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刻骨铭心的中学教育 精选

已有 7585 次阅读 2010-4-19 09:53 |个人分类:回首往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语文, 化学, 英语, 老师, 中学教育

除了学识以外,老师的爱心、责任心、对待事情的态度等,对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说几位60后学生对自己初中教育的回忆录。

一、语文老师最好当

某语文老师很有个性,基本不跟其他老师往来,也从不主动跟学生交流,看他那严肃样,学生也不敢靠近他。上语文老师的课最轻松,因为他把所有的任务都独自承担,从不向学生提问。

语文老师很反感其他老师听他的课,否则他就会在黑板上出一作文题,叫学生写作文,他站在讲台旁纹丝不动,一言不发。一次语文课,老师开始讲解课文了,讲了大约三五分钟,突然在黑板上写下“一颗樟树”四个字。“同学们,今天的作文题目在这里”,语文老师指着黑板上的那四个字说。同学们都莫明其妙,回头往后一看,明白了,原来校长端条凳子坐在教室的后门口听课。为什么写“一颗樟树”呢?想必那是语文老师急中生智,看见教室前面的那棵樟树临时想到的题目。那堂课,校长什么都没听到。校长好郁闷,语文老师最好当!

初中期间参加过全区作文竞赛,题目是“煤油灯下用苦功”,该同学得了奖。1983年参加高考,当时语文总分120分,该同学只得67分,估计除了那道看挖井漫画写的作文得了些分外,基础知识得分很低。这与初中时作文写得多基础知识学得少应该有一定关系吧!

二、 独特的惩罚

某同学印象最深的是他初中时的英语老师。该同学是个非常调皮捣蛋但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的学生,对待这种学生,老师一般是既爱又恨,是爱多还是恨多,往往因人而异。英语老师对该同学基本上是容忍,从不批评或惩罚他,还经常跟他开玩笑。课堂上,该同学经常走神,还骚扰其他同学,英语老师整他的办法就是不断向他提问。一次学习“猴子和鳄鱼”这篇课文,该同学又走神了,“Have you a tail?”老师问他。他立马回答:“Yes, I have.”弄得满堂大笑。原来,老师正在教单词tail,他并没搞清tail是“尾巴”。

初中二年级后开始住校,英语老师的房间就在该同学的寝室隔壁。一天深夜,老师和同学都入睡了,该同学跟其他两位同学罩在一床臭哄哄的被子下,借着一只手电筒的光,干起赌博来,赌博方式是猜三人手中硬币之和,猜中者赢得其他两位手中的硬币。只猜了两三个回合,他突然看到了英语老师朦胧的笑容,被窝被掀开了,他们被逮着了。老师惩罚他们的办法很有新意,不批评不训斥,将他们叫起来,坐到老师的办公室,陪老师熬夜,老师看书备课,他们只坐着,什么都不准干,也不准说话,天亮就走人,不用作检讨。同学们都感觉那天晚上好漫长,虽然坐着,什么事情都没干,但怎么比劳动改造还难受。据说现在检察院审嫌犯也采用这一招。

从中高到高考到研考,该同学的英语成绩一直很好,想来与英语启蒙老师独特的“惩罚”不无关系!真惩罚的话,同学的英语兴趣说不定早就被扼杀了。

三、考虑不周,失策!

某同学的化学老师是近视,但不戴眼镜,老师们有时戏称他“X瞎子”。该同学说他们那时不怎么读书,所以基本没有戴眼镜的,对近视到底瞎到什么程度没有概念,总估摸三五米之外应该看不见了。是故,他们经常欺负化学老师,常在他眼皮底下捣蛋。

该同学是有名的调皮捣蛋鬼,老师为了将他对其他同学的影响降到最低,特意将个子并不高的他安排到了最后一排。一堂化学课上,老师正在兴致勃勃地讲燃烧,该同学又按捺不住了,从口袋里摸出火柴,哧…,他划燃了一根火柴。突然,老师气势汹汹地朝该同学走来,扭着他的耳朵,“你这个混帐东西,欺负老子看不见,我在上面讲燃烧,你在下面搞燃烧。”边说边将他扭到讲台旁,面向全班同学罚站。该同学尽管捣蛋,但从来没受过这种掉面子的惩罚。站在讲台旁他一直在反思:“化学老师不是近视吗,我离他那么远,他是怎么发现的呢?想明白了,划火柴时发出的哧哧声也许是罪魁祸首,另外,火柴燃烧时的火药味可能也引起了老师的警觉。听大人们说,瞎子的听觉和嗅觉非同常人。考虑不周呀,失策!”

从那以后,该同学就对化学很反感,至今仍很讨厌化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313614.html

上一篇:科研工作总结
下一篇:龟免不赛跑了
收藏 IP: 113.246.185.*| 热度|

9 李宇斌 武夷山 刘全慧 陈绥阳 李学宽 鲍海飞 唐常杰 anney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