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人的思考方式不同,他们发现的东西也必然带有他们的“风格”。正如斯蒂芬·温伯格在《终极理论之梦》和《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中提到的那样——我们取得的发现是根据我们目前理解来想象的。至少科学家们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均以自己的风格去构建他们的发现。
李泳老师博文《物理学的风光和物理学家的风格》和《科普应该表现科学家的风格》亦是提到这有趣的一面。
据说,当年汤姆孙发现电子的同一时期,柏林的考夫曼测量到了更为精确的结果。只不过,考夫曼是为实证论者,没有想过发现的是一种新的粒子(不能猜想“看不见”的东西)。考夫曼很遗憾地与电子的发现擦肩而过。
科学家的风格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发现。
不过,科学理论的内容毕竟是客观的。出来见了阳光,必定就褪去其中文化的颜色。
***********************************分割线*************************************
现在想想有时候自己越来越像一个engineer了,尽管一直以为自己内心充满Physicist艺术的冲动。不过,阴差阳错、稀里糊涂地入了Engineering做了Engineer,慢慢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Engineer化了。出现异常数据时首先想到“电池没电了?”、“设置出什么问题了?”,而不是“这组数据如何解释?”、“有新的机制?”。
有一次,Z师弟在实验室问我检漏仪哪里买的,说是原来的坏了,打开就响。我想起来前些天拿出来用的时候是有类似的情况,当时以为是我没有密封好。这次又出这个问题,我想了想,是不是电池没电了?在更早些时候做实验,一组测量数据很不稳定,而且往一个方向漂,我当时和Q博士边做边讨论那组实验结果,没有得到更好的解释,后来我们发现传感器的指示灯不亮了——电池没电了。最终两个问题都以换电池的方式解决了,而没有相信光纤接触不良“导致”超光速的结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