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辰秋末拜访刘家和先生、郝斌先生
受权发布杨玉圣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10月31日/第35465篇
今天,2024年10月30日上午,分别拜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郝斌先生。
拜访两位前辈,主要是专程呈送艺术家王益章先生创作的刘先生、郝先生的画作。其中,刘先生已高龄九旬有七,郝先生恰逢九旬。
我在北师大历史学系工作时(1988-2003),有幸和刘先生同事,但一则专业有别,二则我在历史学系,刘先生在史学研究所,故虽有交往,然不密切。不过,在1995年评副教授时,在刘门高足、已故易宁博士的陪同下,专门拜访过先生。在当时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之侥幸评为副教授,与刘宗绪教授、黄安年教授的联袂推荐以及龚书铎先生、刘家和先生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至今感激不尽。1998年7月,我往波士顿访学前夕,专门往刘府向先生告别,先生在书房里特地开了两瓶啤酒,话别。虽四分之一世纪已过,然历历在目。大约十五年前,刘先生曾赠送一幅墨宝,是给历史学系博物馆的题词(初稿),我视若珍宝。有一次见先生,先生说起这幅字,因为老人家送历史学系博物馆的原件不翼而飞了,希望我拍张照片给他,以供留念。随后,我把装裱后的先生墨宝,完璧归赵,先生不胜唏嘘。
我非先生弟子,然先生平易近人。此次见面,先生早已签赠好其口述回忆录《丽泽忆往》(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先生还很认真地解释说,题款“玉圣教授”而不是“玉圣老弟”,因为我不是入室弟子。虽已高龄,除腿力略差外,先生思路清晰,亦庄亦谐。聊天时,先生说起我读大学时的前辈,包括刘祚昌教授、安作璋教授、胡滨教授,还有读研时的业师罗荣渠教授,先生深情忆旧,说和他们四位都是很好的朋友。先生在东北师大历史系读研究班时,刘先生、胡先生均在该系任教,故另增一份特殊的情谊,亦师亦友。先生说,安先生去世当天,打电话谈天,说安先生讲,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对待人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通。说和罗先生开会时,住一个房间,倾心谈天,说罗先生是大才子,心直口快,可惜英年而逝。先生说自己治学还是勤奋、认真的,“也有一点点小成绩”,但央视的专题片,对他的评价“太高了”。先生满腹经纶,然虚怀若谷,于此可见一斑。
和郝斌先生相识甚晚。我1985-1988年在北大读研时,先生已离开历史学系而在校部高就,故无缘得识。去年春,我突发其想,拟发起编纂《杨人楩先生追思集》,因先生写过杨老的文章;通过牛可博士,请作为书法家的先生题款。那时,先生对我一无所知,因为我是齐文颖教授指导的硕士学位获得者,且从罗荣渠先生读书,故郝先生欣然应允。
此系第二次拜访先生。先生彬彬有礼,待客有道,关于北大故事,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甚至当鲁志强先生和我告辞时,先生坚持送我们出楼道,理由是他要在小区走一走。当然,这是先生的礼数。
郝先生是北大的活字典,因为做学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之故,和老一辈学人交谊甚深。故当我介绍正在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的儿子和先生建立联系后,先生百般关照。见面时,先生表彰道:杨肯很优秀;我们通过三次微信访谈,他居然对五十年代的学界事儿很熟,能对话。当然,我知道,这是先生对后学的关爱。
郝先生即将面世的一部书,就是关于北大老一辈学人的道德文章的,曰《周一良三瞥》。
是为甲辰秋末拜访刘老、郝老记。
2024年10月30日 21:18
于京北 香堂小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