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馮其庸書畫集》自敍说起
黃安年推薦 黃安年的博客/2017年5月7日發佈
这里推荐阅读的是冯其庸先生2005年出版的《冯其庸书画集》自叙全文。原载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近见网上《馮其庸自敍》传出。既然为《自叙》理应为冯其庸先生所撰,然通篇并未说明《自叙》的原出处,也没有全文刊登《自叙》。经笔者查遍先生的《瓜饭楼丛稿》及所知未收入内的相关文章,找出先生的自叙是为《冯其庸书画集》而撰写的(高海英也提供了线索)。经仔细核对,网传《冯其庸自叙》的起始第一段和最后的倒数二、三、四段,均遗漏了,并非全文,更没有署名落款及撰写时间。网传弘扬先生的学术思想固然值得赞赏,但要符合先生一贯倡导的学术规范才是。
下面的全文中,用蓝色字体标明的是网传遗漏的段落。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先生的自叙是用繁体字撰写的。
予生於民國十二年癸亥除夕前一日(十二月二十九日,西曆已入一九二四年二月三日),屬豬。以舊曆算予今年已八十又三。
予祖居江蘇無錫北鄉之前洲鎮馮巷,世業農。曾祖父秬香公為國學生,未仕。祖父名湘瀛,予未及見。至予父時,家已貧困,饔飧不繼,時有日不得一餐者,予祖母、母親每常向竃而泣也。每年秋荒斷糧,日以南瓜養命,此予書齋曰“瓜飯樓”之由也。予上有兩兄一姐,兩兄皆小學後去錫滬學徒,予姐名素琴,至二十二歲未嫁而病卒。
父名祖懋,字畏三,母顧氏。予父讀書甚少,僅通信劄,而喜書畫,善吹笙,善養蟋蟀,不事耕稼,嗜鴉片,遂至家產蕩盡。予幼時家中惟有祖母、父親、母親、姐及予共五人,孤寒無依,常在饑餓之中。日寇侵華,兩兄皆失業歸來,益增困窘,全由母親操持家計。母親常為甑中無米半夜而泣,此予幼年常經常痛之事也。
予十歲即下地耕作,曆十數年,凡田間農事,如插秧、割稻、翻地、種麥、戽水、擔肥、收割種種,無一不能,故雙手皆結厚繭。左手手指及手背,鐮刀割痕累累,至今尚存,此予當年割稻、割草之遺,亦苦難之印痕也。當年予祖母見予受傷流血,常抱予而哭,予母亦獨自背人飲泣,至今予每一撫摩,輒深黯然!予畜羊十餘頭,日事放牧,或割草以飼。予外祖家畜牛,每至家中斷糧,吾母即遣予至外祖家放牛,以就食外祖家,並為作田間農事。是時,予固一真農民也。
予自幼嗜讀書及書畫金石,不自知其所由也。以家貧,無冊書,皆假之他人以讀,於書畫,惟能暗自摸索而已。予讀高一時,於無錫邂逅得遇老畫家諸健秋先生,先生見予習作,極稱之,以為可教,遂命予入其畫室觀其作畫,並教予曰:“看就是學。”予以是終身不忘。于書法,予自擇歐字,先學《九成宮》《虞恭公》《化度寺》,複及小歐之《泉南生墓誌》等,其後複臨北魏漢隸而上溯《石鼓》,更後則學行草,先臨《聖教序》《蘭亭序》,複及右軍家書,更參以出土之漢晉簡牘。予以為書畫之道,精深奧微,以予之魯鈍,雖窮畢生之力,亦難造極致也。其時,複蒙張潮象、顧欽伯先生教予詩詞,張先生號“雪顛詞客”,以詩詞名於當世。曾評予第一首習作曰:“清快,有詩才!”是時予方十八歲,受吾師之鼓勵,遂更癡迷於詩詞矣!
一九四六年,予考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從唐文治、王蘧常、錢仲聯、錢賓四、顧起潛、朱東潤、馮振心、吳白匋、顧佛影、童書業、王佩琤、張世祿諸先生學,除詩詞外,於學術更有所好。
一九五四年,歲甲午,予虛歲三十二歲,隻身來京,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人文之所薈萃、宿學碩德之所聚也。予於學,得聞郭沫若、唐蘭、胡厚宣、顧頡剛、俞平伯、游國恩、鍾敬文、王利器、張伯駒、夏承燾、季羨林、徐邦達、啟元白、侯仁之、黎澍、李新諸先生之學,於是乃多所仰止而益知其不足矣!惜其時運動不斷,予輒遭批判,其辭曰“白專道路”“個人奮鬥”。至“文化大革命”,予遂被徹底打倒矣。昔張宗子雲:“名心一點,如佛家舍利,雖劫火猛烈,燒之猶不去也。”予豈敢“名心”,惟“學心一點”而已。予少讀玄奘法師傳,遂仰之為師,雖萬劫而不滅求學求真之心也!“文革”後,乃得九遊西域,登昆侖之巔,曆大漠之險,探居延之奇,尋黑城之謎,循絲路之蹤跡,得玄奘之歸路。於是益知學問之杳渺、吾生之有涯也。
于藝,予得於故宮遍觀晉唐宋元名跡,複從周懷民、啟功、許麐廬諸先生游,後複獲交于海上朱屺瞻、劉海粟、謝稚柳、唐雲諸老。初在海上時,曾拜識白蕉先生,得觀摹其書法,而吾師王瑗仲翁,時時以法書見示。予自幼即嗜王右軍書,由是而稍識王書之徑途也。予於1996年丙子離休,時虛歲已七十又四矣,乃得於治學之餘,稍親書畫,時有所作,雖書畫漸進,而益知去古人之遠矣。
近年予益悟臨古之重要,乃潛心臨習五代兩宋名家及清初龔、戴之學。予習古人之作,益悟古人之深,其構圖用筆,皆師造化所得。予遊華山、天山、昆侖諸山,造其巔,探其奇,乃悟五代兩宋北派山水皴法之由來也。要之不遊名山,不知造化之奇,不知古人之深且奧也;不學古人,不知己之不足也!
今年八月十五日,予三上帕米爾高原,第二次登喀喇昆侖山巔之明鐵蓋達阪(海拔四七〇〇米),為玄奘立東歸碑記,碑高兩米。予復尋瓦罕古道,至玄奘所記之《公主堡》,堡在崇山之頂,古堡土牆尚存。堡下即唐尋瓦罕古道,蓋即玄奘東歸所經也,循此而下即達朅碣盤陀。至此玄奘自瓦罕地區逾蔥嶺,循古道東歸之線路,明晰無疑矣。因補作明鐵蓋圖,以記壯遊。
今年九月二十六日,于將進古樓蘭,考樓蘭古城遺址,探羅布泊之謎,驗白龍堆、龍城之奇、尋玄奘入玉關之古道。至此,則予平生西遊之願足矣。然此行已不及畫入本集,當俟之異日。
今予已逾八十,而諸病並作,友人念予之辛勞,欲為裒集成冊,藉留鴻爪。予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者得藉此更求教於諸前輩及並世諸君子,知所進益也;懼者,懼災梨棗而誤後人也。
倘天假以年,予當更求奮進,以謝前輩之教而補誤人之過也。
宽堂冯其庸时年八十又三
二〇〇五年八月廿五日于京东瓜饭楼
照片8张是冯其庸自叙,从冯其庸书画集中选拍的。
1,
2,
3,
4,
5,
6,
7,
8,
以下是网传的并未署名来源的冯其庸自叙
馮其庸‖自敍
書藝公社 2017-05-04 20:33
予祖居江蘇無錫北鄉之前洲鎮馮巷,世業農。曾祖父秬香公為國學生,未仕。祖父名湘瀛,予未及見。至予父時,家已貧困,饔飧不繼,時有日不得一餐者,予祖母、母親每常向灶而泣也。每年秋荒斷糧,日以南瓜養命,此予書齋曰“瓜飯樓”之由也。予上有兩兄一姐,兩兄皆小學後去錫滬學徒,予姐名素琴,至二十二歲未嫁而病卒。
父名祖懋,字畏三,母顧氏。予父讀書甚少,僅通信劄,而喜書畫,善吹笙,善養蟋蟀,不事耕稼,嗜鴉片,遂至家產蕩盡。予幼時家中惟有祖母、父親、母親、姐及予共五人,孤寒無依,常在饑餓之中。日寇侵華,兩兄皆失業歸來,益增困窘,全由母親操持家計。母親常為甑中無米半夜而泣,此予幼年常經常痛之事也。
予十歲即下地耕作,曆十數年,凡田間農事,如插秧、割稻、翻地、種麥、戽水、擔肥、收割種種,無一不能,故雙手皆結厚繭。左手手指及手背,鐮刀割痕累累,至今尚存,此予當年割稻、割草之遺,亦苦難之印痕也。當年予祖母見予受傷流血,常抱予而哭,予母亦獨自背人飲泣,至今予每一撫摩,輒深黯然!予畜羊十餘頭,日事放牧,或割草以飼。予外祖家畜牛,每至家中斷糧,吾母即遣予至外祖家放牛,以就食外祖家,並為作田間農事。是時,予固一真農民也。
予自幼嗜讀書及書畫金石,不自知其所由也。以家貧,無冊書,皆假之他人以讀,於書畫,惟能暗自摸索而已。予讀高一時,於無錫邂逅得遇老畫家諸健秋先生,先生見予習作,極稱之,以為可教,遂命予入其畫室觀其作畫,並教予曰:“看就是學。”予以是終身不忘。于書法,予自擇歐字,先學《九成宮》《虞恭公》《化度寺》,複及小歐之《泉南生墓誌》等,其後複臨北魏漢隸而上溯《石鼓》,更後則學行草,先臨《聖教序》《蘭亭序》,複及右軍家書,更參以出土之漢晉簡牘。予以為書畫之道,精深奧微,以予之魯鈍,雖窮畢生之力,亦難造極致也。其時,複蒙張潮象、顧欽伯先生教予詩詞,張先生號“雪顛詞客”,以詩詞名於當世。曾評予第一首習作曰:“清快,有詩才!”是時予方十八歲,受吾師之鼓勵,遂更癡迷於詩詞矣。
1946年,予考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從唐文治、王蘧常、錢仲聯、錢賓四、顧起潛、朱東潤、馮振心、吳白匋、顧佛影、童書業、王佩琤、張世祿諸先生學,除詩詞外,於學術更有所好。
1954年,歲甲午,予虛歲三十二歲,隻身來京,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人文之所薈萃、宿學碩德之所聚也。予于學,得聞郭沫若、唐蘭、胡厚宣、顧頡剛、俞平伯、游國恩、鍾敬文、王利器、張伯駒、夏承燾、季羨林、徐邦達、啟元白、侯仁之、黎澍、李新諸先生之學,於是乃多所仰止而益知其不足矣。惜其時運動不斷,予輒遭批判,其辭曰“白專道路”“個人奮鬥”。至“文化大革命”,予遂被徹底打倒矣。
昔張宗子雲:“名心一點,如佛家舍利,雖劫火猛烈,燒之猶不去也。”予豈敢“名心”,惟“學心一點”而已。予少讀玄奘法師傳,遂仰之為師,雖萬劫而不滅求學求真之心也!“文革”後,乃得九遊西域,登昆侖之巔,曆大漠之險,探居延之奇,尋黑城之謎,循絲路之蹤跡,得玄奘之歸路。於是益知學問之杳渺、吾生之有涯也。
于藝,予得於故宮遍觀晉唐宋元名跡,複從周懷民、啟功、許麟廬諸先生游,後複獲交于海上朱屺瞻、劉海粟、謝稚柳、唐雲諸老。
初在海上時,曾拜識白蕉先生,得觀摹其書法,而吾師王瑗仲翁,時時以法書見示。予自幼即嗜王右軍書,由是而稍識王書之徑途也。予於1996年丙子離休,時虛歲已七十又四矣,乃得于治學之餘,稍親書畫,時有所作,雖書畫漸進,而益知去古人之遠矣。
近年予益悟臨古之重要,乃潛心臨習五代兩宋名家及清初龔、戴之學。予習古人之作,益悟古人之深,其構圖用筆,皆師造化所得。予游華山、天山、昆侖諸山,造其巔,探其奇,乃悟五代兩宋北派山水皴法之由來也。要之不遊名山,不知造化之奇,不知古人之深且奧也;不學古人,不知己之不足也!倘天假以年,予當更求奮進,以謝前輩之教而補誤人之過也。
打開2017最新版書藝公社APP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appbyme.app20477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