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西阵织和服会馆的和服表演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0月11日发布
2009年9月17日下午,我们在京都参观地道日本特色的西阵织和服会馆,西阵织是产自京都西阵地区的日本和服专用的织绵面料,而西阵织会馆是由日本该行业设立的用来展示介绍有关西阵织历史、有关资料和艺术人的手机织表演和展销和服的场所。西阵织会馆每天都免费举行6~7次和服表演。导游带我们来这里参观自然无需付费。
一般认为: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和服是仿照我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我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和服技艺实际上就是日本模特身着传统和服的展示,短短的30分时间除了欣赏京都女性身著和服束身的婀娜多姿的古典美。并没有时间来细看适应不同女性需求的和服设计与剪裁。根据介绍每种和服的含义都有所不同,未婚女性的和服颜色艳丽,袖子偏长;已婚女性的和服颜色则趋于平淡,袖子偏短,主要是为了便于做家务。会馆内有手工艺人坐在织绣的纺车前现场展示技艺,这些都是没有时间看的。其实和服并不限于女子着装的礼服,也有男式和服,不过我们说到和服往往最为关注的是日本女子身穿的和服。
记得2002年有两位日本大学生来北京游学,在天通苑我家小住半个月,在最后几天她们专门去王府井服装店订做旗袍说中国的旗袍价廉物美。这旗袍就有点像日本的和服了。
参观后,有人问日本导游看去像个方盒的和服背后的装饰品有什么典故,什么说法都有,网友 不妨从网上查询,多数的说法和日本导游的解说是吻合的。
附即时拍摄的照片8幅。另外有网上介绍文章2篇。
************************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我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我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紧袖外服,已婚妇女穿宽袖外服;梳“岛田”式发型(日本式发型之一,呈钵状),穿红领衬衣的是姑娘,梳圆发髻,穿素色衬衣的是主妇。和服不用钮扣,只用一条打结的腰带。腰带的种类很多,其打结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打结方法叫“太鼓结”,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有一个纸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个方盒。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和服背后的装饰品。由于打结很费事,战后又出现了备有现成结的“改良带”和“文化带”。虽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装早已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礼、庆典、传统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场合,和服仍是公认的必穿礼服。
http://vweb.youth.cn/cms/2006/2006news/wgrb/hrly/200704/t20070409_531581.htm
**************************************
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网站 -
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和服的穿著巧技,乃是随著时代的风俗背景,琢磨考验,蕴育而生.高雅而优美的图案,源自於日本民族对於山水的欣赏及对於风土的眷恋,乃至於对人本精神与情境的细腻感受。
和服不仅融合了优雅气度与深层内敛之本质,更反应了穿著之人的「心」与「动」。每一套优美的和服,都经精心裁制,讲究穿著时的每一个细节及步骤。因此,不论是坐姿或站姿,都需经由完整的学习训练,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和服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赏花幕」,因为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当人们穿著和服走动时,会因为晃动而使得和服如同一块动态的画布。
日本和服文化-和服的种类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所差异。
1.留袖和服
留袖和服
女性参加亲戚的婚礼和正式的仪式,典礼等时穿的礼服。以黑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表示已婚妇女使用叫"黑留袖"和服。另外其它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图案的叫"色留袖"和服。
2.振袖和服
振袖和服
未婚小姐的第一礼服,根据袖子长度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例如: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宴会,晚会,访友等场合。因为这种和服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所以已婚妇女穿"中振袖"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3.访问和服
访问和服
整体上染上图案的和服从下摆,左前袖,左肩到领子展开后是一幅图画,近年来作为最流行的简易礼装而大受欢迎。开学仪式,朋友的宴会,晚会,茶会等场合都可以穿,并且没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
4.小纹和服
小纹和服
一般作为日常的时髦服装,整体上染有碎小花纹,很适合用于练习穿着,约会和外出购物的场合。如果是年轻的女性,也可以用于半正式的晚会。
5.男式和服
男式和服
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装。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为简易礼装,可以随便进行服装搭配。
6.素色和服
这是一种单色和服(除黑色以外),如果染有花纹可以作礼服,如果没有花纹则作日常时装服。
7.付下和服
付下和服
袖子,前后身,领子的图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总称。比访问和服更轻便舒适。
日本和服文化-和服带子的种类
丸带
女式和服最初使用的带子,其正面里有花纹,华丽而不失典雅。
袋带
宽八寸(日本的1寸=3.03cm),正面有花纹,底面是素色,目前是日本最流行的带子。其中一种织入锦线或金线的带子可与礼装搭配,其他染有轻快图案的带子则用于时装服。
名古屋带
太鼓的两端分别连有两条较细的带子,这样系起来即舒适又方便。
袋名古屋带
带宽八寸(1寸=3.03cm),比袋带更轻便舒适。
半中带
其带宽只有普通带子的一半左右,没有里衬,也不用细绦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打结。
日本和服文化-和服的配件
?
配件:和服之美,除了袷、带、结的组合外,和服的配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和服的配件主要有带扬、带缔、带板、带枕、伊达缔、腰纽、胸纽、比翼等。另外还有与和服配套的内衣,穿和服时、进行美容时的一些辅助用具以及鞋和其他附属品。
1.带扬和带缔是和服整装中十分重要的小配件。带扬的作用除了在制作带结是能够固定和包覆带枕外,而且在装饰上也严格要求与和服、和服带配套。带扬的材料一般选用纺绸、绫、绉织物等,上面装饰扎染纹样、友禅染、小纹、刺绣图案或者是色无地。带缔起着系结和服带结的作用,有绳带、编织带、绗缝带之分。有一种绗成圆筒形的带子称为丸绗带,是礼服上专用的带缔。还有一种掺和金银丝的绳带也是平常用于正式礼服和便礼服的带缔。一般来说,带缔厚实的宽带比窄幅带的价格高,所以窄幅带缔一般只用在浴衣上面。
2.带板是置于带子前方,防止带子起皱的一种整形用的配件,宽度比带子窄一些。
3.带枕是制作太鼓的带山和塑造变化带结造型时用的,大的很大,但一般都是选用标准形的。
4.伊达缔,是系在和服领窝以下的胸口位置,以防止穿着走样的一种和服配件。伊达缔一般选用质地较薄的博多织物。
5.腰纽、胸纽,是和服着装时用于比试和服的长度,或者作为胸口的假纽之用。
6.比翼,是留袖上的一种特定的装饰,为的是让和服两层缝合能看得出来。比翼规定装饰在袖口、领、衽以及从腋下到袖下的开口部分。丧服不能用比翼。
7.和服的内衣主要是指足袋、肌襦袢、衬裙、长襦袢、半领。
(1)足袋,即袜子。和服的袜子要求完全选用白色,而且四个脚趾套在一起与大脚趾分开。材料选用上等宽面府绸。
(2)肌襦袢,即贴身汗衫,起到夏天吸汗,冬天保暖的作用,面料选用天然纤维制成的细纱、罗等,领子用同类布做成窄幅的V形领。
(3)衬裙、衬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裙子沾污和保暖。面料选用纺绸、绉织物、尼龙等,长度比长襦袢短5厘米左右。
(4)长襦袢,也叫和服长衬衣,是穿在和服里面的一层衣服,主要功能是在穿着是保持和服的平整和外形的美观,同时也起到防污的作用。
(5)半领,也叫衬领。半领缝在长襦袢上,主要功能是防污。面料选用绉织物、盐濑纺绸等。
8.履物与其他服饰品包括草履、下驮、手提包、带扣、发饰等。
(1)草履,不是指用草制做的鞋,而是对包括布鞋、皮鞋、漆皮鞋等脚后跟约在2——8厘米的鞋的总称。选草履是,要注意所选的草履与和服的用途要相符。礼服用的草履是布制的,鞋子的脚后跟也要选得高一些。近些年选用漆皮鞋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反映了草履的一种时尚。
(2)下驮,即木屐,有涂漆下驮、白木下驮等。穿浴衣时,赤足穿下驮。下雨时,木屐要套上防雨、防泥的木屐罩称为雨下驮。
(3)手提包,也是和服的重要附属品之一,在选用面料、花色上同样要求与和服配套。礼服用的手提包通常是以佐贺锦、博多织、织锦作为面料。作为外出是携带的手提包,一般都是选用漆皮和皮革作为面料。
(4)带扣和带缔起着同样的作用,但是带扣上通常装饰珍珠、七宝等,为的是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5)发饰,如梳、簪、丝带等,选择发饰要注意使用的场合,像穿振袖之类的华丽和服,选择发饰也就要花哨些;若是穿丧服则要避免戴珊瑚、翡翠之类的发饰。
日本和服文化-相关词条
和服
日本和服文化-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jinbaobei/blog/item/e92015ce898c5139b700c84e.html
http://www.hudong.com/wiki/%E6%97%A5%E6%9C%AC%E5%92%8C%E6%9C%8D%E6%96%87%E5%8C%9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