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节重温《难忘复兴高中》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9月10日发布(第35229篇)
在我入读大学前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复兴中学。《我的自传》(收录于2004年出版的《润东黄氏宗谱》第一卷)写道:我学前阶段在西来桥家乡度过。1942年随父母来上海后,先住上海市虹口区乍浦路,1945年抗战胜利时迁居上海长宁区大西路1号,1948年解放前再迁上海虹口区嘉兴路45-47号。1942-1949年间,先后就读的小学和初中有七所:上海善导女子中小学(教会办)、上海真光小学、上海培真中小学、上海圣约翰青年中学附小(教会办)、上海九区二中心小学,上海崇文初级中学、上海前进中学(董事长为“七君子”之一王造时)。1951-1954年就读并毕业于上海复兴中学。高中阶段自觉自律、进步向上、热心服务、全面发展。1952年12月29日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获学校和虹口区多次表扬,1954年被评为“优秀团员”。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重温《难忘复兴高中》感慨万千,感谢复兴中学的老师们和同学们。
***********************
难忘复兴高中
已有 7628 次阅读 2007-9-6 07:31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
难忘复兴高中
黄安年文 发表:2007年9月6日
1951-1954年我在上海复兴高级中学就读,复兴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始终是难忘的,它不仅给我丰富的知识,而且教我怎样做人,求真是复兴的校训,她始终是我遵循的生活准则。复兴的老师们是我的楷模,我还记得当时的老书记(当时是党支部书记,后来任校长)姚晶先生教我们三角课,我的几何成绩并不好,但是三角却是满分。我们的历史老师宗震益先生的教学深深感染了我。在复兴,同学们选我担任做团支部书记,同学服务,我被学校评为三好生、优秀团员和优秀毕业生。高三毕业时我志愿报考北师大历史系,立志献身于教育和历史研究事业。复兴的同学们是好样的,复兴校友会、同学会迄今仍很活跃,几年前姚晶老校长来北京开会,我们复兴校友在北京的同学相聚北大,畅谈当年的复兴高中的难忘情景。复兴校友中有些是全国知名人士如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IT专家倪光南、电影演员祝希娟等。复兴的许多老师在上海的中学界堪称一流,复兴的强项在理工科,许多毕业生报考全国的著名理工科大学,北大、清华就有不少复兴的毕业生,他们能上北大、清华自然要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教导。复兴毕业生中报考文科相对的要少些,报师范不是很多,记得在当时我们高三丙班报师范的只有四人,我上了北师大,董阳敏、邹兆玲、陈敦行同学上了上海师范学院(后改名为上海师大),董阳敏后来回到复兴任教,现在是我们班上的联系人,邹兆玲则任上海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院长,也是我们班的联系人之一,陈敦行在上海师大任教,可惜英年早逝。
2003年我回上海时到复兴新校址参观,见到姚晶校长和陆佩兰教导主任十分高兴,十分感谢他们对我们的辛勤培养。新校址比原来在四川北路底虹口路的老校址要大得多,设备是全新的,是上海市安排的每区一所改革示范学校之一。别说新校址我不认识,就是老校址也变得快认不出来了。那次我们班同学约会在老校址高三丙班见面,事前和董阳敏约好,不过和自1954年后没有见过面,有50年了。在快到四川北路终点站时车上没有几个人,我看到一位风度翩翩的老师模样的妇女有点脸熟,她似乎也看我一眼,但谁也没有作声。快下车了,她拿出一张大票请售票员找钱,售票员说没法找,这时我说,我有零钱找,这样大家就下车了。下车后我们都一前往复兴学校大门方向走,走不到10步,她突然转身问我:“侬阿是黄安年?”,我立即答到“侬是董阳敏?”于是两人哈哈大笑。岂止弹指一挥,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都饱经风霜,还是走到一起来了,走到了曾经培育我们的复兴中学,走到了我们的老师的身边,感谢老师和学校的培育之恩。
去年是复兴建校60周年,学校举行校庆活动。老同学又聚会在一起了,可惜我人在美国,无法与会,那次聚会有董阳敏的详细报道,附在文后,作为对复兴的怀念。
附录:
1.在复兴新校址和老校长姚晶、教导主任陆佩兰合影,左二为邹兆玲,右一为董阳敏。
2.在复兴新校址和邹兆玲,董阳敏合影。
3.我们高三丙班在校园里种的一课樟树。
4.复兴新校园的体育馆。
5.校庆60周年时部分老校友合影。
6.笔者珍藏的复兴校友训纪念石。
7-8.2006年6月16日董阳敏报道60年校庆盛况。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938.html
再谈难忘上海复兴高中
已有 2672 次阅读 2022-6-27 09:01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再谈难忘上海复兴高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6月27日发布(第30265篇)
1951年9月-1954年7月我在上海复兴高级中学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学习生活。说难忘,这是我追求革命进步、打好学习基础的最紧要的三年。我在当时开展的三反五反教育运动中接受洗礼,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茁壮成长,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增长知识、凝聚集体。
我家住虹口区嘉兴路桥下的嘉兴路45-47号,上学时每天步行到四川北路底的学校,或过嘉兴路桥走溧阳路,经过张明、董阳敏家住地到校,或走横滨桥四川北路底到校约20分钟左右时间。学校傍边时山阴路鲁迅故居所在地,学校马路对面是多伦多路文化街,而北面直到鲁迅公园。记得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时,我们全校参加了在鲁迅公园举行的追悼会,印象极深。
为了健身,步行到校,我有时腿上还绑着铅条。久而久之,绑带不用,走起路来有“健步如飞”的快感。中午时间短,绝大多数同学都不回家吃饭(记得董阳敏离家五分钟路程,她似回家吃饭的)。大家带着家中备好的盒饭(有荷包蛋、肉丝油菜,每天不等),到校后将盒饭送到学校厨房里蒸热。上午二节课后有课间操,第四节课后就取饭盒在教室里吃饭和休息,期间学校广播站开始广播,班上的歌咏小组唱起歌来,领头的有陈澄衷、陈琪芸、雷康定等,音乐老师彭知吾有时还前来指导,那时最爱唱的是苏联歌曲喀秋莎等。天热时不少同学伏在课桌上打个盹。全班有44人(含插班的),一个教室里排得满满得。我坐在最后一排,视力没有问题,同桌得时詹同霖他是詹天佑的孙子。傍边还有高个子陈澄衷。坐在前排的女生有康秀娟、陈绍娟、陆甫美等。
午间也是团支部和班委会和各科代表开展活动的时候。团支部委员会由陈澄衷(组织委员)、陈琪芸(宣传委员)和我(支部书记)三人组成,陈敦行是首任团支部书记,我是1951年12月29日在上海复兴中学入团的,介绍人正是陈敦行,不久他调到学校团委工作,我接任团支部书记直到中学毕业。班长是张冠生,人们习称他老班长,学习委员陆甫美、文娱委员雷康定、体育委员周绍娟、生活委员曾丽英等,还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历史、地里、音乐、体育等科的课代表。大家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全班一条心。
下午两节课后学校组织各种群体活动,我则经常参加学校的排球队活动。有时在教室内做作业,有时到同学家一起做作业。一天下来活动满满,精力充沛,奔着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的三好前进。
班上组织的活动也不少除了在虹口公园小组外,还有逰佘山、苏州、杭州等地,和志愿军、解放军联欢,记得还请钻头大王倪志福(当时他很年青)来班上做报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5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