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财务公开------国家统计局在忽悠谁?

已有 2984 次阅读 2009-3-15 17:39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两会传出的新闻说,今年人大会议上的预算报告注重了易读易懂,报告内容也明细化,“国家账本”朝向阳光财政的改进,受到舆论好评。此间另一个消息称,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所做的一项研究,对我国31个省级财政透明度进行评分和排序。这一专项研究显示,政府财政公开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一直以来,“两会”上被提交审议的政府文件,除了政府工作报告,还必有财政报告。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基于财政收支情况对全体公民利益和福祉的直接关联性。
“如果以100分为满分的话,我国财政的透明度总体情况大约为20分左右”,结论得自于一项研究,未必足够权威。但是,财政透明度严重不足,也并非难以得出的判断,至少“凡是涉及细节的财政信息,基本无法获得”,这是事实描述;两会审查财政预算报告时,很多人看不懂,研究财政学的教授也常常不知所以然,这样的审查能够为预算报告的合理性作多大保证,令人疑惑。
显然,无论一个官员,还是一个政府,即使没有 “积极有为”,并不产生合法性和道德的危机;如果在权力行使和金钱收支上未能使人信服,其合法性和道德正当性就极为可疑。这就是说,无论对官员还是政府,权和钱始终是公民关注的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官员,钱的问题主要是是否权钱交易,是否公私不分。对于一个政府,钱的问题则更加复杂,既有是否存在部门权力寻租,还有税收是否合理,不合法收费是否禁绝,还有支出项目及其额度是否适当,以及收支平衡能否得到维持。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总体而言是针对权力,其中财政监督是规范权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公民保卫国民财富的一个基本要求。
最近,人们非常关注预算报告中往往开列“其他支出”,给公款浪费和消耗留下黑洞。这当然是极为突出的弊病。但这并不是预算问题的全部,各种收费是否纳入财政收入、构成财政收入的税费项目及征收额度是否合理、明确列支的项目是否应该列支、列支额度是否过高,各方面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比例是否合适等等,同样是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因为这些问题会涉及预算的原则和目的。不同的预算原则和目的,可能决定着征收的不同水平和财富的不同分配方向,对公民权益的影响可能是根本性的。
政府是国民财富征收与分配的具体操作者,最高权力机关(无论它是议会、国民大会还是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民财富征收与分配的决定者。最高权力机关的预算批准如果过于随意,不仅会弱化自身的权力,而且会使行政部门实际上集国民财富征收与分配的决定者与操作者于一身,为不合理的征收和不合理的分配打开方便之门,全体公民的利益,也就是每个公民的利益将因此受到损害,这种损害既是权利损害的一种,又因为“经费有保证”,为公民权利遭受的他种损害提供了支持。
很难设想一份缺乏必要明细项目的预算执行和进一步安排的报告,其通过是严肃认真的。预算执行的情况如果不能明晰,那么获得通过就很可能是对胡乱开支合法性的追认;预算安排的情况如果不能明晰,那么获得通过就很可能是对不合理开支的授权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加可能是对公民和企业加重负担的结果,财政支出的流向可能偏重于不能增加国民福祉的所在。
信息公开是政治透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透明的必然表现。任何意欲走向清明的权力,必然以透明为首要条件。如同官员应公开其财产一样,政府应当公开其财政收支与预算。这种公开,不只是形成一种“内部透明化”状态,不只是要使官员的财产情况报告于管理部门、政府预算情况报告于最高权力机关,而且要形成一种 “透明社会化”的状态,也就是说,真正的公开是面向全社会的。惟其如此,监督的社会化才是可能的,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于社会监督之上才是可能的。
如果最高权力机关未能负责地审查预算,就是辜负人民的委托;如果公民不能获得预算的充分信息,则是权利的丧失。阳光预算绝对必要,说到底,政府财政预算本质上无机密可言,它是公共政治领域,而不是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作者: 南方周末评论员 刘洪波
2009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5274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527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86-220501.html

上一篇:贫寒大学生卖血为女友庆生 其母得知棒打鸳鸯
下一篇:他代表谁来参加两会的?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