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于在美国“招聘特聘岗位教授”
黄安年文
(按:在中国年龄是个“宝”,在官场、学场、竞标场均有人为测定的“硬道理”,这种年龄因素实在是扼杀人才选拔的一大禁忌。而唯学历论同样是扼杀人才的选拔观,新世纪以来,这种状况从总体上看似乎没有根本改观。
《走访北威中文学校》一文写于
***********************************************88
近来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刊登各个名牌高校“招聘特聘岗位教授”的启事,各校在招聘条件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写上了两项硬指标:一般年龄在45以下,最高不得超过55岁,具备博士学位(有的还加上教授)。并列出每年10万人民币津贴的优惠待遇。这样的招聘确实简单“易行”,用“硬”件标准为入档线,否则一律免谈,这种突出学历的人才选拔标准从一开始就排除了条件优越的中青年非博士生。
其实在美国许多事实已经证明有才华的人并非一定是博士学位获得者,有杰出贡献的也不限于45岁或55岁以下的人。国内如今现在年龄和学位已成了衡量学术和科技水平的硬指标了,这势必助长唯文凭倾向和形式主义的抬头。以IT电脑行业为例,我很怀疑搞IT电脑这一行,真的必需都要有博士学位吗?
如果E-POST果真成功的话,那么这两位作为北大的“特聘教授”也是应该的,因为既然是“特聘”就不要求“全才”,只要求在某一领域处于全国或全世界的领先地位就可以了。比尔·盖茨出名前谁也没有请他出任“特聘教授”,现在既已出名,你再去“特聘”也就没有特别的吸引力了,谁还会对你的“10万人民币”有特殊的兴趣呢。再说,10万人民币只相当于1.1万多美元,难以想象有些在美国年工资数万以至十来万美元的学者能踊跃来大陆中国应聘“特聘岗位教授”。当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会有些留美“海归”学生应聘,不过我担心他们回国后会有一系列磨合问题,例如在美国拥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或者助理教授,只要他所在大学学院系所有博士学位点的,本该都有资格带博士生的,因为博士生导师不是教学职称而且工作岗位,既然指导攻读博士学位这一工作,当然是博士生导师,需知在美国获得教授职称要比在中国难得多。但在中国,他们因为不是教授,要担任博士生导师则面临“不够格”的尴尬,即使有真才实学,又怎敢应聘这种“特聘岗位教授”呢!
(写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