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新冠疫情未来:小浪不断而非季节性

已有 2503 次阅读 2023-5-2 08:02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无论你称之为激增、峰值、波浪还是只是小波,都有迹象表明SARS-CoV-2感染再次上升。在一些国家,越来越多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新的变种,尤其是名为XBB.1.16的谱系,正在将旧毒株推到一边,助长了病例的一些上升。

COVID's future: mini-waves rather than seasonal surges (nature.com)

Karyakarte, R. P., et al. Preprint at medRxiv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3.04.22.23288965v1 (2023).


欢迎来到新常态:“小波”时代。科学家说,爆炸性的、充满医院的COVID-19浪潮不太可能卷土重来。相反,各国开始看到频繁的、不那么致命的浪潮,其特点是相对高水平的大多数是轻度感染,并由新变种的无情流失引发。

小波并不总是导致住院和死亡人数急剧上升它们对健康的影响因国家而异。但是,科学家说,无情的一系列小波看起来与流感和引起感冒的冠状病毒较慢的年度循环模式大不相同,SARS-CoV-2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很快进入类似流感的节奏。

“我们去年并没有放慢脚步,我看不出是什么因素会导致这样的现象”华盛顿州西雅图弗雷德哈钦森癌症中心的进化生物学家特雷弗贝德福德说。“这将是一种持续循环的呼吸道疾病。它可能比我们习惯的流感缺乏季节性特点

今年3月,印度科学家开始发现一种新的SARS-CoV-1变种导致感染增加的迹象。XBB1.16.谱系已经取代了几个月前在印度推动病例激增的其他谱系,印度浦那Byramjee Jeejeebhoy政府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家Rajesh Karyakarte说。“我们看到它几乎取代了印度的所有其他变种,我们认为同样的事情将在任何地方都会发生

发布到 medRxiv.org 研究中,Karyakarte和他的同事分析了从去年12月到本月初的300多个病例,发现XBB1.16.感染往往引起与早期奥密克戎变种相似的轻微症状,很少有住院和死亡。“我们没有看到太多,”Karyakarte说。

世界卫生组织于417日宣布XBB1.16为“感兴趣的e变体”。但是,它或其他新变种是否会导致特定国家的感染激增,可能取决于该国早期浪潮的规模和时间,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Tom Wenseleers说。 

他估计XBB.1.16在美国的传播速度相当快,现在估计占病例的11%以上。在欧洲,该变种不太普遍,传播速度较慢。这可能是由于欧洲最近由密切相关的变种XBB.1.5引起的感染量相对较大,而XBB.1.16则在美国早些时候出现

贝德福德说,一些国家每年经历三到四次感染激增,这主要是由于病毒继续变化的惊人速度。目前,SARS-CoV-2的刺突蛋白的进化速度是季节性流感中类似蛋白的两倍,是引起感冒的“季节性”冠状病毒的十倍左右。

流感和普通感冒冠状病毒引起季节性流行,部分原因是有利的传播条件,例如人们在冬季在室内花费更多时间。Wenseleers说,快速突变和短暂的人类免疫力的结合可能会阻止SARS-CoV-2进入季节性循环模式。

SARS-CoV-2激增的频率居高不下,导致大量感染。贝德福德说,现已失效的英国SARS-CoV-2流行率调查的数据表明,该国去年经历的感染人数与居民一样多,相当于每年100%的 “发作率”。未来,“我们仍然可以想象每年有50%的发作率,一半的人口被感染”,而流感的这一比例约为20% 

然而,毫无疑问,SARS-CoV-2的持续潮起潮落造成的问题比过去少了。

在南非,如果COVID-19住院和死亡人数上升,该国的卫生系统将迅速发出通知,约翰内斯堡该国国家传染病研究所的公共卫生专家Waasila Jassat说。“这种情况似乎已经很多很多个月了,”她说。

Wenseleers说,自奥密克戎出现以来的一年半里,COVID-19死亡人数仍然居高不下,死亡人数比流感通常造成的死亡人数高出约十倍。但是,大规模的感染浪潮仍然在住院和死亡方面引起较小的涟漪。他说:“这给大多数人带来了希望,即在未来几年,COVID的净死亡人数将与流感相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386490.html

上一篇:最新发现铜离子依赖的巨噬细胞激活过程【自然】
下一篇:灵魂出窍的神经科学基础
收藏 IP: 117.135.14.*| 热度|

6 许培扬 郑永军 杨正瓴 孙学军 尤明庆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