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旧文重温: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新一轮教材改革谈起

已有 4184 次阅读 2008-1-11 05:44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

旧文重温: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新一轮教材改革谈起

 

黄安年文  发表 《九江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黄安年的博客/2008110日发布

 

《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新一轮教材改革谈起》是200141715:15-17:15,笔者在浙江省温州市教科所大楼七楼会议厅为温州地区的数十位高三历史教师所作的学术讲演。200142313:30-17:00,笔者又在浙江奉化市溪口天柱山庄专门就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这一主题向宁波地区上百名高三历史教师作学术讲演,并回答了教师们提出的问题。这里根据广大中学教师的要求通过学术批评网全文发表演讲内容的整理稿,和讲演内容相比个别处略有增删。本文[   ]内文字在《九江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公开发表时略去,现全文恢复。

 

*****************************

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新一轮教材改革谈起

 

黄安年文  发表 《九江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学术批评网/读书时空/2001510日发布;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2422日发布;2002817日重发

 

 

[提要] 在世纪交替之际,中学历史课程和教材改革正处在新一轮的改革探索之中。这次改革将使全国广大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着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一场极其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 中学历史; 教师; 机遇; 挑战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学历史课程和教材改革正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新一轮的改革探索过程之中,这次改革将使全国广大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着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一场极其严峻的挑战。笔者以此个主题和来自中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交换意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

 

(一)

 

    在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时候,不能回避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200010月下旬以来,围绕中学历史教材问题的争议,以及这场争议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尽管迄今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依然见仁见智,但是这场讨论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却是十分重要的。我以为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 关于教材学术批评和教材改革

     一年多来有关中学历史教材的学术批评,对于新一轮历史教学和教育改革无疑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无论从教材改革、学术批评、舆论监督、教材编写机制等方面来说,它的作用都是值得肯定的。]这场讨论首先是由基层的广大中学教师提出、大学教师参加引起的,因而也就更加引人注目。教材问题涉及教材内容质量与教材的编写和监督机制等方面。

 

    一场新的教材改革需要对于教材内容、观点和方法进行充分的讨论,也就是说需要围绕教材内容、观点和方法以至教材机制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教材学术批评的深度和广度将制约着教材改革的进程。教材改革的进程应该伴随着教材学术批评的推进,如果没有对于教材的学术批评也就大大减弱了群众性参与教材改革的程度,因为直接参与课程教材标准和教材的编写、直接参与审读和修订教材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而广大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参与评论则是推进教材改革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在教材领域开展学术批评的习惯,即使现行有数的几家中学历史的专业杂志除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外,也很少开辟学术批评的专栏,有也则往往形成一边倒局面而难以形成坦诚的相互交锋。正因为这样,一旦出现对于教材学术批评的情况,受批评一方就容易采取“围剿”学术批评者的做法。既然是学术批评,我们只能采取引导的做法而不能因噎废食、叶公好龙,甚至采取不适当的行政干预进行封杀等不妥做法。

 

    对于现行教材和教材机制的讨论本应认真深入地进行。但是由于出版方断然否认教材“硬伤”的事实而使学术批评不得不集中在有无“硬伤”和对学术批评的态度上,教材内容和方法、机制等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未能深入地进行下去。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因为从19996月中旬中共中央颁布决定以来,在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学领域还没有就某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然而时不待我,新一轮教材改革迫在眉睫。]所以,目前新一轮教材改革,实际上是在对教材的全面评估缺乏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遗憾不得不影响到教材改革的深入展开。同时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教材编写的时间表规定得过于紧促,常说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不能对于课程标准和新一轮教材试用本有着过高的期望值。

 

    [好在据说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试验教材只是严格限制在局部地区进行试验,并且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另一方面人教社的原有教材也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修订,从而确保了教材质量不至于由于加大改革力度而受到影响。]

 

     . 关于教材质量和教育质量

教材是特殊产品,教材的质量关系教育改革的成果和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材改革和考试改革是两个关键性的环节。 教材的编写质量,首先从亿万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它会影响到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真知的掌握,正确学风及文风的培育,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从政治上说,教材的内容涉及对于“国情”“球情”、国家关系、民族关系、内政外交的正确阐述和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再次从基础教育来说,会影响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工程质量。复次,从高等教育来说,会影响各类人才的选拔和高等教育的预期质量。教材是不能出错的,教材出错是不应该的,即使教材有一处出错也是不应该的,何况出了大大超出新闻出版署的法定规定的差错,那是不能允许的。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更应倾其全力确保精品信誉,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

 

     三.关于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就教材或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来说,主要涉及教材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教材内容在价值观功能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涉及处理知识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我以为教材的求实和科学精神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和教材的思想性、政治性相一致的。设想如果偏离甚至不顾历史真实和科学精神,刻意渲染某些观点,则将会动摇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立论基础,也就可能导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也就谈不上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历来倡导的实事求是学风。历史教材必须尊重和维护历史真实,这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基本要求,历史教材离开了对客观历史真实的尊重和维护,也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精神。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本的“本本”把坚持历史真实性放在第一位是尤为重要的。年青人正处于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如果在年轻中学生的思想上得出历史教材和史实不符又不及时纠正的观念,进而形成教材不可信的看法甚至产生信仰上的怀疑,那时很危险的。这正说明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尊重客观事实的重要。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突出反映在教材的史论关系处理上,我们应当强调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而不要以论带史、以论代史,把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变成了僵硬的理论概念阐述。

 

    四.关于教材基本知识和创新思维培育

这涉及传授基本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以为中学历史教材要十分重视传授昨天和今天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历史知识,同时还要通过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和掌握分析、鉴别、判断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适应新世纪需求的创新人才。 [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本知识的掌握,它包括在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进程中学习、理解、初步鉴别和运用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会阅读、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讨论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了解“是什么”,而且教会学生会思考“为什么”。不仅引导学生了解对于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见解,而且要帮助学生初步学习进行历史评论的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演进,中外历史的知识点是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更好地适应面向21世纪需要的。[这种知识更新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是很经常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适应历史观的变化不断扩大有关社会、文化史、科技史方面的历史知识点。而]过去我们在这些方面注意的是很不够的。

 

     第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涉及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在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涉及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引导学生改进学习历史的方法。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探索历史奥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追求历史真实、维护史实、以至收集我们身边的历史的积极性,扭转以往“上课念教材、下课看教材、考试背教材,考完忘教材”的局面。

 

     五.关于尊重史实和学术争鸣

大量教学实践说明,只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恰如其分地在中学阶段引入不同学术见解是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在改革开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世纪的今天,让学生在比较不同学术见解中思考和成长,比只接受和灌输的一种学术见解要强得多。[在如何引入不同学术见解的问题上,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这方面以世界现代史部分为例,我个人感觉现行上海版中学历史教材比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材要好些。 ]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第一,初步培养中学生的学术争鸣能力既是为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学生发展奠基性的需要。也是适应高等学校深造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又是进入社会应对复杂现代化社会及世界形势急剧变化的需要,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在历史课程的知识点中存在不少尚无定论的学术争议问题,这些问题向学生作必要的介绍和指导,对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的不同见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有利的。同时对于一些虽然已经基本定论,但是仍有不同看法或某些方面尚待探索的历史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做必要的介绍和评论也是必要的。

 

     第三,从根本上说,真理越辩越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是在争鸣中发展的。百家争鸣是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只能灌输一种见解,不能贯彻百家争鸣看法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缺乏信心的表现。

 

    六.关于维护教材权威和开展学术批评

    在检验历史教材的是非、真伪、对错的根本标准上,只能是实践。各种各样的“本本”、“权威人士”言论和“指示”固然应当重视,但是[归根结底,]所有这些都是要受到社会实践反复检验的。[我们要]尊重教材权威,但是绝不能神化教材,迷信教材,[认为教材不能讨论,有错误不许批评,把教材当作神化了的“本本”供起来,搞起“本本主义”来,甚至把开展对于教材的学术批评看作“刻意炒作”和“搞乱意识形态”,要“保卫教材”,]那种只许说好不许批评的作风,实在不是我们党所倡导的。

 

    教材质量的提高需要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全社会的关心。中学教材的服务和使用对象是广大的中学教师和学生,他们对教材最有发言权。教师和学生本应有权选择自己满意的教材,更应有对于教材使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于教材质量的群众性监督是保障教材高质量的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教材建设面向广大群众、服务广大群众的具体体现。[不仅现行教材如此,即使对于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同样如此。]如果只在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编写前,召开座谈会层层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一旦颁布出版就定于一尊不准批评,谁要是批评了就是不仅对对出版社不敬,[而且扣上]对教育部门主管甚至更大人物不敬[的帽子,这等于是说学术批评是有时间限制的,不是贯穿始终的。]这显然是错误的。

 

    [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质疑教材编写中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材质量,理应当鼓励和赞扬。出版社方面对于来自教学和研究第一线教师的意见应当认真研究,及时改进。现在最可怕的还不是教材出了错,而是坚持不改并且不准批评,甚至动用各种关系网进行保护。教材编审单位和主管部门本应把对上级领导负责和对教材使用师生负责统一起来、对上级领导态度和对群众态度一个样。现在倒好,人们显然感受到双重态度的存在,实在不是滋味。本来上级领导对教材的关心,理应推动出版方更加重视教材的质量,容不得出版方丝毫的自满,到处张扬,怎能把上级领导的关心拿来作为拒绝批评和为教材出错辩解的挡箭牌呢。][开展教材内容和编写的学术讨论不仅关系教学民主,而且关系教材质量。此外从教材改革的角度来说改革开放时代的教材需要体现教材的开放精神。应当在开放式教材改革过程之中始终伴随着开放式的学术批评。以学术批评来推动教材的改革全过程。]

 

    开展学术批评需要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特别是防止粗暴的行政干预。防止那些经济利益驱动因素、关系网因素、政治化因素、单位和地方保护因素对教材学术批评的干扰。

 

   七.关于教材独占垄断和引入竞争机制

现行教材在一些问题上多年出错又得不到及时纠正,说明了教材的编写、审订、纠错和监督机制存在问题,健全和改革教材编写、审订、纠错、监督机制势在必行。[笔者在“130例”一文中提出:“编著一本高质量的高级中学世界历史课本,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有各个方面的参与,并且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改变实际上独此一家的局面。” ]20001026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中,我针对教材“独家垄断”、“自己编,自己销,而且自己做广告”的现象,主张“要改革教材编写的机制”,“引入竞争机制。”200011月,我在一篇文章中,再次强调上述见解,主张:“认真制订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的课程标准,通过招标等方式组织编写适应不同需求的‘多本’,逐步形成‘一标多本’相互竞争不断推进教材质量提高的良性机制。高质量教材靠一两家出版社‘自产自销’的局面应当逐步改变。”

 

[在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争议中,不少教师学者都指出了现行教材垄断编写和出版发行的弊端。显然,目前教材竞争机制和教材“一纲多本”并未真正形成,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

 

    第一,坚持教材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垄断教材编写出版尤其是独占垄断并非是必然相连的。这点在深化国营企业的改革中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提供了借鉴。问题在于在涉及教材编写等文化教育精神产品领域,人们往往还有很多犹豫,这说明在这方面改革还相当的“滞后”。

 

    第二,目前教材独占垄断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显露出来。不仅是由于它影响了教材质量的提高,而且由于教材过于单一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客观地说靠一家出版社的力量也难以承担这样繁重的任务。我们注意到高等教育教材竞争机制的引入,已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们对于编辑室自行编著高校教材很有自知之明,这一点值得担负基础教育教材任务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们认真借鉴。[真正懂得编中学教材比编大学教材还难的道理,就不该对于一家出版社垄断教材编写和出版,甚至对改变自产、自销,运动员和裁判员一身二任现象不以为然了。]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用权力来保护教材的独占垄断会滋长弊端丛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和教材出版部门在经济上脱钩。[设想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和教材出版部门在经济上有着过于密切的经济联系,则难逃地方保护、单位保护的干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是不是和这种现象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呢。]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公平的竞争现象,是应当避免的。

 

    . 关于教材编审和纠错监督机制

教材改革不仅涉及教材内容、能力和价值导向,而且涉及关于教材的编写机制改革。我以为教部主管部门应通过招标方式组织大学专家、中学一线有经验教师、专业出版社专家,会同制定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的中学各科教材的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征集编著一本和多部高质量的中学教材的编写组,编写组实行主编负责制。编写教材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由包括大学专家教授、中学第一线有经验教师、以至出版社专业编辑各个方面的参与,]实行优势互补。 教材的出版应实行公开竞标,由符合教材出版条件的出版社组织出版。其中不仅确保优质,而且做到价廉。教材出版单位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里还涉及改革现行教材审定机制;建立良性的纠错机制;强化舆论监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和酝酿制定教材编写的法规,使教材编写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等问题[,限于时间需要另外展开说明] 

 

    . 关于教材编写机制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

[诚如中央有关高层领导所指出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要抓住教材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两个环节。试想即使教材编写和出版发行引入了竞争机制,打破了独家垄断,而高校选拔考试的“指挥棒”依然将出版社独家垄断的教材作为考试唯一依据,仍然不可能真正打破对教材的垄断[,因为高考选拔时还得唯独家垄断教材是从。 如若不信请看人教社1992年版1996年第5次印刷的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课本说明中明确写明:“本教科书的有些内容为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一家出版社的教材能够规定考试时哪些该考,哪些不该考,也确实够风光的了。后来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高考前发布《考试说明》取消了出版社规定考试范围的权利,但是如果高考命题越过人教社教材内容一步则肯定会状告教育部的。]可见培养创新人才、培育一个课程标准多元教材的竞争机制同时需要解决高考选拔的改革难题。[这个问题需要专门展开论述,不属于本次讲演范围,这里从略了。]

 

(二)

    正在展开的新一轮教材改革为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面临难得的机遇

   [这种难得机遇突出反映在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面对新一轮教学和教材改革,提出了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和拓展教学方法的要求。面对这一要求广大年轻教师、中老年教师是站在的同一个起跑线上的。[还在两年前的]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素质的需要。”[不说别的,单说,两年来]如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着力在更新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和拓展教学方法下功夫,是会有许多可以抓住的机遇的。问题在于我们往往说的多、观望的多,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做起来才是。

 

    [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重要的主要不是生理年龄而是重在心理年龄的影响。那些心理年龄年轻化的教师在改革大潮中占有相对优势。这是因为对他(她)们来说改革障碍相对较小些,接受新生事物相对较快些,运用现代化手段相对困难较小些。但是如果我们在主观上不下大力气改变“滞后”于改革形势的状况,那么即使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同样也难以跟上改革步伐的。]

 

    第二,新一轮教学改革为充分施展教师的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由于知识结构的加快更新,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知识结构的束缚,大大开拓了教师的知识领域,为教师扬长补短,发挥专长提供了有利机遇。那种用多年不变的“一桶水”来对付课堂上“一杯水”的状况已经被打破,那些流水不腐、知识不断更新的教师将有更多的机会来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由于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在教师主导作用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观念的更新,这就十分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方法的特长,从而引发教学方法的大变革。[人们不再满足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而是呈现万紫千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这方面运用网络软件和掌握英语的教师显然有着更多的机会。]教材一标(一个课程标准)多元(多种教材)推动了教师重视不断自身的学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了知识积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教师来说学术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教学方法的改进也越来越迫切。在一标多元的竞争机制下,无疑为广大教师拓卡宽了视野。]

 

    第三,教材编写垄断机制的被打破为有经验的中学教师参加编写新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提供了献艺的大舞台。在教材独家垄断编写、出版和发行的机制下,广大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和教材编写几乎无缘,[而有的刚出校门没有教学经验的编辑却的有可能掌握了教材编写的大权。]新一轮教材改革开始触及打破教材垄断机制这个难题,它不仅涉及体制改革的转换,而且关系经济利益的驱动,因此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也更大,争议也更为激烈。而教材编写垄断机制的被打破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生产力的解放。可以说它为教材编写和出版上人人平等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机遇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回。

 

    第四,新一轮教材改革为教师培育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培育新人以往教师创新的余地很小,[有人坦言,最不“民主”、最不“自由”的领域恐怕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我们不来评论这种说法是否言过其实。但是某些现象确实存在:作为学校以学为主是不可动摇的。学校的教学主要靠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来自各级行政部门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其中有的是必要的、有的是多余的、有的简直是瞎指挥。怎样培养新人需要因人、因地制宜,怎能按照一个模式来套、来评。]现在强调以人为本无疑为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营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二.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种严峻的挑战集中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更新面临的挑战

    新一轮的教学和教材改革首先需要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这里说的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存在着中央所指出的“相对滞后”的现实,要立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行教材中的深层次问题要从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滞后”状况来解决。[如果我们]对于三个面向没有深刻了解和跟踪,对于当今世界和我国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新发展、新变化没有更多的了解,没有教育和教学的创造性实践,那么就难以理解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的紧迫。[如果满足于出版方某些人宣称要坚持的那种“宁可滞后或保守”的观念,我们的教学和教材能够保证高质量,能够满足三个面向的需要吗?]

 

    这里以出版社过分强调教材的“稳定性”为例,按照出版社的说法“一套中学教科书一旦成型以后,一般都要保持一段时间稳定使用期,也就是说,在开始使用之后的数年内不做太大的调整”(任史识文)。1996年版的《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下册最新写到90年代初,但是2001年仍然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其中对于苏联解体后的变化没有叙述,对于美日经济实力对比的阐述与实际情况也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教师理所当然地需要对于教材中已经不能适应新情况的阐述做出必要的更正。同时作为教材出版方需要对于教材进行及时的“微调”,而不能以“稳定性”为由不作必要的调整。[否则,即使一部全新编写的教材,经过几年的折腾,到了学生手里也就显得落伍了。我们能够让学生一直读那些“滞后”的“稳定”教材心里好受吗?这是正常现象不能改变的吗?]这里明显地涉及编写教材观念更新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们在谈到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地位,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活生生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我们不解决好三个面向问题,不准确阐述四个如何认识问题,难道是坚持了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了吗?如果我们的某些教育和教学观念以及学术思想和时代相距甚远,还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并且反过来给别人扣上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帽子,看来实在需要重读邓小平文选和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精神了。]

 

     第二,知识结构更新面临的挑战这个问题,向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使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同样如此,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为例,无论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专业课程设置的“八大块”模式,还是80年代以来的历史专业课程设置的“专门组课程”模式,或者近些年新修订的本科生教学计划,都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的某些缺陷。]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首先,需要更加重视历史的整体和整体史学的学习和研究。我在《20世纪资本主义的整体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一文中以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研究为例,说明了重视整体研究的必要。强调整体研究是完整准确地定位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当代世界多样化统一发展进程的需要、也是整体史学发展的需要。我提到我们历史教学和研究在理论上的滞后,方法上的单一,研究领域的薄弱,是与整体研究的思路的缺乏和方法上的缺陷是分不开的。 而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的史学发展趋势已经显示:更加重视整体性的动态研究,更加重视从单线到多线的综合研究;更加重视环境和条件的研究;更加重视定量分析;更加重视底层史学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更新是明显的。

 

    其次,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史和社会史学的研究,[这一点对于浙江地区的中学教师来说是深有感触的,因为浙江地区试用浙江版的社会课程教材已经不止一年了,参加全国高考综合考试也不止一年,既尝到一些甜头,也吃到不少苦头,有着更多的发言权]。据说新一轮改革不仅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将会加大涉及社会史和社会史学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将出台崭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虽然我们目前尚不清楚该课程标准和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新教材的具体内容,但是仅仅新开设的这门课程本身,就足以显示社会问题和社会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

 

    传统历史教材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材,是很少涉及社会问题的。如果从更新历史观念或者说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说,则需要十分重视扩展我们阐述历史的内容,即将社会问题纳入历史的叙述范围之内。[何况开设历史与社会课程更自不待言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充实我们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史知识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再说,为了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要更加重视20世纪现实问题和跟踪21世纪面临新问题的研究。要把历史研究、理论探索和现状跟踪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可以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即使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但是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编写的时间差,向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根据新情况、新进展、新问题进行新教学的挑战。]在这个方面不断学习进取的教师将能较快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还有,围绕教材基本知识点,我们还需要不断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这方面如果我们下力气做好了,比每年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要主动得多。我们要以不断拓宽知识面的“不变”应每年高考和各类高考的“万变”。]

 

    第三,教学方法变革面临的挑战

    首先,新一轮教材改革突显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变革的严峻挑战。[我们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记”不重视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历史课讲“活”、让学生学“活”,改变那种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当然该记住的重要历史事件仍然是必需的,但是需要更加重视理解记忆,而不是光靠死记硬背。]

 

     其次,新一轮教材改革提出了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严峻挑战,这里尤其提出了教师要加快学会使用以致制作多媒体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和发达国家例如美国中学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信息时代或者说网络经济时代,我们仅仅依靠教师讲授教材是不够,还得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功能。[如果我们的教师自己不会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不仅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和得出自己的正确判断[,而且还很可能落伍于已经熟练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某些学生,这样可能出现教师在某个历史问题上不如学生知道得多,教师要向学生学习的现象]

 

     还有,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挑战。我们习惯于过分依靠课堂教学、过分依靠教师讲授、过分依靠书本提供的信息。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和运用社会读物和看待新闻媒体传播的历史信息,往往没有把教材提供的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本身更多地了解社会知识和新闻媒体的历史信息。 [从解读式的灌输教学法到求索式的启发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独立多维思考能力,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多方面的创新。] 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教学的丰富资源,在这方面既大有作为又提出挑战,首先要求教师了解这些教学资源,其次要求教师善于运用这些教学资源。考试始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把素质教育和考试对立起来,甚至否定考试是错误的。我们进入社会无时无刻不面对考核,问题在于如何考核,在于对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第四,教学改革和教育市场竞争风险的挑战

    首先,教材改革是有一定风险的。在教材改革的试验过程中是要付出代价的。[以为一帆风顺而不付出一定代价是不切实际的。] 人们从90年代以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中的艰辛已经深切感受到这一点。[有老师说,加大改革力度的历史课程“吃了亏”,而保持“稳定”的课程则“沾了光”。尤其如果把高考成绩和教师待遇相联系,那就掺入了经济利益因素使得改革有点变了味。新的教材改革同样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 因为新的教材需要经过多次试验修改的过程,而同时推行的或者说占有重要比重的依然是使用旧有的经过一定修改的教材。人们无法估量高考对教材改革带来的影响,因为这取决于教材改革和考试改革的互动。[我们无法估量对于试用新教材的教师来说,他们的经济效益是“吃了亏”呢还是“沾了光”。]

 

     其次,教材市场也是有一定风险的。以为新教材一定能够轻而易举地占领市场份额,这是一种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定式,除非运用强力的行政干预,否则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法则。而教材质量和教材市场并不是一回事,一份好的教材,没有好的营销战略也是难以打开市场的。[尤其在当今出版市场严重失范、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规范教材出版市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再次,选择教授那种课程本身就有风险。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推行,可能历史和社会课程应运而生,这门课程能否站稳脚跟有待教学实践来证明。这门课程对于所有教师来说无疑新的挑战。[因为目前的几乎所有师范大学历史系或社会系里都没有这门课程,即使参与制订这门课程标准的专家们大概也没有从事这门课程的时间经验。所以]一切都是新的试验,都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以为没有风险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选择历史课程还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来说,也许教师本身还没有决策权,因为决定本地区学校采用那类课程显然是由行政主管部门拍版的。一旦决定采用这一课程,并且某位教师光荣地承担起试验任务,他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复次,即使确定了所讲的课程,选择该课程的哪一种教材依然是一种挑战。因为在“

一标多本”下,同一课程标准可能有几种各具特色版本的课本,教师的选择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教师面对多元化教材需要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判断。]

 

    [以上说的都是本人的一种估计,课程标准尚未正式推出,教材也在编写过程之中,即使开始了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也还要不断完善和修订。所以实际运行的情况和我所估量可能会很不相同。但是多元化选择的方向作为人们期盼的努力方向是无疑的。]

              

     第五,历史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地位面临的严重挑战

     近些年来,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呈现不断受到削弱的态势。从基础教育课程来安排来看,在课时安排等方面,历史课程从各科并举转向始终处于副科的配角地位。由高考选拔考试来看,从各科并重转向主课和副科有别,从三门主课加X的副科之一,到三门主课加综合课之一。就历史科目来来说,世界史受到严重削弱,有的地方将世界史安排为选修,为了“应试”干脆放弃了基础历史教育阶段必修的规定。这种只顾“国情”不顾“球情”,只顾“应试”不顾素质的状况,是和三个面向的需求极不相称的,是违背中央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精神的。[在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大概历史教学已经被削弱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了,中学历史教师在学校不受重视时有存在,在某些学校历史教师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与之相连的是中学历史教师的经济收入也相应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里涉及怎样处理历史基本知识的问题。面对祖国历史极其丰富的知识内容,面对适应新世纪全球化的挑战,需要加强对于世界历史的了解。[我们不应该削弱历史课程,变得少而又少,“精”而又“精”,造成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缺乏历史知识的严重状况。] 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民族,一个对于历史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十分危险和可悲的。

 

   [我在不少场合谈到世界现代和当代史教学在今天基础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现在有必要再次强调这个问题。我以为至少有下面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它有助于人们认清世界现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坚信通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与资本主义和平竞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例如世界现代历史的进程体现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及政治民主化进程, 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 没有必要国家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以及由一种社会制度大幅度转轨为另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弊多利少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既总结了国人的经验和教训, 也借鉴了东南西北世界各国的经验, 使我们的坚定信念具有中外历史经验总结的可靠依据。 ]

 

     第二,它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 当代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政治多极化、当代世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从而加深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树立符合实际的“球情”观, 和建立在对“球情”正确判断基础上的“国情”观。只有对“球情”和“国情”有正确的判断, 才有助于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坚持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对“球情”的判断失误而导致机遇的丧失和落后挨打,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不乏先例的。

 

     第三,它有助于人们立足中华, 放眼世界, 发现和研究我们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增强我们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法制化的时代感、紧迫感; 推动我们有效地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客观地说我们和先进强国的差距不是一代而是几代人的差距, 保持这一清醒头脑, 有助于我们既增强危机感而避免急躁冒进病, 企图一个早晨赶超先进强国。在近现代史上先进人世有过多种强国梦并为之前赴后继, 然而赢得了独立并不注定就成为强国, 靠阶级斗争为纲或唯意志论不能圆强国梦, 靠超前生产生产关系的变革也不能圆强国梦, 只有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紧紧搞好经济建设,把经济搞上去, 才能圆这个强国梦。]

 

    第四,它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国际交往和对外开放, 并有助于利用外部环境和适应外部的变化,争取比较持久的和平环境,充分利用外资、外技、外才, 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四化大业。只谈“国情”不了解“球情”是很难真正做好对外开放的。

   

第五,它还有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清除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精神污染。今天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欧、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精神文化领域的严重挑战。没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历史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离开了对现当代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 就谈不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就谈不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并在和平竞争共处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离开了对当代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坚持改革开放,借鉴各国先进经验,也就成为一句空话;离开了对当代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中华民族难以在21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央领导的多次讲话和指示,强调历史教育在基础阶段极为重要,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又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课以及政治课程、地理课程所无法取代的。试问上述这些教育功能单考数语外课程能够解决问题吗?单靠中国近代和现代史教育能够解决问题吗?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广大中学校长们真正深刻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教育学生真正懂得历史学习的重要也是要费大力气的。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历史知识和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传授给学生更是需要不断探索的。可以说,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要比其他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辛劳。]

 

    [中学历史教师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说明:200141715:15-17:15,笔者在浙江省温州市教科所大楼七楼会议厅为温州地区的数十位高三历史教师就美中关系和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问题作了学术讲演,并回答了教师们提出的问题。200142313:30-17:00,笔者又在浙江奉化市溪口天柱山庄专门就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这一主题向宁波地区上百名高三历史教师作学术讲演,并回答了教师们提出的问题。这里根据广大中学教师的要求通过学术批评网全文发表演讲内容的整理稿,和讲演内容相比个别处略有增删。 黄安年 2001510]

 

[200214日说明:本文首发于2001510日学术批评网。20011211日,笔者在杭州举办的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硕士学位课程班上,就这一主题向参加学习的近50位中学历史教师学员做了讲解。应广大教师的要求现再次全文发表在《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 读书时空栏目上。 黄安年]

 

 [补充说明:本文[   ]内文字在刊物公开发表时略去,现全文恢复。

《学术批评网》(www.annian.net2002417日网上发布。黄安年]

 

[2002817日说明:重发时分上、下篇]

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2817日重发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4328日再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254.html

上一篇:旧文重温:高校文科系属教研室能不能撤销?
下一篇:旧文重温:学科“整合”与“偏瘫”现象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