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谷花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zizhang 张欣,或称子张,山东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习。

博文

众里寻他千百度

已有 3961 次阅读 2009-3-3 20:49 |个人分类:读书:且读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这自然是一句老掉牙的名句,但用于表达对阿滢新著的理解,似乎也还贴切。

阿滢这本新著,书名题为《寻找精神家园》,突出了“寻找”的心理主题,又借取了“精神家园”这一流行已久的用语,我个人感觉略显凝重了一点。不过读过全书,联想到我们所置身的当代生活之浮漂无根,再想象作者和自己差不多共同的成长背景以及现实处境,似乎也就由理解而释然了。

四十几篇散文随笔,阿滢把它们分成三辑,分别命名为“人生履痕”、“秋声夜话”和“书香人生”,虽说各有侧重,但表层的线索大抵仍然与书有关,深层的联络则不外乎纯洁心声的低诉,也就是书名所昭示的对“精神家园”的“寻求”。

对一些人而言,书籍真是奇妙的黏合剂和媒介。阿滢的不少散文就让我感觉到,除了与生俱来的亲人,读书人的朋友大多都是缘书而结交,就像另一些人以烟结友、以酒结友、以棋结友、以武结友一样。书的世界是一个自由、辽阔、洁净的天地,而惟有属于这个世界的人才能够窥其堂奥。阿滢的讲述令我想起不少与其相似的美好际遇,不能说人生一世,只有与书结缘才是最高尚的追求,但我想拥有这样的际遇毕竟是难得的快乐和幸福。《说赠书》、《初识自牧》就写得意兴盎然。再譬如那篇《六月书事》吧,我读了它才觉得这样自然写出的文章竟是如此富丽潇洒,一切缘书而记之、发之,有事、有思、有情,而毫无做作之态。这或者算是一种日记体的读书笔记吧?

置身在充满活力而又急功近利的当代生活之中,既感兴奋,又有无奈,这可能是一桩无法消解的悖论。而且几乎任何时代都是如此,非独今日为然。知识分子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他不为表面的繁华所迷惑,也不能从一己的观测出发“杞人忧天”,他可以去发现,可以因发现而赞美;他可以去沉思,可以因沉思而谴责。他甚至也可以保留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时的“独善其身”,寄身于山水之间,沉溺于诗酒之乐。唯独不可以的是面对强权而葳蕤不前甚而至于“为虎作伥”或者“同流合污”。否则怎么能对得起“知识分子”这个称号?阿滢大概和我一样,虽然都并不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声音,虽然也不能象那些先知一样洞察眼前的时代且能作出对未来的预见,但似乎也还有着对崇高和纯洁的向往,对英雄和勇士的发自内心的尊敬,对庸俗和偏见的深恶痛绝的鄙夷与规避。所以,从我的本心出发,我更为欣赏阿滢在散文随笔中生发的许多议论。《朋友》、《老师》、《关于作家》以及《写信的年代》诸篇当在此列。《离岗》一篇,似乎与读书无关,却又关乎人生意义,其所记叙“官本位”背景中那些“在岗声势赫赫、离岗路人不齿”或者“有人一做官就变坏,有人一变坏就升官”的人物,我也见过不少。出现这种情况,尽管也有个人道德问题,但根本原因还在文化、社会、制度方面,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再如《十笏园的大门紧闭着》,阿滢写他有机会去潍坊寻访名胜十笏园,却赶上人家因“开会”而紧闭大门,无奈,终于悻悻而归。好在有文献可查,作者遂以此将十笏园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清清楚楚。作者写到这里犹自不平,阐发议论:“为了‘开会’,而把游客拒之门外,实在费解。”又引用一个体老板的话道出其中奥妙:“他们都是吃官饭的,有没有游客与他们没关系……”。自然,这里仍然暴露出制度的缺陷。制度建立若不以人性为基础,则会使人性偏离轨道,弃善而从恶。

但是我倒觉得,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十笏园的大门紧闭着”这一现象。现在,我就把自己读了此篇后的一段随想抄在这里,结束这篇短文:

“热脸贴上冷屁股,此种尴尬,屡屡遭遇。然从另一角度考量,似乎亦可不计。设想:即使大门洞开,你如愿以偿得以游园,心得真的就较多较深厚吗?慕名而来,败兴而归,深层原因可能是得之于眼者多,而得之于心者少。大门紧闭,心门反而得以洞开。贤者足不出户而神游天外,对世道人心反看得更清楚一点,盖缘于此。”

明乎此,“精神家园”似乎已用不着去刻意“寻找”,因为它从来就在我们心中。如果曾经失落,那是我们自己的原因。

那人就在

灯火阑珊处……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81-218224.html

上一篇:施蛰存说(二)
下一篇:秋缘斋书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