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邓蜀生先生对《美国通史》第四卷的关怀—祝贺邓先生90华诞而作

已有 3607 次阅读 2012-11-23 07:26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邓蜀生先生, 《美国通史》第四卷, 祝贺邓先生90华诞

邓蜀生先生对《美国通史》第四卷的关怀祝贺邓先生90华诞而作

 

余志森(华东师范大学)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23发布

 

[:本文原载黄安年编《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第513-515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10月第一版。PDF版共3页。]

 

邓蜀生先生是我最敬重的美国史研究会前辈学者之一,前辈学者们不仅开创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新局面,他们的学术业绩代表了新中国美国历史研究事业的一个时代,而且长期以来他们为我们树立了为人治学的优秀榜样,倡导了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学术震撼力与人格魅力。

时光荏苒,前辈学者们都先后进入耄耋之年,邓先生诞辰90周年,黄绍湘先生95华诞,刘绪贻先生更成了百岁人瑞,真是可贺可喜可敬。转眼间我也从他们眼中的“中青年学者”成为“古稀”之人。

回首往事,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我在上海工作,加上生性不喜外出,很少出席年会,失去好多直接聆听前辈学者们赐教的机会。除了与我校研究美国史前辈郭圣铭、冯纪宪先生等有直接交往外,对于远在京津、武汉、东北、四川等地区的美国史研究前辈很少有直接的交往。在我很少参加的几次年会上虽有机会见到我所尊重的前辈们,但因年龄等原因也很少能与他们坦言交谈。

说怪也不怪,其实我都是通过学术著作间接“知道”与“认识”前辈学者的,如通过阅读《简明美国史》知道黄绍湘,通过《1900年以后的美国史》“认识”刘绪贻,阅读有关美国外交专著认识了杨生茂,读了《美国内战史》认识了刘祚昌先生等等。认识邓蜀生先生是通过他的专著《美国与移民》开始的,此书在学术上对我的影响很大,后来我选择美国多元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也得益于此。

与前辈学者交往、交流最集中的时期就是我担当《美国通史》第四卷写作的前后,非常荣幸地能与刘绪贻、杨生茂、邓蜀生三位前辈直接通信交流,但也仅限于通信或电话交流,而没有一次面谈的。其中与刘先生的通信达数十封之多(另文专述),与杨先生(另文专述)、邓先生通信各五六封,因珍爱之故所以一直将它们珍藏于室,虽经多次搬家所幸终无遗失。最近重读书信,感慨万千,前辈学者为《美国通史》真可谓呕心沥血、殚思极虑,仅以第四卷为例,能见一斑。我想任何赞美之词在事实面前都会黯然失色的。这里就披露几封邓先生当时的来信,为尊重作者起见大段载录原信内容。

就在刘绪贻先生要我承担第四卷写作后不久,199922,邓先生发函,“志森教授:昨天接刘绪贻教授来函称,他已商请接手《美国通史丛书》第四卷并获得你的同意。我完全赞同刘先生的选择,并深庆得人。此卷命运多舛,本早应问世,怎奈承令主编之人,屡生变故,此事周折经过,想刘先生已有提及。我很想在2000年内将剩下的一、四卷都能付梓,完成此一耗时20年的‘胡子工程’(1979-1999……你计划独立完成,还是找人合作?计划何时可定稿和交稿?便中盼示知为感。”读此信,如闻其声,这是前辈学者对自己多大的鼓励与鞭策!一些同仁阅后也十分感动,深受鼓舞。

在我们编写过程中,邓先生总是及时地给予指导,他似乎是在“看”着我们编写著作的。1999427,邓先生审阅了我寄去的写作大纲后,立即回复说“志森同志:412日来示敬悉。提纲看过,我认为总体上的构架是好的。题目除了原来四个以外,我再加一个供考虑:《美国向帝国主义转变的时代(1898-1929)》。第七章概括美国三位总统外交特点的三种外交 可否考虑都加上引号:老罗斯福的‘大棒外交’、塔夫脱的‘金元外交’、威尔逊的‘道德外交’。第八章第六节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争斗 争斗’可否考虑另外的表述?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权益的漠视在本节中似应占有相当分量。”

这些意见十分中肯具体,对我们编写组是一种极大的关怀。

对于第四卷的每一步进展,邓先生总是十分关心,与我们共度艰苦写作的日日夜夜,也与我们同享成功的喜悦,这样说毫不为过。当书稿获福特基金会审查通过后,刘绪贻先生立即从武汉打电话给我,邓先生也马上写信告诉我,20001011他在来函中云:“尊稿(主编)《崛起与扩张的年代(1898-1929)》已由中华美国学会出版基金补助评审会予以通过。学会会正式通知你,此处先行奉达。”邓先生还介绍了评审会的某些有关情况,“评审会上大家对这部书稿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含有不少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谨向你和其他几位作者表示祝贺。”接到他的来函,我立即如实转告其他作者,大家一方面庆幸第四卷终于成功,一方面感谢邓先生对第四卷的关怀,他与刘绪贻、杨生茂一起从策划全书结构到组织人力攻关直到送审通过,到最后出版问世费尽了心血操碎了心。后来邓先生还专门为第四卷的出版事宜多次来函指导,因均涉及出版专业技术不在此赘述。在祝贺邓先生90华诞之际,我与编写组的同仁们向邓先生致以最诚挚的敬意,邓先生对于第四卷的关怀与指导永远铭记在心,再次向邓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谢!

 

余志森写于上海广厦公寓20127月盛夏酷暑

[余志森教授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5324.html

上一篇:杰拉尔特·福特政府新联邦主义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调整(1974-197
下一篇:还是学术自主好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