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08奥运中心民族大道新景观

已有 6244 次阅读 2008-7-26 17:16 |个人分类:北京奥运随感(08-11)

08奥运中心民族大道新景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726日发布

 

北京地铁八号线沿线的奥运中心民族大道肯定成为今年北京的最引人入胜的新景观之一,在人们继续狂热地排队购买奥运会门票的时候,今天上去我带外孙专门来到地铁八号线(即奥运会支线)的起点处(原称熊猫环岛)步行奥运中心民族大道观光。这里是奥运中心区的最南端,她的南面是北土城(800多年前的元代土城遗址)绿化带,西面是中华民族园,东面是奥体中心管辖区(原来的闻名市北的熊猫环岛小商品市场,是现今的售票处和公交车站),而北面就是直接面向奥运会的主会场,坐八号地铁就可以进入奥运会会场,而步行则可以欣赏北京的新景观,在北四环路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鸟巢的全景。

 

说来有意思的是,奥运中心大道的正中就是历史上中轴线的北延,这条中轴线由南向北一直通往奥运会中心地带,在这里观看奥运会开幕焰火一定是最清晰的,而白天漫步在奥运大道的中轴线上是别有一番感受的,人们担心奥运会结束后奥运会中心地区将会出现萧条景象,但是笔者以为不用担心她的文化价值和成为文化旅游新热点,偌大的北京需要这样一个规模巨大设备现今交通方面文化旅游区。

 

正如介绍所称:“精美的汉白玉、古老的青铜鉴、溢彩的琉璃灯、葱茏的银杏树——这是民族大道景观给游客留下的第一印象。75日,经过一年三个月修建北京民族大道终于竣工,并首次对游人开放。这条道路的地理位置极佳:左手“水立方”,右手“鸟巢”,前方即是通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景观大道。它以“56个民族共迎奥运”为主题,长1180米,道宽200米,有“奥运中心区南大门”之称。”(http://www.hostelbj.com/raiders/913.html

 

我们从景观大道北侧的“和谐阙”和“春秋鉴”,走向农历广场和琉璃广场,漫步在银杏、国槐和各色奥运花卉的绿化带上,忘却了盛暑的炎热。随后搭乘奥运公交5路经亚运村驶往惠新南里地铁站返回天通苑,在车上又一次欣赏鸟巢的外景。

 

以下的照片为即时拍摄,共28幅。

 

*********************************附网上介绍:

北京中轴线,2006-08-08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比较明确的中轴线起于金代,一条御道贯穿外城的丰宜门、皇城的宣阳门和宫城的应天门。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丽正门。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景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按照传统的“隆庙社、崇阙坛”规制,在中轴线两旁对称排列各种坛庙建筑物。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所有的皇室宫殿、坛庙、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着这条中轴线而结合在一起。这些建筑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轴线上又陆续扩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今天,奥林匹克公园选定在北京最具文化特色的中轴线向北延长段上,不能不说是北京“人文奥运”的集中体现,是古都文脉的延续。

 

http://www.beijing2008.cn/13/42/article212034213.shtml

 

 

民族大道一角

  精美的汉白玉、古老的青铜鉴、溢彩的琉璃灯、葱茏的银杏树——这是民族大道景观给游客留下的第一印象。75日,经过一年三个月修建北京民族大道终于竣工,并首次对游人开放。这条道路的地理位置极佳:左手“水立方”,右手“鸟巢”,前方即是通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景观大道。它以“56个民族共迎奥运”为主题,长1180米,道宽200米,有“奥运中心区南大门”之称。

  步入民族大道,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五彩缤纷的花卉点缀在每一个角落。名贵树种银杏500多棵、北京市树国槐100多棵,还有各色奥运花卉,将民族大道装点得异彩纷呈。透过这些绿化带,我们可以看到最吸引人眼球的农历广场和琉璃广场。

  琉璃广场,56朵琉璃浮雕花成树状散布在小广场两侧,每一个民族都用一朵具有该民族特色的琉璃花来体现,这象征着56个民族同气连枝。比如,代表藏族的格桑花、代表土家族的紫荆花、代表彝族的马樱花……而且每朵花的内部都安装了照明灯具,奥运会开幕式前将正式开启这些灯具,届时民族大道将变成流光溢彩的世界。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每朵浮雕花均由14020厘米见方的小琉璃块组成,其造价高达20万元,堪比精雕细琢的艺术珍品。

  农历广场,位于民族大道最南端。该广场造型为内圆外方设计,四角分别是以“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为主题的浮雕,浮雕造型以中国传统造型为蓝本并适度夸张。内圆分四层,最外圈为24节气,向内依此为“地支”、“天干”和中心圆,整个广场全部用汉白玉建造,与整个景观大道相融合,凸显了中国元素和民族特色。

  在道路旁的醒目位置还摆放着两个“春秋鉴”。它们以铜陵出土的青铜鉴作为创作原型,高1.37米、直径3.4米,鉴身刻有56组龙凤青铜纹饰,象征着中华56个民族。整个“春秋鉴”代表了“承诺与鉴证”,它与奥运标志中国印遥相呼应,寓意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共同见证北京奥运会的辉煌盛况。

  作为进入奥运中心区的通道,民族大道承载了迎接世界宾客的重任。而与之西接的中华民族园,在奥运会期间将进行各个民族的文化展示及歌舞表演,这也是给民族大道一个展示自己的良机。

http://www.hostelbj.com/raiders/913.html

******************************************

“春秋鉴”“和谐阙”亮相奥林匹克景观大道

 

http://www.Landscape.cn/news  2008-7-16 来源:千龙网

两个“春秋鉴”是安徽省政府捐赠给北京奥运会的礼器

 

“和谐阙”高21米,全部用陶板做成

  今天,奥林匹克景观大道景观标志“和谐阙”进入收尾阶段,市民很快就能欣赏到它们的“容颜”了。“和谐阙”高21米,全部用陶板做成,采取了剪纸和古代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谐阙”北面是“农历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天干地支及各种节气全在这里得到体现。晚上,“和谐阙”和“农历坛”将亮起灯光。

 

  另外,两个由安徽省政府捐赠给北京奥运会的礼器——铜鉴雕塑“春秋鉴”也已经落户在奥林匹克民族景观大道,“春秋鉴”以铜陵市出土的青铜鉴为创作原型,高1.37米、直径3.4米,雕塑身刻56组龙凤青铜纹饰,寓意中华56个民族;圈足底部刻有江河纹,寓意江淮大地;基座采用徽州三雕的透雕手法,刻有8组安徽代表性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整个“春秋鉴”包涵“承诺与鉴证”之意,与奥运标志中国印遥相呼应,寓意6600万江淮儿女与全国人民共同见证北京奥运会的辉煌盛况。

  “春秋鉴”和“和谐阙”都安放在北京市中轴线北侧的奥林匹克景观大道上,东临奥林匹克中心,西临中华民族园,距国家体育场“鸟巢”不到一公里,处于奥运场馆中心区。届时将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参观。

 

  据了解,奥林匹克民族景观大道从熊猫环岛到北四环奥林匹克中心区,全长1.4公里,工程总面积约21公顷,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这条道路两旁将种植600多棵银杏树,观众走出银杏林,奥运场馆就能映入眼帘。下沉广场分为7个院落,各有特色,极具中国风情。

  “春秋鉴”高1.37米、直径3.4米,雕塑身刻56组龙凤青铜纹饰,寓意中华56个民族。 

  整个“春秋鉴”包涵“承诺与鉴证”之意,与奥运标志中国印遥相呼应。

http://www.landscape.cn/news/html/news/detail.asp?ID=35725

  *****************************88





























































我看奥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3361.html

上一篇:天通苑地铁站南端天桥上已无照经营摊贩
下一篇:小议著作人署名报道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