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问红姑苏情—记王湜华父子与俞平伯的红楼缘
推荐张胜利文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1月8日发布(第20571篇)
张胜利《诗书问红姑苏情——记王湜华父子与俞平伯的红楼缘》发表在《问红》2018年12月冬季号(总第17期间)第59-65页。感谢张胜利女士汇寄信。
******************************
诗书问红姑苏情
——记王湜华父子与俞平伯的红楼缘
张胜利
2018年7月30日,忽然收到胡文彬先生的一条微信:“王湜华先生于今日下午仙逝!”同时附有王湜华先生消瘦的遗容照片。面对如此突然的噩耗,我一时愕然、茫然,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我与王湜华先生的来往始于拙著《魂系红楼——女性研红的先行者王佩璋》的撰写过程中。因王佩璋的红学成就与其恩师俞平伯先生密不可分,故需全面搜集有关俞平伯红学方面的资料。而王湜华先生是撰写俞平伯生平专著最多的一位学者,特别是《红学才子俞平伯》《俞平伯的后半生》两部专著,对俞平伯先生的红学生涯给予了全面客观的记载与评价,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红学史资料。同时王湜华先生在《王伯祥传》《音谷谈往录》等书中辟有俞老的专章、专节;还在《红楼梦学刊》《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多篇记叙、访问、怀念俞老的专文;并将俞平伯的“读《红楼梦》随笔”系列文章编著为《红楼心解》单独出版。可以说研究俞平伯的红学成就以及相关的当代红学史是绕不开王湜华先生多年的辛勤著述的。
“姑苏五老”诗书源
王湜华先生虽以研红为本职工作,却并不在文学所供职。追述他与俞平老的红学缘,还要从其父王伯祥老先生与俞平伯先生半个多世纪的渊源深厚的诗书金石之交谈起。王伯祥与俞平伯分别于1890年和1900年出生在苏州城内,与章元善、顾颉刚、叶圣陶同为著名的“姑苏五老”,五人中王居长、俞居末。
王湜华先生在《音谷谈往录》一书中有“俞平伯”专节:“平伯仁丈与家父订交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早于我出生约十五年”。贯穿二老大半生交往的首推著文与出书。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于北京成立,“姑苏五老”之一叶圣陶亦为发起人,王伯祥与俞平伯均加入,始为“五老”文学创作之开端。1923年3月由郑振铎、叶圣陶、顾颉刚、沈雁冰等著名文人在上海组织民间同人书店“朴社”,出版其社员的著述。时王伯祥任书记,而俞平伯则自始至终为骨干:其校点的《浮生六记》在“朴社”的畅销书中仅次于顾颉刚的《古史辨》第一辑。期间王、俞两家比邻而居,交往紧密。在伯祥老就职开明书店时期,俞老的大部分著作均由开明出版。如《杂拌儿》《燕知草》《读词偶得》《清真词释》等等;并由伯祥老代赠上海诸友。
王伯祥先生1921至1923的两年间曾任北大预科国文讲师;俞平伯先生则自1925年起先后于燕京、清华、北大等校任教,居东城老君堂。1950年,伯祥老自上海举家迁京就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居东城小雅宝胡同,与俞平老宅邸相近;时幼子湜华又进北大读书,由是两家来往愈加厚密。1952年9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始组建,所长郑振铎诚邀老友王伯祥、钱钟书、孙楷第、俞平伯等入所。自此俞、王二老同在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共事,直至退休终老。二老几十年的交谊中,最多的是诗书文章的切磋与学术研究的互励。伯祥老故去后两家的交往主要落在王湜华身上,他与俞平老的通信与往来则以他的所长书画篆刻与研红为主了,仅印章就为俞平老刻过数枚。俞平老仙逝前后,王湜华蒐集俞家四代印章百余方为《德清俞氏四世印汇》,先后征得叶圣陶、启功、吴小如等大家的题跋。2001年《俞平伯的后半生》出版时,王湜华以《德清俞氏印赏》为题将印谱附印于卷首。
患难时刻慰真情
任职文学所后,伯祥老的研究任务是选注《史记选》;俞平老则是整理校勘《红楼梦》。二老在新中国第一个文学研究机构中全面发挥着自己的专业水平,一心为新中国的文化尽力。俞平老的《红楼梦研究》于1952年9月出版后连印数版;1954年12月又出版《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伯祥老的《史记选》自1950年开始着手,至1954年亦颇具规模。岂料1954年10月一场波及全国的“批俞批胡”《红楼梦》大讨论运动平地而起。处于运动中心的现实“活靶子”俞平伯猝不及防,面对数不清的批判与检讨自顾不暇,一时间故交零落,门可罗雀,只有老友王伯祥、顾颉刚等寥寥数人可慰心情。如俞平伯 1954年11月写给诗词大家龙榆生的信中说:“弟研究红楼,其结论未必全谬,但确系旧的一套,所谓唯心观点。本意欲先恢复曹氏存本之真相,然后徐图批判,却忘了面对人民,配合政治,以致引起轩然大波,良非始料所及,倾已得初步反省”。
可就在运动的高潮时期,1954年11月上旬立冬前后的一天,俞平伯家中迎来了难得的一位客人——故交王伯祥。伯祥老特地登门看望落寞中的俞平老,并约他一同出外散心。二老在初冬的暖阳下徜徉在幽静的什刹海,观菊谈心;又在烤肉季楼上小酌。为此俞平老作诗两首纪之并书赠伯祥老:
交游寥落似晨星, 过客残晖又凤城。
借得临河楼小坐, 悠然尊酒慰平生。
门巷萧萧落叶深, 跫然客至快披襟。
凡情何似秋云暖, 珍重寒天日幕心。
诗前并序:“容庵吾兄惠顾荒斋, 遂偕游海子看菊,步至银锭桥, 兼承市楼招饮, 燔炙犹毡酪遗风, 归后偶占俚句, 即录似吟教。 甲午立冬后一日, 弟平生识于京华”。“容庵”是伯祥老的别号之一,俞平老在书札中常以“容翁”称呼伯祥老。
据王湜华回忆:“这幅字写在一张黄色带木刻水印紫红梅花边框的旧笺上, 底色套印的是浅绿色的木刻山水, 极为别致, 当是俞家旧藏的讲究笺纸。俞老的下款仅用“ 平生”二字, 小序下铃的是朱白合璧“ 俞平伯”三字印, 末尾却打了方许静庵刻的“ 知吾平生” 四字白文印。这样的落款与用印, 俞老只有在极为知己的挚友间才这样用, 同时也可看出当时心境不佳之一斑。”
鱼雁往还续红缘
二老在通信中除了交流诗书画印,亦不时涉及《红楼梦》。如:1953年6月8日俞平伯致王伯祥的信中“尊斋承为代检《清史稿》,关于《石头记》著作时间问题一文顷亦已写出,……一并奉呈台览。此稿于阅后祈转西谛兄并嘱伊看后仍送还弟为托”。信中提到的“《石头记》著作时间问题”俞平伯已写出论文《红楼梦的著作年代》,连载于《新民晚刊》1953年10月中旬。文中纠正了《红楼梦辨》关于写作年代的一些错误;引用了《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中的史料。俞平老在信中还委托伯祥老将文章转给郑振铎过目。
《红楼梦》大批判运动过后,俞平老曾一度改研唐诗,将近十年很少公开发表红学文章。1962、63年文化部发起纪念曹雪芹诞辰200周年,俞平伯重新捡起了红学,写出了近3万字的长篇论文《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发表于《文学评论》1963年8月第四期。这是俞平老红学著述中重要的《红楼梦》人物论,观点明确,论述精当。在给伯祥老的信中俞平老相告:“弟近仍在写关于红楼文字,难屏绮语,徒缠尘网,亦可笑也”。寥寥数语,向老友倾诉了当时对于红学的矛盾复杂的、欲罢不能的心情。
文革开始后,二老身心俱疲,通信一度中断,此后即由王湜华奔波于两家之间,捎书带信,再续红缘。1972年二老恢复通信后俞平伯第一封信就说:“湜华携来手教雒诵为慰,弥以尊恙萦怀”。第二封说:“湜华惠临欣快”。在给伯祥老的最后一封信中还说:“前者刘君梁孟及湜华贤阮均来问疾,情谊殷勤,至为感纫”。
1975年是二老非常不幸的一年。10月1日俞平伯应周总理邀请于人大会堂出席国庆招待会;次日赴王伯祥家看望并详述招待会盛况。岂料不久突患脑血栓偏瘫。就在这年12月30日王伯祥却永远离开了老友。俞平老次日即为老友撰写了挽联:
记当年沪渎初逢,久荷深衷怜弱棣;
喜晚节京华再叙, 忍教残岁失耆英。
俞平老直至故去前仍与王湜华保持着鱼雁往来,信中直称“世兄”“世侄”“贤阮”“湜华兄”;而王湜华则始终称俞平老为“平伯丈”。
1976年王湜华由外文局正式调入红楼梦研究所,时俞平伯仍然在文学所做红学研究,由此王湜华与俞平伯的红学交往愈加频繁。1979年红研所筹备出版《红楼梦学刊》时,拟聘请俞平老担任编委或顾问。所里深知湜华先生与俞平老的关系,安排他亲自敦请俞平老出山。岂料俞平伯不但拒绝出任编委,连顾问的虚衔也不接受。经王湜华往返多次、再三商议,俞平老终于同意出席学刊编委会成立大会。1979年5月20日,由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贺敬之主持成立大会,王湜华由所里委派车接俞平伯、顾颉刚二位老红学家到会。这是俞平老20多年后重新出现在公开的红学会议上,此后这种机会更加罕有了。面对如此难逢的盛会,忙坏了新闻记者与相关人士。留下的照片中有两幅特别具有历史意义:一幅是俞平老走向会场时李希凡、蓝翎抢步上前搀扶的镜头;一幅是李、蓝二位向俞平老敬酒的镜头。第二幅次日即被刊登于香港的报刊,对此王湜华事后一直心存忐忑,生怕俞平老有“被诓骗”的感觉。
亦论亦述研红路
王湜华先生在接续二老的诗书红缘的同时,个人的红学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成果,其早期论文多与他的爱好特长——词曲书画相关。如:《永忠画像扇面简介》、《论〈红楼梦〉中的楹联》、《论<红楼梦>与昆曲》、《论曹雪芹与汤显祖》等文。后期则以俞平伯及其他红学家的研究成果述评为主,如:《谊长逾半纪 情重若弟兄——谈俞平伯先生与王伯祥先生的友谊》、《国庆四十周年访俞老》、《略述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略述俞平伯的家世与前半生》、《读<乐知儿语说红楼〉的肤浅体会》以及《严谨治学 勇于修正----赞顾颉刚先生的治学风尚》、《漱石论梦 含英咀华----冯其庸<漱石集>读后感》、《元白翁千古》等文。同时对《红楼梦》的思想渊源、诗词风格、园林艺术亦有独到的见解。这些红学论文不仅涵盖了王湜华的红学理念与观点,还披露了不少有关俞平伯与《红楼梦》的珍贵史料。
王湜华先生最重要的红学成果还应首推《俞平伯的后半生》和《红学才子俞平伯》,这两部红学专著在当代红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至今为止仍然是论述俞平伯研红生平的唯一的两部专著,为研究当代红学史与新红学发展历程的必备文献;也是研究俞平伯红学体系的重要资料书。
俞平伯先生的入门弟子吴小如先生在王湜华汇集整理的《德清俞氏四世印汇》题记中曰:“湜华与平伯师有世谊,莎(吴先生曾自号莎翁——笔者注)则忝列平师之门。今获观此帙,如对先师之手泽也”,深切地道出了王湜华与“平伯丈”之间多年的往来、红缘与世谊。
哲人其萎,大师不再。“姑苏五老”及其贤哲虽先后离世,但他们以厚重的文化底蕴治学的传统仍余绪未绝。
(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河南新乡红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原红学》执行主编)
照片 9张拍自该文
1,
2,
3,
4,
5,
6,
7,
8,
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