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谷花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zizhang 张欣,或称子张,山东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习。

博文

孙犁的《芸斋书简》

已有 4149 次阅读 2012-3-15 21:24 |个人分类:人物:人海茫茫|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出版社, style, class, 山东

一个长长的暑期,奔波于责任与舒散之途,不但没有完成个人既定的写作任务,就连友人约写的文稿也落了空,想起来不免自责一番,然也没有补救之法。眼看又要开始新的学年轮回,想到今年的“签名本”专栏还欠缺一二短篇,只好赶紧努力,昨天写完陈思和,今天取出早就想写的《芸斋书简》,且敷衍成文向卢礼阳先生交差。

这套《芸斋书简》共上下两册,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6月第一版,本为编辑者刘宗武寄赠吕剑两套,而由吕剑先生转增我一套的,故内封上既有“宗武寄赠,二000年五月吕剑”的题签,复有“孙公此著我很喜欢,竟得两部,谨以一部寄赠挚友子张。吕剑二00二年元旦于半分园”的另一个题签并印章。

写到这里,又想临时插两段话进来,其实都与孙犁有关。一段是吕剑与孙犁,不插这段话,吕剑所谓“孙公此著我很喜欢,竟得两部”一语就不能坐实。原来二人早就结识于1948年,此后以工作需要与性情相投而屡有交往,特别是1960年代吕剑一篇《孙犁会见记》最为孙犁认同,不仅推荐给出版社,还在文章和致吕剑信中多次言及,以为“最准确、最全面”,这套书简中即收入孙犁致吕剑函件15通,而在吕剑的《燕石集》和《诗文别集》中也同样收入他写给孙犁的书信多通,足见二人友谊之厚之久。还有,除了这套书简,吕剑先生还曾送我另一套《孙犁散文》三卷,是我2002年暑期去北京时剑翁为我准备好的,有“赠子张吕剑二00二年六月八日上午子张来京把晤”的题签为证,也可见他对孙犁的推重。

另一段插话是,我在存书中还找到孙犁研究者刘宗武先生20043月签名赠我的著作《孙犁的生活与创作》,书中且夹着一封信,云“接吕老信,他告诉我,你对孙老作品也颇有研究,希望我把拙著也寄一本给你。”又说:“江浙一带,我知上海吴欢章先生写过评论,其它就不知了。能在江浙一带再有一些研究孙犁的学者,这是很令人兴奋的。七月,将出《孙犁全集》,这是权威的研究本子,届时请留意,在东南方做些宣传。”刘先生除了本书,另编有关孙犁作品选集多种,是追踪研究孙犁的天津本地有心的学者,这本《生活与创作》中就有不少对孙犁晚年生活生动的记录。至于说到我对孙犁“颇有研究”,可就愧煞我了,只能理解为剑翁对我的某种期许——也许他真的希望我尝试一下这方面的工作吧?

《芸斋书简》共收入孙犁自1943年到1995年间的“文学书简”近六百通,书前有孙犁《书信》一文作“代序”,书后有《孙犁书信年表(索引)》和刘宗武的《编后赘语》,对“书简”成书前前后后的背景有详尽的交代。之所以称为“文学书简”,是因为收入该集的“完全是给友人,主要是文学界朋友的信”。

不错,这些书简是孙犁文学生活的副产品,谈得最多的是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传记,可以看作他另一形式的文论,对于理解孙犁的文学思想和作为文学家的孙犁自有意义。虽说不少书简包含应酬成分,如他自己所云“与其说是表达意见,不如说是酬答友情”(《关于传记文学的通信》),但也确有不少用心之作,似乎下笔就是作为文论写的。

然孙犁之重视书信,实在并不限于其文学意义。在他晚年与高中同学邢海潮非同寻常的通信热情中,可寻见他不少的生命秘密。譬如透露他 “近研究鲁迅晚年的书信,想写点东西放着。”(19931022),又譬如 “最能见人性灵的是书信。古人深明此义,故选本多有书简录存。”( 199298),还透露:“弟之书信,原由康濯同志编辑,并加注释。康兄不幸逝世,改由其夫人经手。她心情不佳,不能再催问。另,出版社亦不愿出版这类赔钱的书,何年何月出版,实难预计。”(1992213

所以,除了文学,因人而异地,书信涉及到的话题复有人事、性情、闲情等等,诸如收古玩、养蝈蝈、玩石头、练书法、话读书,不一而足,在致卫建民信中提到商务印书馆靠“林译小说”起家,又说到自己年轻时候“一心只读革命书”和“非左翼不读”的局限,说来也都有趣。而读过孙犁自己的《书信》一文,最勾起我阅读兴趣的还有写给另外两个女性的书信,一个是他二十岁上下在保定读书时认识的女孩子,一个是他近五十岁时别人介绍的一位江西女性,与这两人的通信大概都让孙犁付出了相当的、特别的激情,以至于多年后仍使他难以忘怀。遗憾的是,这最让他萦怀的两次通信都未结出善果,于是连同信中那些难以名状的感情都“随风而逝”了。那么,在“文学书简”而外,这些寄托着孙犁另外一些情愫的书简是不是也同样、甚至更加值得研究呢?对于认识一个更为完整的孙犁形象是否有帮助呢?可不可以暂时放下“作家”,而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打量一下这个叫“孙犁”的普通男人的生命史呢?

当然,我这么别有用心,是不是涉嫌“庸俗化”与“低级趣味”?会不会玷污孙犁老前辈的清名?还望贤者指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81-548143.html

上一篇:《文笔》与《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
下一篇:诗比野蛮更长久
收藏 IP: 202.107.197.*| 热度|

3 武夷山 李宁 孟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