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G1、G0、G20后时代?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7月21日发布
记得一周前某时事评论员的所谓G5,G2, G7,G20时代的信口开河言犹在耳,如今有出来个什么G1、G0、G20后时代。按照SQP的说法,1991-2000年G1 时代,即美国独霸时代,2000以来是G0 时代,现在是G20后时代,美国指挥不了了,没有八个国家可以指挥了,G20 也统一不了,是G0 了。仅仅一周时间他自己就否定了自己的所谓G5,G2, G7,G20时代论。然而,如果客观全面来观察当今世界各国力量对你来看,这G0时根本站不住,请问如果美国已经不是第一G(尽管并非独霸),为什么那多多国家关注美国,和美国套近乎,不愿得罪美国?甚至和美国结盟?说美国已经衰落,或者已经式微,言之过早。美国是否真的衰落,还要看美国的政策导向,美国是否衰落不是是否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振兴,问题在于美国自己能否和怎样保持世界最强国家地位。
实事求是的说,认为美国独霸时代仅仅限于1991-2000年并不符合事实,苏联解体时间在1991年12月底,严格说1991年还是美苏争斗时期。至少2000-2008年间还没有那个国家能够挑战美国的霸权,2008年以来至今近10年仅仅是表明美国友独霸的“平顶山”开始下滑而已,我们还是慎言美国已经衰落为好。
他还别出心裁提出什么恶实力、软实力、硬实力、阴实力、虚实力等五种实力,并且把硬实力和虚实力相对应,这种随意构建实力框架的哗众取宠的做法令人感到很可笑,本来虚实对应、软硬对应,现在到成了硬实力和虚实力相对应。再说他把虚实力解释为金融实力更是荒唐,尽管金融不同于实体经济,但是笼统将金融说成是虚拟经济并不恰当。美国作为金融霸主地位如今并未根本动摇,依然拥有一票否决权。
*********************
莫把联合国安理会5常看成G5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7月14日发布
某些媒体主持人借口“不代表本台立场”发表一些标新立异的奇谈怪论,例如最近一次的SPDKJ节目中,主持人税什么G集团最早不是G7 ,而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的G5云云。
作为一个从事研究当代世界史和美国史多年学者有必要指出其中的谬误,事关历史的真实。
联合国中的安理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是代表全人类前进方向的国际会议的重要成果联合国宪章的产物,联合国安理会中常任理事会对于安理会的决议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和一致性,采取一票否决制,以维权联合国宪章的权威,这不能解释为是什么G5集团。
至于G7也好,G20也好,只能是一个协商性的论坛,其公报,申明并不具有约束性和法律上的可遵循性。他还称美苏对立时期的两大集团为G2,美中关系是G2关系也不妥当。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66326.html
***********************************88
小议实力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6月25日发布
在世界各国力量对比中,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综合实力是经常使用的概念。硬实力、软实力最早是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后来又提出了巧实力概念,这种“理论”和概念为奥巴马、希拉里所热中,实际上巧实力只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运用方式,并非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总合。综合实力论的观点不止是一种运用方式而是一种整体实力的综合评估,更加接近于实际。因为实际上在使用实力时,不会单独强调某一领域内的实力。
无论是巧实力还是综合实力,都是基于对硬实力、软实力的评估。硬和软是一对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现在有学者(如昨天某电视媒体时事评论员)又提出美国不仅使用巧实力(如印美元),还使用所谓“虚实力”(指发国债)。笔者以为无论美元还是国债都是美国的金融实力,不管人们怎么归类为硬实力、软实力、还是巧实力,都是金融实力的体现,把它归入那一类,并没有实际意义。至于抛出什么“虚实力”则让人感到不知所云,虚和实是相对而言的,既然有虚、实,难道还有什么实实力或真实力?那么多的实力,那么多名词概念,除了忽悠普通老百姓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附相关报道;
*****************
约瑟夫·奈
约瑟夫·奈,生于1937年,1964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后来重回哈佛,曾任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现为该院教授。
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最早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而闻名。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随即成为冷战后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专有名词。在2004年出版的新著《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中,他又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补充。
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近年来,他对中国“软实力”增长较为关注,并于2005年底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一文。
在2009年1月刚刚履新的奥巴马政府中,约瑟夫·奈获提名为美国驻日本大使。他的新概念“巧实力”(SmartPower)也成为奥巴马政府外交战略的主轴。
约瑟夫·奈在1973年与罗伯特·基欧汉合著《权利与相互依赖》,奠定了其新自由主义学派理论代表人的基础。
http://baike.baidu.com/view/1146886.htm
*****************8
约瑟夫·奈最早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并且在不同时期,约瑟夫·奈对“软实力”作出了多种界定。
(1)1990年,在《软实力》一文中约瑟夫·奈提出的界定是:“同化权力(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早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效仿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一权利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
(2)、2002年,在《为何再不能单纯依靠军事力量》一文,他认为软实力就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
(3)、2004年,在《软实力——世界政治制胜之道》一书中,他明确指出软实力的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
(4)2006年,在《软实力再思考》一文中,他将这一概念简单地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
从约瑟夫·奈最早提出的以上“软实力”的概念可以看出,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
巧实力外交欲改变美国 对中国可能产生大影响
CCTV.com 2009年01月20日 14:59 来源:环球时报
“巧实力”如今成了美国的热门词汇,因为即将上任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3日在参议院听证会上13次提到这个词。一时间,美国各界为之轰动。有人称,希拉里此举不过是为了博一个“满堂彩”。但也有分析认为,美国外交最大的问题是“非软即硬”,而美国最主要的几个对手恰恰软硬不吃,“巧实力”的提出具有战略风向标的意义。从历史上看,二战结束后,美国对外基本以简单的遏制战略为主。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就没有形成新的外交大战略。“巧实力”是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外交大战略的延续和发展,它强调恐怖主义并非美国唯一重大威胁。那么,美国是否会重新将战略目光集中到中国身上,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更聪明”的美国?这些都是令人关注的话题。希拉里在听证会的发言中数次提到中国,从立意到行文与美国战略与国际中心(CSIS)2007年出台的“巧实力报告”极其相似。由此可见,只有了解“巧实力”战略的前世今生,才能预见到美国全新战略的发展发向,才能捕捉到中美关系的变化趋势。
“巧实力”———学者、智库、议员、将军“热捧”的新战略
“巧实力”一词最早由安全与和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苏珊尼·诺瑟提出。苏珊尼曾于1999年至2001年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霍尔布鲁克的助理。2004年,苏珊尼在《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巧实力”的论文。文章称,“9·11”事件之后,保守主义者打着自由国际主义的旗号,实行侵略性的单边主义战略,宣称要扩展人权和民主。但是布什政府采取的军事危险政策同他们声称的理念根本不符。“必须实行这样一种外交政策,不仅能更有效地反击恐怖主义,而且能走得更远,通过灵巧地运用各种力量,在一个稳定的盟友、机构和框架中促进美国利益。”
苏珊尼认为“巧实力”战略是威尔逊、罗斯福、杜鲁门和肯尼迪奉行的自由国际主义理论的延伸。由于这一战略的提出切中时弊,为陷于伊拉克苦战的美国提出了全新解决方案,因此迅速得到了美国政界和专家的赞许。2006年1月,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重新思考软实力”的文章,文章称“单独依靠硬实力或软实力都是错误的。将它们有效结合起来可以称作巧实力。”同年,美国战略与国际中心专门成立常设机构“巧实力委员会”,致力于宣传这一理论。参加委员会的有来自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参众议员,有CSIS各战略研究部门学者,有其他智库的专家,还有企业家、非政府组织等等。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约瑟夫·奈担任委员会共同主席。2007年11月,CSIS发表了题为“一个更灵巧、更安全的美国”的最终报告,全面阐释“巧实力”战略。该战略认为,虽然恐怖主义威胁美国和全球安全,但并非全球范围内唯一重大的威胁,美国应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重新对安全观念做出界定。除了恐怖主义,还有很多重大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应对。
“巧实力委员会”长达两年的调研和宣传起到了效果,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支持。兰德公司、“9·11”委员会、美国全球接触中心等智库发表的报告中都相继把“巧实力”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2008年3月,保守主义思想的堡垒卡托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泰德·卡彭特发表著作《巧实力:美国的务实外交政策》,表明保守势力开始向“巧实力”战略低头。“巧实力”战略还得到了美国两党的超党派支持,并在美国军政界产生重要影响。2008年3月,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将军津尼和退役海军上将史密斯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作证,其证词题目就是“巧实力:一个更好、更安全的世界”。两名将军说,他们代表了50多位退役将军,他们前来作证是出于对美国未来和有效领导能力的担心。他们呼吁,下届美国总统应当抓住时机,果断行动,复兴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他们还指出,美国战后不乏“巧实力”政策的痕迹,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政策等都是典范。
“巧实力”战略倡导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福利”
美国著名记者艾瑟利奇近日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题为“软实力如何变得灵巧”。文章称,“巧实力”是在约瑟夫·奈创造的“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前,绝大多数美国政界和学术界人士虽然认同“软实力”概念,但非常“痛恨”那个“软”字,因其听起来软弱不堪,不像个战略名词。美国保守派学者迪索萨称,真正让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感到其文化和信仰根源受到威胁的,正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是以无神论、堕胎、同性恋、个人自由、物质享受为特征的美国生活方式。在极端分子看来,美国正在发动一场针对伊斯兰世界的文化战争,从而激发了其对美国的恐惧和仇恨,加上卡特和克林顿对恐怖主义的“软弱反应”,导致恐怖国家和“基地”等恐怖组织不断壮大。因此有人说,美国在伊斯兰世界推行“软实力”,为“文明冲突”埋下了祸根。
然而,使美国陷入困境的是其外交战略从“过软”直接跳到了“过硬”。2006年5月,约瑟夫·奈发表“拉姆斯菲尔德与巧实力”一文,称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过度重视使用军事力量的硬实力,忽略了软实力;但是,欧洲国家过于重视软实力、忽视硬实力的趋势同样不够正确。朝鲜和塔利班掌权下的阿富汗,根本不吃美国软实力这一套。因此,美国唯有同时构筑软实力与硬实力,才能创造出“巧实力”战略。
“巧实力”战略在软硬之间寻找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平衡。其主张,美国新政府应果断改变以反恐战争为绝对核心的全球战略,为美国未来的全球战略寻找到一个新的支点和主线。而这个支点和主线就是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福利”。也就是说,美国要带头“为各国政府和民众提供那些他们想要获得、但没有美国的帮助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巧实力”战略提出美国要重点发展五大领域:第一是重振传统盟友体系和国际机制的活力,推进各国在重大问题上的战略协调,更好地应对21世纪的挑战。第二是提升外交中的援助发展水平,将美国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愿望统一起来。第三是强化公共外交,通过长期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年轻人的交往获取民心。第四是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并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第五是技术和革新,美国应在全球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并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奥巴马、希拉里深受“巧实力”战略影响
从各种线索来看,奥巴马和希拉里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深受“巧实力”战略影响。美国《国家》杂志称,从奥巴马在初选、大选和选后的演讲来看,可以发现他的外交政策正在演变、发展。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巧妙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从外交、军事到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来维护美国利益。有报道称,奥巴马可能任命约瑟夫·奈出任美国驻日本大使。
克雷格·科恩(Craig Cohen)是CSIS研究及项目部副总裁,也是“巧实力委员会”主任。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希拉里为了显示与布什政府战略上的不同,提出了“巧实力”战略。因为希拉里将作为国务卿领导国务院,国务院以往在人们的眼中没有多少硬实力,所以她提出这种软硬兼施的战略,让人产生国务院能文能武的印象。此外,从政治上来看,“软实力”给人以弱者的感觉,而“巧实力”让人觉得新颖、聪慧。
科恩说,“巧实力”的系统理论出自CSIS,智库总裁何慕理对这一理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何慕理认为,美国的形象和实体在世界上受到损伤和弱化,今天的美国过于依赖军事力量,表明美国不自信、缺乏自尊,尤其体现在伊拉克战争上。在当今世界,军事力量能发挥巨大作用,但不像二战等战争年代那样占统治地位,所以美国需要“巧实力”。对于奥巴马内阁的执政风格,科恩说,切合实际的、以解决问题为重的体系和作风将占上风。现在评价奥巴马内阁还为时尚早,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巧实力”战略并不意味着美国外交向以往的炮舰政策说再见,只是说美国不再将军事作为第一工具和策略。
英国《卫报》在希拉里出席听证会前曾撰文,题目是“希拉里引领美国软实力外交,保守派黯然让步”。文章称,美国外交在冷战结束后一度陷入定位缺失,催生了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解构主义等各种思潮。“9·11”事件促使新保守主义上台,而布什8年的外交失败则可以看作新保守主义的衰亡。如果接受苏珊尼·诺瑟关于“巧实力”与自由国际主义同属一脉的论断,那么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可以看作是新时期下自由主义的回归。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两年前“巧实力”研究项目立项时,目标就是为下届总统服务的。项目发起人阿米蒂奇、约瑟夫·奈都是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前高官和著名战略家,在美国外交界地位很高。因此,此报告出来后,就得到很大的关注,影响非常大。虽有一些反对声音,但该报告对奥巴马政府外交战略影响很深。一是因为项目研究单位美国战略与国际中心是一个超党派、中立的著名智库。二是研究成果采取了许多折中的做法。比如,阿米蒂奇一直主张加强美日同盟,但“巧实力”项目结果则主张中美日三国合作、对话。可见,“巧实力”跳出了一些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主张美国采取一些比较平衡的外交政策。第三,“巧实力”之所以对希拉里主政的美国国务院影响很大,还与其助理国务卿、原CSIS副总裁坎贝尔有关。当初,坎贝尔为希拉里助选,放弃了CSIS的高位,专心构造希拉里成功当选总统后的美国大战略。这个大战略与“巧实力”有许多共同之处。现在希拉里当了国务卿,任命坎贝尔为重要助手,外交政策自然少不了坎贝尔和“巧实力”的影子。
中国应对“巧实力”保持警惕
袁鹏认为,“巧实力”的提出是美国精英考虑历史和现实因素的综合结果。二战结束后,美国对外基本以简单的遏制战略为主,以意识形态划分两大阵营,以遏制苏联为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就没有形成新的大战略。老布什任总统时,虽然提出了“世界新秩序”的理念,但没有等他完整地实施,就败选下台了。克林顿执政后,以拼经济为目标,缺乏明确的外交战略,被众人批评为“没有战略的总统”。小布什曾经雄心勃勃,开启了一定的外交大战略,但是,太过于看重硬实力,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不太符合美国的实力地位,也不适应世界真正的情况。因此,奥巴马政府吸取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希望结合软硬实力的各方优势,缔造全新的美国外交战略。从国际现实看,“巧实力”的提出,也是美国结合了欧洲、中国过去8年成功外交战略的经验,希望以此应对全球新形势。
关于“巧实力”的影响,袁鹏说,“巧实力”并不是要改变美国的实力,而是改变美国的战略方式。实力是美国战略之根。“巧实力”主要是要改变美国片面强调军事力量、单边主义的政策,但并不是放弃美国的军事优势,而是更会侧重于美国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软实力。第二,运用“巧实力”的美国虽然不会追求绝对霸权,但还是希望当“世界领导”,即所谓的“平等中的第一”。在亚洲政策上,“巧实力”政策主张中美日三边互动,共撑亚太格局,呼吁美国尽快从伊拉克撤军,注重美国的国际形象,这些都与民主党一贯的政策主张吻合。
袁鹏认为,“巧实力”思维大的方面是好的,但对于中国来说,也需要有警惕之处。一方面,“巧实力”思维将美日同盟和美中关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服务于美国的不同战略目标。美日同盟服务于美国价值观、东亚安全体系和应对中国崛起;而美中关系则致力于亚洲新秩序。从当前形势看,中美日三边对话会越来越多。这当然有助于中国在东亚和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也有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巧实力”是美国全新战略的开始。美国精英常说,21世纪美国面临全新的挑战,即同时面对非传统安全(如恐怖主义)和传统安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崛起)的挑战。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两者的同时挑战。相比之下,中国崛起的挑战更大。一些美国人则一直批评小布什政府忽视了中国崛起的挑战。由此看来,一旦美国人变得“巧”、变“聪明”了,从短期看对世界和东亚是有利的,但是,长期看,中国不得不学会应对一个“聪明”的美国。▲
参考资料:http://news.cctv.com/world/20090120/107155.s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2206543.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45901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