汉语(占世界总人口20.7%);二、英语(6.2%);三、西班牙语(5.6%);四、印地、乌尔都语(4.7%);五、阿拉伯语(3.8%);六、孟加拉语(3.5%);七、巴西、葡萄牙语(3.0%);八、俄语(3.0%);九、日语(2.3%);十、德语(1.8%)。法语排在第十三位(1.4%),险胜紧随其后的韩语。而按第二项指标——有多少人以该语言为第二语言进行排名,排名则改为:一、法语(约1亿8千万);二、英语(约1亿5千万);三、俄语(约1亿2千万);四、葡萄牙语(约3000万);五、阿拉伯语(约2400万);六、西班牙语(约2200万);七、中文(约2100万);八、德语(约2000万);九、日语(约1000万);十、印地语。

    根据上述六条标准加权评分综合考虑,世界语言的国际地位排名最终揭晓:前五名分别为:一、英语;二、法语;三、西班牙语;四、俄语;五、阿拉伯语;汉语有幸忝列第六位。

    历史进入了21世纪,不到十年时间,形势此消彼长。根据《2005年联合国世界主要语种、分布与应用力调查报告》资料显示,新的世界十大语言排名榜揭晓,“世界十大语言”依次是:一、 英语;二、汉语;三、德语;四、法语;五、俄语;六、西班牙语;七、日语;八、阿拉伯语;九、 韩语(朝鲜语);十、葡萄牙语。汉语一跃而成为仅次英语的第二大语言,该报告还“肯定中国作为新兴强国崛起的现实。重申了联合国的汉字体系标准与大陆的简体汉字保持一致。对外发布的汉字正式文本以简体汉字为准”,报告同时认为“韩国取消汉字的做法增加了国际贸易交往中的歧义性。建议增加适当数量的汉字与韩文并行使用”。

    联合国世界主要语种、分布与应用力调查报告推出新的世界十大语言,汉语位居第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语国际地位近十年来的提升。在语言的国际传播上,汉语和英语的竞争或许已经开始,当然,这并非人人所乐见。就在今年稍早,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版曾发起一场中国人为何创新力不足的讨论。以美国语言学家威廉·C·汉纳斯为代表的西方观点断言,西方字母系统能培养早期的分析和抽象思考能力,而“掌握汉字时的死记硬背养成了中国人一种循规蹈矩的态度”(见20121027《文汇报》)。

    2012220,中国科学院权威刊物《科学通报》以封面论文形式公布了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博士及其研究团队最近在汉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两项突破性成果。该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论证了中文的独特性,所提出的汉字拼义理论,首次指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义文字,与拼音文字构成人类文字最高发展阶段仅有的两个类型。此外,张学新利用先进的神经科学技术,发现一个与中文有关的独特的脑电波N200现象,N200只在中文读者阅读汉字时出现,阅读拼音文字时并不存在。该发现表明汉字是视觉文字,颠覆了一般人心目中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的观点。此两项研成果如经最后确认,将有助于确立汉字的科学基础,极大提升汉语的国际地位,顺便也对威廉·C·汉纳斯为代表的西方观点提供了反证。

    在现今全球化时代,政治经济多极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已然成为国际潮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不管某些人愿意与否,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将持续上升。汉语作为中国和平崛起软实力的对外展示的重要象征,近年来正逐渐为国家文化战略所倚重,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推广汉语成为工作语言、交流语言,即是其中的目标之一,这对争取汉语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将形成很大推力。与此同时学术界应清醒地认识到,要力争汉语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事实上路还很远,会涉及许多问题,尽管汉语的地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和长期作为国际通行语言的英语相比,汉语的弱势地位不言而喻。从当下情况看,汉语尚远远不敌英语。

    力争汉语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这需要中国学术界的自信与自觉,需要相关部门与学术共同体付出共同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争取汉语能成为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交流语言,第一步应规定国内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汉语须作为指定交流语言。法国在1994年通过“图庞法”立法规定:“在法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法国代表须用法语发言,会议使用其他语言时,须用法语作同声翻译”,西班牙、德国、日本等国也高度重视在学术会议上使用本国语言,这些都值得加以借鉴。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汉语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题中之义,所幸,一些国际学术会议已经开始采纳汉语作为会议交流和工作语言。与国际学术会议相比,中国学术向世界发声所依赖的另一重要载体——学术期刊更有责任使用汉语。面向世界的中文(汉语)学术刊物,不仅要坚持母语写作和发表,更应以在世界上扩大汉语写作和发表的影响为己任。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则更加任重道远。事实上,已有中国学者试图“探索另一种国际性,一种中文世界的国际性”,为创办国际性中文(汉语)学术刊物而付出了努力。当然,在争取汉语能够成为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期刊在内的所有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通行语言的同时,还应注意包括汉语中新的学术用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等问题,以使汉语能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进行更好更顺利的交流。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并不反对中国学者在一定的学术场合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不反对中国学者在国外SSCIA&HCIISSHP收录期刊上用英语发表论文,也不反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出版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英文刊。笔者要质疑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即等于英语化的观点和对SSCIA&HCIISSHP收录期刊的迷信和神话,以及以为唯有英文刊才能代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认识。笔者期待有更多的中国学者为促进汉语“走向”国际学术交流而努力。

汉语能否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笔者衷心期望这不仅仅是光荣与梦想。

http://www.baidu.com/s?wd=%E6%B1%89%E8%AF%AD%E8%83%BD%E5%90%A6%E6%88%90%E4%B8%BA%E5%9B%BD%E9%99%85%E5%AD%A6%E6%9C%AF%E7%A0%94%E7%A9%B6%E4%B8%8E%E4%BA%A4%E6%B5%81%E7%9A%84%E9%80%9A%E8%A1%8C%E8%AF%AD%E8%A8%80&pn=0&ie=utf-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78933.html

上一篇:天通苑小学勤出操,运动员备战春运会
下一篇:IT宽带热线电话6:00—7:48无人接,怎么会事?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5 蔣勁松 马建敏 徐磊 zhangcz07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